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説幾年前的年輕人多是“月光族”,甚至習慣於超前消費、享受當下,那麼現在的年輕人已經變了——雖然會舍得為自己喜歡的東西和精緻的生活花錢,但是也不會浪費一分一毫,一定要花得其所,不花冤枉錢。團購、折扣的魅力更是讓他們直呼找到了“快樂老家”。
從“月光族”變身“精緻摳”,“理性”“悅己”理念在年輕人中的影響越來越大,他們將更多的注意力放在了節約和合理支配金錢上。
△年輕人在商場大螢幕前參與掃碼團購。
消費變了:“摳門”成為時髦
每一個“摳”的人,幾乎都是從“報復性省吃”開始的。
“今天我用了一分鐘註冊和府撈麵會員,加入會員一些食品可以享受會員價,賺到了。”北京白領王曉華説,之前很多品牌讓註冊會員,自己都會選擇無視,因為覺得麻煩,每次只省一兩元錢,感覺不省也罷。現在卻覺得,自己會經常來和府撈麵吃飯,之前一直沒辦會員,有些浪費。
“原來在我們的閨蜜群裏,大家都會分享購買到的高端消費品,如今大家都熱衷於在群裏分享省錢攻略、攢錢大法。”王曉華説。
現在像王曉華這樣開始省錢的年輕人越來越多,年輕人對消費的態度發生了微妙的變化。社會上颳起了省錢風潮,各式各樣的省錢攻略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成為大家點讚、討論最多的話題。而曾經盛行的所謂消費主義口號——“衣櫃裏永遠少一件衣服”“小孩才做選擇,我都要”“賺錢就是為了享受”等等,對年輕人早就失去了吸引力。
年輕人排隊領免費小樣商品。
年輕人口袋裏的錢越來越難掏。從數據來看更加直觀,普華永道發佈的《2023年全球消費者洞察調研》顯示,51%的中國消費者正在減少非必需品支出,而對於必需品,人們開始選擇更低價的購買途徑。《2024有意思生活方式報告》顯示,年輕人在消費上變得精打細算,在影響買單的各種因素中,“折扣的吸引力足夠大”為46.7%的人所選擇。
在各大社交媒體平臺上,“極簡人是怎麼省錢的”“我學會了大氣地節儉”……網友們都在曬自己的“省錢大法”。
崇尚品質:變身“精緻摳”
除了精打細算外,《2024有意思生活方式報告》顯示,年輕人在消費上開始精益求精,在寧願多花錢也不願降低品質的日常消費裏,73.5%的受訪者選擇了飲食,排在第二位的是旅遊,36.1%的受訪者選擇“出門就不怕花錢”,不願降低旅遊出行的品質。還有就是精神滿足,在願意增加支出的消費品類上,選擇旅行、學習的比例(分別為36.5%、23.1%)顯著超過選擇服飾、美容的比例(分別為16.2%、13.7%)。
中國商報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年輕人所謂的“省錢”,並不會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
“最近想要買一款路易威登的包袋,對於喜歡的、覺得有價值的商品,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下單。”王曉華説,不過在購買渠道,她開始接受二手平臺。“比如在紅布林平臺,一款9.9新的包袋價格比商場便宜3000多元,對於預算有限的我來説,二手商品的使用體驗也不差。”
二手門店引來不少年輕人消費。
“在愛回收平臺購買的蘋果筆記型電腦,用了三四年,依然很好。”90後劉強説,他不認為買二手産品有什麼不好,平常買一件産品的價格,在二手平臺上能買兩件,有更多機會體驗到各種高性價比的産品,還能促進資源有效利用,更是環保的一種體現。
買方市場火熱,賣方市場亦是如此,如今一些年輕人還會把閒置商品挂到二手平臺上。消費者小吳説,剛買的加拿大鵝羽絨服穿了兩次不喜歡了,挂到二手平臺銷售,價格比正價商品要便宜1500元,剛挂到平臺就有消費者下單了。
年輕人變得“摳”了,但他們的“摳”並不會犧牲自己的生活品質,而是通過減少不必要的消費和浪費,追求簡單而有品質的生活。王曉華説,她們這是“精緻摳”。
追求質價比:平替産品火了
當下的年輕人買大牌商品會先去二手平臺,還有的年輕人則選擇更親民的“平替”商品。從食品到服裝、美粧,甚至連那些不起眼的物件也要找“平替”。
“原來自己喜歡一切進口的食品和水果,總覺得進口超市的食品就是好的。”小吳説,北京某進口超市500克的藍莓要129元,有時候買到品質一般的口感也會很酸。最近發現電商平臺上售賣的雲南原産地藍莓個大還甜,最主要的是價格便宜。
郝然是一名美粧愛好者。過去,她總是被各種大牌國際美粧吸引。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看到有美粧博主分享了國內品牌的口紅,被其高顏值的外觀和便宜的價格吸引,決定買來一試。“這款口紅真的不比迪奧那些大品牌差。”郝然表示,這款口紅上色持久、成分放心,現在自己已經成為這款“平替”的忠實粉絲。
“你知道嗎,一款國際快時尚品牌的外套現在售價快要1000元了,而新興國産品牌類似外套只要500多元;某品牌的羊毛大衣,在電商平臺上,入手一件同廠原單,立省上百元。”網購達人方瓊説,現在的國貨做得一點也不比國際品牌差,身邊朋友的消費都日趨“國産化”。
可以説,“平替”産品火了,代表著消費者更傾向於選擇高性價比的産品,預示著消費者更加趨於理性,追求務實、實用。
“我們不抗拒高價商品,但拒絕無謂的溢價。很多大牌商品,行銷費用投入高,産品價格自然很高。”方瓊説,國貨産品一定要在産品品質上嚴格把控,推出更多獨具特色、符合市場需求的産品。“只要國貨做得好,我會動員身邊所有朋友一直支援、購買國貨。”
回歸理性:遠離消費主義陷阱
“原來的我們都崇尚做‘月光族’,做人就應該及時享樂。可如今我們發現曾經的消費觀念並不能讓我們變得更快樂,用合理的生活成本獲得最佳的生活體驗才是王道。”小吳説。
除了購買二手商品外,共用經濟也成為不少年輕人的消費共識。原來只會打車上下班的小吳,如今愛上了共用單車。小吳表示,現在的年輕人更加重視健康,騎行現在很火熱。“現在我會在下班時間約上公司同事們一起騎共用單車回家,比打車更便宜,還順帶運動了,這樣就不用下班後再跑去健身房騎動感單車了。每個月省下的打車費,還能吃一頓米其林大餐。”
在小吳看來,通過騎行不僅省了錢,還增加了社交機會,同時也是環保的一種體現。
當下,省錢已不再是拮據生活的象徵,而是年輕人對抗消費主義的一種理性選擇。對於品牌而言,無論是壓縮生産成本還是降低原材料成本,也只是權宜之計,最終,還是要在提供更具質價比和情緒價值的産品上拿出解決方案。
是的,年輕人不“裝”了。
最近一年,“中國女性拋棄高跟鞋”“職場的盡頭是帆布包”“薄底鞋打敗厚底鞋”等流行起來。《2024有意思生活方式報告》顯示,今年在選購服裝鞋帽時,舒適度、品質、實用性(適配多種場合和風格)排名前三,佔比分別為78.2%、57.7%和52.3%。而曾經最能為鞋服帶來溢價的設計感、時尚感和品牌的重要性在下降,佔比分別為30.6%、19.4%和12.9%。
簡單的是物質,豐富的是精神。“精緻窮”的年輕人捧紅了一系列零食折扣店、二手電商平臺、社區食堂,而在社交平臺上,還出現一批“省錢博主”……對於商家和品牌來説,新的消費特點,註定將涌現出更多不一樣的商業機會。(記者 陳晴 文/圖)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