預製菜想要真正走入千家萬戶、健康發展,必須邁出“明示”這一步。食品餐飲行業不僅要儘快推廣預製菜明示制度,還應明確明示辦法。餐廳端上桌、超市買回家的是不是預製菜,不能變成一道讓消費者猜猜猜的謎題。
近日,山姆超市滷水拼盤被曝實為保質期一年的預製菜,且存在“陰陽標簽”問題。這一事件不僅讓消費者對商家誠信産生質疑,更提出了預製菜是否應當明示的關鍵問題。
消費者對預製菜不陌生。從金湯花膠雞到熟醉小龍蝦,從蒜蓉帝王蟹到奶油蘑菇湯,花樣繁多的預製菜讓消費者在家就能輕鬆享受世界各地的大餐。但隨著行業快速發展,資訊不對稱和消費者權益保護問題越發凸顯。餐館潛伏著大量預製菜已經讓消費者很頭疼,當以現制出名的山姆超市熟食區也出現了預製菜,更讓消費者破防了。
消費者對預製菜的態度其實很簡單,總結起來就三個字:“別瞞我”。多數人不抵觸預製菜,也願意買一些自家不擅長的硬菜嘗鮮,但他們不能接受自己大老遠跑一趟超市或餐廳,花了現做的錢,吃到的卻是工廠幾個月前就做好的冷凍菜。預製菜不明示,“吃”掉了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已成為亟待解決的一大行業痛點。
預製菜本身並非見不得光,關鍵在於如何做到讓消費者吃得明白。商家將預製菜與現制現賣混為一談,本身違反了消法規定的真實告知義務,一旦被揭穿,還會損失消費者信任,得不償失。不如一開始就明確告知,並以價格區分,把適合自身定位的消費者篩選出來、服務好。
今年3月,市場監管總局等六部門聯合印發了《關於加強預製菜食品安全監管促進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通知》,首次在國家層面明確了預製菜的定義和範圍,並提出大力推廣餐飲環節使用預製菜明示。這一規定為預製菜行業的規範發展指明瞭方向,也為保障消費者權益提供了有力支援。
讓預製菜成為陽光下的一盤菜,還需要在多個方面進行細化和完善。雖然《通知》倡導預製菜明示制度,但並非硬性規定。從消費者的強烈呼聲來看,要求商家亮明預製菜身份很有必要。消費者並非一味排斥預製菜,而是不能接受糊裏糊塗就吃下肚。寫明預製菜身份,讓消費者自己選擇,才能真正保障消費者權益。
同時,預製菜明示規定僅聚焦餐飲環節,而山姆超市案例提示,零售環節同樣存在預製菜與現制食品界限模糊的情況。法律法規應及時補上這一缺失環節,將更多可能涉及預製菜的場景納入監管範圍,確保消費者權益得到全面保障。
明示預製菜符合法律法規要求,也順應民情民意,更有利於行業發展。當前,消費者因無法分辨預製菜而引起的抵觸情緒已經成為推廣預製菜最大的障礙之一。就像這次山姆的滷肉事件中,新鮮的分裝日期和僅數日的“最佳食用日期”提示,很容易讓消費者誤認為是現鹵。而這種錯覺,無論是有意還是無意,都會加劇消費者對預製菜的不信任感,最終對整個行業造成損害。
預製菜想要真正走入千家萬戶、健康發展,必須邁出“明示”這一步。食品餐飲行業不僅要儘快推廣預製菜明示制度,還應明確明示辦法。餐廳端上桌、超市買回家的是不是預製菜,不能變成一道讓消費者猜猜猜的謎題。説好的預製菜要明示,就該明明白白亮出來,別讓消費者等太久了。
作者:佘穎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