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澳門手信博物館 :留住舌尖上的記憶

時間:2018-04-12來源 : 人民網-人民日報

澳門手信博物館外景。本報記者 蘇 寧攝

出來玩一趟,帶點什麼禮物回去給親朋?在澳門,答案簡單明瞭:大馬路上、機場碼頭的遊客們,幾乎人手一份遊澳紀念品——手信。

手信是什麼

手信,在台灣也稱作伴手禮,往往指人們外遊時為親友買的小禮物。華人社會人情味濃厚,凡出外或回鄉,為表關懷與禮數,都會購買小禮物送給親友。除當地土特産品外,手信也可以是有當地特色的T恤衫、鑰匙鏈、冰箱貼等,並非價值不菲的名貴物品,所謂“千里送鵝毛,禮輕情意重”。

提起澳門手信,你最先聯想到的是什麼?

澳門街,有種古早味。百多年來,這種“手工製作,炭火烘焙”的香味,一直吸引著外來遊客——從當年的香港人到如今的內地人。從最出名的杏仁餅、雞蛋卷、老婆餅、雞仔餅,到永遠都吃不膩的豬肉乾、花生糖、腰果糖……都是澳門手信的關鍵詞。

其實最初澳門餅食並不具備手信的功能。上世紀30年代,澳門的工商業以客貨運碼頭為中心,形成舊澳門最繁榮的商圈。為滿足區內的飲食需求,內港一帶的大街小巷陸續出現不少餅店,制餅業漸成規模,並迎來行業發展的第一個全盛時期。幾十年來,大多數餅家前店後廠,都是典型的家庭式作坊。

對於那些漂洋過海的人們來説,回味澳門的杏仁餅,無異於回味故鄉的味道和濃厚人情味。杏仁餅、老婆餅等傳統餅食不再是簡單的充饑之物,逐漸成為離澳訪親的人們必帶的一種禮品,澳門手信業隨之逐漸成形。

小點心做成“大茶飯”

細究起來,據説現在澳門手信的“龍頭老大”杏仁餅來自內地,豬肉乾則最早是新加坡特産,但都在澳門得以發揚光大,小本生意的糕點業也因為澳門回歸的歷史機遇成為“大茶飯”。近幾年澳門遊客年均超過3000萬人次,各種賽事、盛事也越來越多,手信業儼然已成為澳門旅遊業的招牌。在澳門上百個手信品牌中,鉅記與咀香園是最大的兩家,分店從澳門半島開到離島。創辦于1935年的咀香園最早不過是清平街上一間餅屋,從1935年到1999年的64年間,這家老字號始終只有一間店舖。回歸之後,咀香園的分店幾乎一年一間,至今已有10多間分店。而鉅記回歸前是一家只有2個員工的“走鬼檔”(流動)鋪,如今在澳門也有二十幾家分店,甚至發展到新加坡,成為跨國品牌。

為了量産,為了衛生,為了品質穩定,澳門各手信大號的生産流程都進行了現代化改造:師傅變了廠長,機器取代人手。一位入行30多年的老師傅,西餅店、唐餅鋪都做過,見證了這些年來澳門手信業的轉型發展:“舊時做唐餅,幾個師傅圍住一張臺,杏仁餅、花生糖,什麼都在那裏完成。但人只有一雙手,不可能做太多。今日不同了,全部由生産線做,産量大了15至20倍。”難怪咀香園第三代掌門人黃若禮感慨:“如果不是回歸,手信業已經是夕陽産業,哪有鹹魚翻身的一日。”

由此了解手信的過往

澳門手信已有過百年曆史,手信博物館卻開張不過7年。為傳承澳門本土文化,保留珍貴歷史,鉅記餅家早在2009年就有意籌建一所與手信有關的博物館,並開始收集過往手信業的各式物品。2011年7月19日,在澳門特區政府社會文化司、旅遊局、文化局等官員的見證下,全球第一家以手信為題材的博物館開幕,由香港著名電影人、作家兼美食家蔡瀾題寫館名。

手信博物館藏身於著名世遺景點媽閣廟附近的一間鉅記店舖裏,外墻設計融入了澳門中葡文化特色。展館收藏了150多件與澳門手信有關的物品,有過去晃記餅家及英記餅家月曆鐵牌、百多年前的價目表、手信和月餅包裝紙、手信盛載器皿等。熟悉的包裝,熟悉的制餅工具,熟悉的老餅店……勾起長輩們的舊日回憶,勾起了舌尖上種種熟悉的味道。鉅記餅家以花生糖起家的手推車放在醒目的位置,當年,他們正是憑著這一輛手推車走遍大街小巷,把花生糖的香味傳得街知巷聞。現場還配置了三塊應用實景技術的互動螢幕、電子互動小遊戲等設施,讓市民、遊客進一步了解昔日澳門的手信業、老一輩澳門人的生活和手信的製作過程。

澳門手信業作為一個古老又現代的行業,走過輝煌,走過不景,如今正在走入一個蓬勃發展的新時代。手信博物館,正為它留下歷史的見證。

(責任編輯:沈曄)

推薦新聞

三隻松鼠:打造新時代新經濟改革名片
時間:2018-07-12來源:中國網
誕生於蕪湖的三隻松鼠,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代表著“網際網路+”風潮中創新創業的標桿,成為新時代不斷創新的改革名片。
匹克球星世界行,德拉維多瓦空降羅馬
時間:2018-07-12來源:中國網
伴隨著亞洲站的落幕,#2018匹克球星世界行#來到了歐洲,羅馬。在這座充滿歷史底蘊的世界古城,匹克球星德拉維多瓦也用自己親和的一面為這座歷史名城添加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924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