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款售價低廉、食用方便的零食,辣條備受人們熱捧。但因其製作成本低廉,安全隱患不少。近日,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發佈《食品安全國家標準調味面製品(徵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徵求意見稿》),將對辣條的食品添加劑有所規範。《徵求意見稿》強調,辣條標注産品的真實屬性須為“調味面製品”。
因食品安全問題屢被通報
《徵求意見稿》提到,調味面製品是指“以小麥粉和/或其他穀物粉等為主要原料,添加食用油脂等輔料,經配料、擠壓熟制、成型、調味、包裝等工藝加工而成具有一定韌性的即食食品”。辣條正是描述中的這類食品。
據業界統計,辣條每年産業規模近500億。因為售價低廉、食用方便等,辣條的身影屢現于各類大超市、小商店。有網友甚至將其捧為“網紅食品”。
羊城晚報記者走訪發現,在廣州琶洲附近的一家中型社區超市中,各種辣條佔據了一面墻的二分之一,一包100克左右的辣條價格大約在4元左右。據超市工作人員介紹,一天賣幾十包辣條很正常。“當零食吃,很開胃,老少皆宜。”
據了解,正規辣條生産過程主要是用麵粉和面、通過專用食品機器擠壓出面筋,再進行後期調味裝袋完成。由於生産簡單且需求量大,小作坊製作辣條盛行。辣條生産衛生條件不達標、食品添加劑不合格等問題屢被藥監局通報。
據媒體報道,2015年至2017年,全國有15個省份共計131家辣條生産企業的195批次辣條登上了食品監管部門的“黑名單”。在通報的180起食品安全問題中,菌落總數超標和食品添加劑不合格是主要原因。為了防範不安全的辣條等零食銷售,去年廣州番禺區還將轄區內八所學校校內小賣部統一“收編”,禁售辣條。
食品添加劑使用須規範
辣條行業長期以來沒有形成統一的食品安全標準,讓辣條陷入食品安全漩渦。不過,這一現狀將得到改善。
記者注意到,此次《徵求意見稿》明確了辣條的食品添加劑使用要求,此前辣條使用各省的地方標準,對添加劑要求不一。此次要求應符合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GB2760-2014)中方便米麵製品規定。經查詢,方便米麵製品中環己基氨基磺酸鈉(又名甜蜜素)、環己基氨基磺酸鈣最大使用量為1.6g/kg。
另外,《徵求意見稿》還要求辣條須真實標注,辣條標簽標識中應標明産品真實屬性“調味面製品”。也就是説,對於辣條中常見的棒棒牛、手撕羊排等類似肉類食品名稱,要真實標注。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