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蘭州牛肉拉麵行業協會公佈《蘭州牛肉拉麵經營規範標準》,引起關注。
近年來,類似的現象很多,不少地方小吃都在制定行業標準,如肉夾饃、川菜、煎餅馃子等小吃製作標準紛紛出臺,但每每引起爭議,這些標準,真的能讓小吃更地道、更正宗嗎?
●正方
市場經濟時代
關注標準是好事
李興國(中國行政學院教授)
在今天,提出標準問題,關注標準問題,乃至進一步開始著手制定標準,推廣標準,是社會進步、市場細分的表現,是好事。
市場經濟促進了行業的發展,以前特色小吃只有那麼幾家,自然誰做誰就是標準,現在各地的地方特色小吃都在快速發展,走出原産地,走向全國,走向世界。做的人多了,難免魚龍混雜,這也倒逼標準的出臺。
但制定標準,應由誰定?應該如何制定?由誰發佈?有沒有約束力,有沒有副作用,會不會産生新的弊病?值得思考。我們知道,大部分行業協會沒有足夠的控制力,不像足協這樣的協會,運動員違禁,可以全球禁賽。但其他協會不行。例如,關於烹飪的協會規定饅頭是圓的,有人要做方的,有人願意做長的簽子饅頭,只要消費者願意買就成,不違法,誰也不能約束他。而且,市場經濟本質上提倡競爭,百花齊放才有發展的動力,才會不斷創新。十九大提倡為百姓美好生活而努力,美好生活的主觀色彩更濃,百姓的要求更廣闊,更多樣,如何處理好標準和創新的關係,這也是一個問題。
那麼,定標準有沒有必要呢?還是非常有必要的。特別是有利於打擊假冒偽劣産品。但是,技術配方標準只能由企業制定在企業內部執行,比如麥當勞,他們制定了非常詳細的標準,包括食物製作、銷售服務等各個領域,甚至規定服務人員要對顧客3秒內微笑並露6顆牙。誰如果不遵守,就不許加盟,已經加盟的,違反了也會處罰。但如果他制定一個全世界漢堡包標準,那就有問題,也沒人會認可他的標準。
我們的地方小吃,也存在同樣問題,全聚德制定一個所有連鎖店都必須執行的企業內部標準,這很好,也可以執行,但要是制定北京烤鴨的標準,那就有問題。也不具備約束力。
行業協會能做什麼呢?我想還是有很多事情可以做的,例如:規範行為,反映訴求,服務會員等。即便在標準問題上,也可以制定一些普遍的服務標準、衛生標準等。而不是具體的操作配方。這有助於整個行業的健康發展,而且也具備可操作性。
如何解決行業內魚龍混雜的問題呢?過去十幾年,我們的市場經濟高速發展,同時也遺留了很多問題,比如茅臺鎮的酒、龍井的茶、天津大麻花,大量的地方特産都面臨著魚龍混雜的問題。在今天,改變這樣的狀態,我想應該更加注重品牌的建設。可採取大小品牌的戰略,比如北京烤鴨,這是大品牌,而全聚德、便宜坊、大董烤鴨等,就是小品牌。行業協會注重品牌的長遠發展,維護共同的基本利益,企業做好自身的建設,企業,特別是連鎖店一定要嚴格規劃配方標準等。要從多方面入手,改變過去粗放的、小作坊式的生産,走向國際化、連鎖化、品牌化之路。
尤其是要注重自主品牌的建設和維護。過去市場經濟發展之初,我們很多企業缺乏品牌意識,往往走捷徑,借用別人成熟的品牌,到今天,這樣的做法已經很難維繫了,必須建設我們自己的品牌,有自主自立的意識,有自立於世界市場之林的勇氣。我們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傳統,有自強不息的精神,也有建立自身品牌的能力,缺的只是意識而已。
在法治的框架下,既要維護自身的品牌,又要實現充分的競爭,不斷努力和積累,尊重智慧財産權,並在制度上、法律上鼓勵和保證創新精神和創新成果,一定能夠讓我們的地方特色小吃成為世界性的品牌,成為遍及天下的美食。並且走遍天下,美味不變。
●反方
商業炒作
買賣不能這麼做
高巍(民俗專家)
制定地方小吃的標準,看似是為消費者考慮,讓消費者心裏有個譜,可以根據標準判斷真假優劣。但仔細一想,不是這麼回事兒,只是一個商業炒作,既沒有可操作性,也不可能因此增強自身的競爭能力。
其實這個標準制訂已經有幾年了,以前我也聽過,但沒有一個明確的概念,怎麼標準化操作?
對消費者來説,所謂標準,其實也很難真的去衡量,難道面裏的每一塊肉都去拿尺子量一下?湯和水的比例又該怎麼判斷?而且,就算看出不對了,誰又有精力去打這個官司?
對經營者來説,地方小吃不是單獨一家企業,經營者眾多,怎麼才能讓所有的經營者遵循這個標準?不遵守又怎麼辦?所以,這樣的標準對行業的發展,沒有什麼太大的意義,只是一場炒作而已。
當然,地方小吃也是地方文化的一種,而且往往是比較重要的傳統文化。怎麼發展這些地方的傳統文化呢?我覺得非遺的做法,有一定的借鑒意義。一般來説,非遺的保護和發揚,首先是挖掘它的文化價值,它的傳説、傳統、背後的社會意義等,通過文化的傳播,讓人們更加接受它、喜歡它。其次,保持原汁原味,這個原汁原味不是標準化,而是保持它原本的特色即可。
這樣做,才能真正保住地方小吃原有的味道,也才能讓人更願意記住它。因為這種味道,不在嘴裏,而在心裏,心裏的味道,才是真正的味道,才能傳承久遠。
可能有人覺得,漢堡包也有標準,義大利面也有標準,但實際上,這些風行世界的食品,在全世界各地也是不一樣的。這種不同有好有壞,好的方面,可以適應當地口味,促進銷售,道理很簡單,完全一個口味,不可能讓世界各地的人都喜歡。壞的方面,一些壞習慣也會隨之而來,比如缺斤短兩,以次充好等。所以,真正的問題,不是標準化的問題,而是文化的問題。
怎樣才能把地方小吃發揚光大,讓消費者更喜歡?制定標準只是表面化的工作,真正重要的,是責任意識,是在品質上下工夫,是誠信經營,建立起自身的文化。這一點,傳統的經營方式,反而值得學習。
在過去,一條街上,大多都有那麼幾家和食物相關的店,早餐攤、副食店、糧店。這些店舖往往是家庭傳承,父一代子一代,是一個家庭幾代人衣食所繫,經營者和消費者又是幾代相交的熟人,是拿買賣當做交情來做的。
舉個例子,晚飯好了,父親和孩子説,去門口店裏買一小碗麻醬,小孩子貪吃,剛買到手,端著碗就舔,沒注意摔個跟頭,一碗麻醬倒地上了,這時候店主大多不會説離開櫃檯責任自負,反而會説“算了,算大爺倒楣,給你補一碗吧”,當然也不會多要錢。這樣一來,這個孩子長大了,要買東西,第一個想到的,就是這家店。這才是中國人做買賣的方式,這種信任是幾代人累積起來的、最終的信任,不因時代的變化而變化。這樣的關係,就是沒標準,大傢夥也信賴。反之,沒有這樣的信任,多精細的標準也沒用。
●主持人説
割不正和立於禮
《論語》裏説孔子有“十不食”,包括“失飪不食”“割不正不食”等,意思是烹飪不當的食物不吃,切割不得法的食物不吃。
之所以這麼嚴格,是因為孔子認為,人的衣食住行,都是基本的禮儀所繫,而禮又是修治齊平的根本途徑,所謂“立於禮”就是這個意思。
現代社會,飲食只是單純的飲食,飲食的禮儀標準,也只和飲食本身有關。肉夾饃要放多少肉,煎餅是否必須用綠豆面,蘭州拉麵的湯水比例究竟多少?或許只是個體的選擇,也可能隨著口味的不同而變化。“割不正”“失飪”不再是“不食”的原因,因為它早就和修齊治平沒有關係,還有人喜歡吃“生鮮”,連烹飪都省了,但誰能説他沒有修養呢?
所以,飲食有標準也好,沒有也好;遵守標準也好,不遵守也好。其實都是個人的選擇,眾口難調,喜歡的才是最好的,不是嗎?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