茂名是廣東省首個農業産值超千億元的地級市。近年來,茂名立足自身資源稟賦,全産業鏈培育“五棵樹一條魚一桌菜”特色農業,2023年各類土特産實現總産值530億元,累計建起200多家“鄉村微工廠”,帶動60萬農民就業增收。
小小土特産如何成就富民興村的大産業?近日,記者深入茂名農村調研採訪,探尋鄉村特色産業發展新動向,感受土特産繪就的鄉村振興美好圖景。
念好“土”字訣
説起茂名土特産,荔枝首屈一指。茂名荔枝栽培歷史超過2300年,截至今年6月,茂名市共有一級古荔枝樹69株、二級古荔枝樹105株、三級古荔枝樹4137株。有數據顯示,全球平均每5顆荔枝中就有1顆産自茂名。今年前三季度,茂名荔枝種植面積142.39萬畝,産量50.21萬噸。
走進位於高州市根子鎮柏橋村的古荔枝園,荔枝林綠意盎然,荔農正在給果樹進行過冬保養。古荔枝樹枝繁葉茂、千姿百態,像一部部厚厚的史書,向來訪的客人講述著這裡的故事。
如何把上千年的産業更好地傳承發展下去?柏橋村不斷探索著。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柏橋村嘗到了種植荔枝的甜頭,便圍繞荔枝這一土特産精耕細作,蹚出了一條一二三産業融合的增收致富路。如今,種荔枝、鼓腰包,住“荔枝樓”、開小汽車,已成為多數柏橋村村民小康生活的生動寫照。
作為廣東省級“一村一品”荔枝生産專業村,柏橋村荔枝種植面積佔全村土地面積的87%以上,現有種植面積6800畝。
“這裡家家戶戶都有荔枝樹。2023年柏橋村荔枝産量達1萬噸,産值1.4億元。中國荔枝博覽館、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中國荔枝産業大會永久會址3個平臺都落戶村裏。”柏橋村駐村第一書記何霞説。
近年來,茂名荔枝産業在生産、流通、消費方面持續發力,強化品牌和科技雙輪驅動。茂名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表示,茂名堅持荔枝産品培優,促進“規模效益”向“品質效益”轉變。過去兩年間,借助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保存的700多份荔枝種質資源,已培養出2300棵雜交育種荔枝樹苗。通過推廣良種,目前白糖罌、桂味、妃子笑等荔枝優質品種佔比達80%。
為了讓荔枝賣出好價錢,茂名堅持品牌塑造,連年承辦中國荔枝産業大會,建成中國荔枝博覽館,“茂名白糖罌荔枝”獲批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開發出荔枝飲料、荔枝酒等精深加工産品,推動荔枝産業價值躍升。在品牌影響力帶動下,近年來,茂名荔枝全産業鏈産值超過120億元,創造就業崗位15萬個。
在茂名,不只是荔枝從小特産走向大産業。茂名下轄的茂南區、電白區以及代管的高州市、化州市、信宜市農業物産豐饒,全市土特産種類超過350個。
經過多年發展,茂名培育了“五棵樹”(荔枝、龍眼、三華李、化橘紅、沉香)及“一條魚”(羅非魚)等特色優勢農産品。同時,茂名還依託優良的農業産品和特色菜係“高涼菜”,打造特色預製菜産業,圍繞“五棵樹一條魚一桌菜”形成了一批現代農業産業集群。2023年底,茂名出臺《“土特産定制”提升三年行動方案(2024—2026年)》,提出通過開展茂名土特産定制系列活動,擴大“茂名荔枝”“信宜三華李”“高州龍眼”“化州橘紅”“電白沉香”等區域公用品牌影響力。
荔枝、龍眼、三華李這些傳統土特産,正書寫著茂名特色農業發展的大文章。今年,茂名特色農産品全線賣出了好價錢:荔枝銷售價格提高40%以上,龍眼收購價格不斷走高,三華李整體價格比去年明顯提升,羅非魚塘頭收購價格同比增長25.6%……
“接下來,我們將著重調整産業結構,引領農業高品質發展。”茂名市農業農村局局長車東耀介紹,茂名將根據主導産業實際,依託蔬菜、荔枝、化橘紅、香蕉、龍眼、生豬、家禽、海洋漁業、羅非魚、飼料10個産業,全産業鏈打造10個百億元級農業産業集群。
打好“特”色牌
品一杯化橘紅茶、嘗一塊酥甜可口的荔枝餅、吃一尾鮮嫩可口的羅非魚……今年國慶假期,超240萬人次涌入茂名市,品嘗當地特色農産品,鄉村夜市燈火通明、人流如潮。
打好“特”色牌,要在“品”上下功夫,在保證農産品品質基礎上,做到“人無我有、人有我優、人優我特”。
源自茂名市化州市的國家地理標誌保護産品化橘紅,名列中國“四大南藥”及“十大廣藥”。化州市的土壤條件和氣候環境非常適宜種植化橘紅,從業農戶達30多萬人。2023年,茂名市化橘紅種植面積達13.2萬畝,年産鮮果6萬多噸、乾果1.2萬多噸,全産業鏈産值102億元。
為了栽好“特色樹”,當地在良種培育、標準示範等方面下功夫,化橘紅産業集聚程度顯著提速,行業標準持續完善,品牌效應有效提升,銷售路徑不斷拓展。
近年來,化州市加強化橘紅良種培育與推廣,打造了以化州市化橘紅良種繁育中心和12個良種育苗場為主的“1+12”良種繁育基地,良種覆蓋率為100%。接下來,化州將推動新增化橘紅種植面積1.4萬畝。
行業標準也在持續完善。化州市實施化橘紅産業十大標準,從育苗管理、産品溯源等方面,構建化橘紅産業高品質發展標準體系。此外,化州著力打造追溯系統,26家化橘紅生産經營主體實現一碼溯源全鏈條監管,標準化程度大幅提升。
打好“特”色牌,還要在精深加工、技術創新等方面持續發力,做到人有我精。
漫山遍野的綠植、熱鬧的街邊商鋪、繁忙的加工車間……在“中國沉香之鄉”茂名市電白區,目之所及總少不了沉香。近13萬畝的連綿林海,不僅綠了一方水土,還讓電白區闖出一條從育苗、種植到生産、加工、研發、銷售的沉香全産業鏈條。今年上半年,茂名市沉香種植面積26.39萬畝,全産業鏈總産值超25億元。
在深加工環節,電白區注重技術創新,已開發出日化用品、工藝品、燃香、茶葉、香料、飲片和中成藥七大類100多種不同業態的沉香産品,洗髮水、香水、護膚品、香薰等産品銷往全國各地,不僅滿足了消費者對沉香産品的多樣化需求,也進一步拓寬了沉香産業鏈市場空間。“隨著沉香特色産業的發展,越來越多人堅定了在家鄉經營沉香生意的信心。”沙垌村駐村第一書記鐘影虹説。
走進沙垌沉香墟,帶有沉香字眼的商鋪招牌整齊有序。街道兩旁,生活香品、香具香器、香水精油等沉香産品琳瑯滿目。沿著沉香墟一路行走,隨處可見香農生産加工、直播帶貨、打包發貨的場景。
“現在村裏奇楠種植發展非常好,家家戶戶都在做沉香産品,生活也越來越好。”沙垌村香農小陳説。
當前,在廣東“百縣千鎮萬村高品質發展工程”的推動下,茂名著力破解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難題,全面壯大縣域經濟,推進鄉村全面振興。在特色産業帶動下,茂名市農業總産值連續3年超千億元。
不過,記者在採訪過程中也看到,茂名化橘紅、沉香等特色産品種植規模化、加工集群化、科技整合化、行銷品牌化水準仍有待進一步提升。如何跳出本地看本地,聚焦重點區域和特定群體,增強特色産品的市場知名度和影響力,從而擴大銷售的面與量,是接下來産業發展的關鍵。
唱響“産”字歌
如今,茂名發展特色農産品不再“就農論農”,而是在打造供應鏈、提升價值鏈上不斷發力,産業鏈條延伸至加工分選、倉儲保鮮、包裝運輸、電商銷售等多個環節。
走進高州市石鼓鎮麗山村羅非魚養殖基地,只見一尾尾羅非魚翻騰跳躍,魚躍人歡的豐收景象展現在眼前。“今年羅非魚價格比去年有所上漲。”該基地負責人潘文偉介紹,他們主要發展活鮮運輸業務,將新鮮的羅非魚銷往四川、雲南等10多個省份。
依靠得天獨厚的水資源優勢,茂名持續做強“魚文章”,構建起從種苗選育、養殖到加工、銷售、研發的全産業鏈條,發展成為“世界羅非魚産業優勢核心區”。茂名還建成了羅非魚種質資源庫,保存優質種質50多個家係,擁有國家級羅非魚良種場1家、省級良種場2家,年産優質羅非魚苗約19.86億尾。
茂名市農業農村局相關負責人介紹,茂名先後出臺了《茂名市羅非魚産業提升行動方案(2022—2025年)》《茂名市羅非魚産業高品質發展十條措施》,著力推動羅非魚特色優勢産業高品質發展,成功創建“茂名羅非魚”區域公共品牌,形成在全國具有競爭力的地方優勢特色産業集群。
脆肉羅非魚是羅非魚中的佼佼者。在金塘鎮,廣東友聯新農業發展有限公司擁有養殖水域面積3000余畝,其中脆肉羅非魚養殖水域800畝,年産值約1.5億元。
“我們採用‘天然水域養殖+吊水魚池’的養殖模式,將傳統羅非魚升級為高端産品脆肉羅非魚(脆肉鯛),大大提高了産品附加值,吊水脆肉鯛、吊水羅非魚、酸菜魚、凍羅非魚片等産品銷往全國各地。”該公司行政副總經理羅楚冰介紹,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農戶+電商”的合作模式,帶動了群眾就業增收,羅非魚産業也成為當地富民興村的支柱産業。
今年上半年,茂名市羅非魚養殖面積超26萬畝,羅非魚一産産量13.52萬噸,同比增長4.8%;羅非魚相關産品出口總量3.8萬噸,同比增長1.6%;出口總值8.1億元,同比增長19.7%。
實現農業增值,關鍵要靠科技。如今,借助科技創新,消費者一年四季都能品嘗到新鮮荔枝。茂名市農業科技推廣中心種植資源管理部副部長趙俊生告訴記者,國家荔枝種質資源圃開展了多項荔枝保鮮技術研究,通過綠色安全的保鮮技術提升産品價值鏈。今年,應用保鮮技術的“凍眠荔枝”一上市便衝上熱搜,前景廣闊。
拓展農業增值增效空間,還要善於用第二産業、第三産業反哺第一産業。茂名強化全産業鏈發展,不僅積極謀劃農産品加工項目,還借力鄉村旅遊提升農業發展質效。
近年來,各地鼓勵發展鄉村旅遊,但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産品存在産業融合度不高等問題,“千村一面”現象突出,缺乏自身特色。如何深挖特色文化?茂名抓住旅遊消費新趨勢,依託當地特色文化重點建設了油城墟、疍家墟、竇州墟、高涼墟、橘州墟5個樣板墟,推動農業、文化、旅遊等産業相互融通、共同發展。
茂名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鄒國兵説,今年以來,茂名舉辦了“520我愛荔”旅遊季、2024茂名市齊來“趁墟”助力“百千萬工程”促文旅消費等系列活動,助力農文旅産業高品質發展。
茂名市委書記、茂名市人大常委會主任莊悅群表示,茂名要繼續立足資源稟賦,深挖發展潛力,加快發展現代農業,抓好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培育,引進農業龍頭企業,做大做強本土特色農業企業,主動“走出去”招商引資,全力推動農業産業化、規模化、標準化、品牌化發展。
農民群眾辛勤耕耘,政策紅利充分釋放,特色農業全鏈條發展,一幅鄉村振興、産業興旺的畫卷正在茂名徐徐展開。(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楊陽騰)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