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休閒零食上市公司紛紛公佈了2024年三季度財務報告。從這些公司交出的成績單看,可謂幾家歡喜幾家愁。有的企業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雙增長,有的企業營業收入、凈利潤雙雙下滑。
零食企業業績分化原因眾多,比如市場競爭加劇、技術創新與研發投入差異、消費者需求變化等。而渠道佈局的差異是零食企業業績出現分化的關鍵因素。
前三季度,某上市公司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20.63%,主要係報告期公司量販零食業務規模擴大,營業收入增加。數據的背後,是大量零食連鎖店下沉到此前不被看好的縣域市場。如今,在不少縣城乃至集鎮的中心地段,多家量販零食店“扎堆”已是常態。
量販零食為何異軍突起?其實零食行業是個消費者“高度敏感”的行業,如價格敏感、生産商和零售店成本敏感、口味敏感、産品保質期敏感等。而量販零食店借助規模效應,最大限度降低了中間環節加價率,優化商品陳列及庫存週轉,大幅節約行銷成本,提高週轉效率,有力破解了零食行業的痛點,這構成了量販零食更具競爭力的底層邏輯。量販零食在縣域嘗到甜頭後,帶來了趨之若鶩的加盟者。在縣級市場,“好想來”“糖巢”“趙一鳴”“鳴鳴很忙”“零食很忙”等諸多量販零食店如複製粘貼般出現,也讓這一賽道更加擁擠。
雖然量販零食已成當下網紅,但這些網紅店能否長紅還是要打個問號。
其一,雖然説渠道廣、銷量大意味著議價能力強,能從上游拿到較低供貨價。但很多零食原料來自種植業、養殖業,受自然産量和原料品種限制,價格彈性並沒有那麼大。同時,不同零食製作流程不一樣,生産廠家大多小而散,數量供應、品質控制、品種組合等都是考驗零食企業持續經營能力的重要指標。
其二,量販零食高速擴張背後低門檻、同質化的競爭同樣使得這些公司易增量、難增利。同時,零食巨頭們都在比拼“低價”以吸引更多消費者,這又會進一步擠壓零食企業的利潤空間,以價換量顯然不是長久之計。
零食企業通過量販模式開展渠道轉換,打破了傳統零食經銷商層層加價的舊流通體系。但要建立起新秩序,零食企業還需要苦練內功,加快供應鏈革新和資訊化變革,擠掉供應鏈多餘“水分”,併發揮供應鏈規模效應,提升整體採購規模和議價能力,實現全鏈條降本增效。在此基礎上,還要以更“寵粉”的態度、更優質的産品、更親民的服務鞏固自身品牌,從而掌握競爭主動權。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