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某購物平臺搜索“自釀酒”,出現的部分搜索結果
北京市日前清理規範第三批行政審批仲介服務事項,北京青年報記者注意到,“自釀酒成品安全檢驗合格報告”也成了被清理的一項。這意味著,今後自釀酒在取得食品經營許可時,不再會被強制要求提交一份由第三方機構提供的“安全檢驗合格報告”,食藥部門也不得再設這一限制“門檻”,自釀酒的審批將變得更加便捷。
自釀酒真的安全麼?取消審批仲介服務這一道安全“門檻”後,又將如何來保障自釀酒的安全以及消費者的權益?
北青報記者採訪調查發現,目前自釀酒市場發展勢頭迅猛,種類繁多,渠道多元,既有專門的自釀啤酒吧,也有餐館自營的特色釀酒,電商售賣的自釀酒更是“五花八門”,自釀虎頭蜂酒、月子酒、雄蠶蛾酒、天然枇杷酒、蜈蚣藥酒……無論是原材料,還是釀製方式,可謂無奇不有。而這些自釀酒裏,多數都沒有任何安全認證,生産者也沒有相應的生産資質,令消費者無從辨別。
調查
網售自釀酒五花八門
採訪中北青報記者發現,在北京市場上,自釀酒以“自釀啤酒”為主。而在電商平臺,自釀酒的種類卻多到超乎想像。北青報記者在某購物平臺上搜索“自釀酒”,出現上千個搜索結果,這些自釀酒中所含的“成分”可謂五花八門。
在一家名為“某農家自釀果酒”的店舖裏,除了常見的櫻桃酒、梅子酒之外,獼猴桃、李子、梨、火龍果等水果也都成了自釀的對象。據店主介紹,自釀的工藝很簡單,例如“獼猴桃酒”,就是獼猴桃加冰糖發酵而成。
還有一類主打“滋補”的自釀酒,自釀原料包括蜜蜂、蜈蚣、雄蠶蛾、人參、枸杞等。“農家自釀”、“野生”等字眼,也成了吸引顧客的噱頭。一家售賣“虎頭蜂酒”的店主一再強調,他們家的“虎頭蜂”都是野生、活泡,並用大量圖片展示了泡蜂的過程。
多數無標簽、無資質、無安全報告
這些自釀酒包裝多以簡易玻璃瓶或塑膠瓶為主。當北青報記者提出想看看外包裝及産品標簽的時候,“廈門市湖裏區某幹貨”店的店主明確告知“沒有標簽”。“某農家自釀果酒”、“綠某酒業”的店主也給出了同樣的答覆。
沒有産品標簽,顧客如何了解這些自釀酒是哪生産的?北青報記者在10家店舖統計發現,其中有4家店舖在“生産參數”一欄用文字形式介紹了“生産廠家”、“生産許可證”、“廠家聯繫方式”等資訊,但均沒有第三方或廠家自己出具的自釀酒成品安全檢驗合格報告。另外6家店舖在生産參數中只介紹了包裝方式、凈含量等資訊,也沒有廠家資訊。
根據4家店舖提供的廠家資訊,北青報記者搜索後發現,只有1家在原國家食藥監總局的官網可以查詢到,其餘例如“古某韻”店舖、“某農家自釀果酒”店舖、“東星某酒莊”店舖標注的生産許可資訊均在官網無法核實到。
“某農家自釀果酒”的店主坦言,他的産品是自家生産,並非來自廠家,至於為什麼在頁面中會出現某葡萄酒廠家的資訊,店主表示“不清楚”。隨後,北青報記者撥打了這家店舖公開的煙臺某葡萄酒廠家手機號碼,詢問是否為葡萄酒廠,對方説“打錯了”。
精釀酒吧工作人員兩個月學會釀酒
“你們這自己釀的酒,怎麼保證安全?”“我們這度數都比較低,不會有問題的。”昨天,北青報記者來到位於護國寺的一家精釀啤酒吧,晚上9點多酒吧裏已滿是客人,在吧臺的酒單上,寫的全是自家釀的啤酒品名,“渾牽夢要IPA(精釀酒簡稱)6.2度”“百香草紅酒桶陳釀烈酒8.8度”“專項治理比利時烈啤9.8度”“春光乍泄抹茶綠啤4.8度”“NB&傑克酒窩波本比利時三料10.8度”……22種自釀啤酒供客人選擇,酒精含量最低3.5度,最高12度,價格最高的一杯75元,最低35元。當被問及這些自釀酒的安全保障問題時,工作人員認為度數不高,“應該不會存在什麼安全問題”。
據該工作人員介紹,他們的自釀酒全部來自成都的酒廠,“我們在成都有自己的酒廠,酒都是從那邊一酒桶一酒桶運來的。”這些被添加了不同原料和成分,名字個性的自釀啤酒,從吧臺長得類似水龍頭的啤酒分配器裏被盛出。在酒吧的一側,還放著不少釀酒器具,教有興趣的客人釀酒。
“我是差不多兩個月就學會釀酒了。如果你們沒喝過自釀酒的話,可能要久一些,先自己看一些書,了解一下。”談到釀酒工藝,一位工作人員向北青報記者介紹説,釀酒並不難,只需要理論學習外加專業器具,按照配方來實踐就可以自學釀酒。酒精如何把控?是否安全?對於這些問題,該工作人員表示,雖然他們按同一配方在不同時間釀製的酒,度數確實存在不一樣的情況,但是整體還是可以自我調控。
“還真沒想過這些自釀的酒安不安全,就是覺得口味比較豐富,還挺好喝的。”現場一位正在享用精釀啤酒的顧客説,“從我們消費者的角度來看,確實也很難辨別這些自釀酒的安全情況。”
説法
全市將加大對自釀酒産品抽查力度
按照此次清理規範行政審批仲介服務事項的規定,今後食藥部門在對自釀酒進行食品經營許可審批時,將“不得以任何形式要求申請人必須委託仲介機構提供服務”,申請人可按要求自行編制自釀酒成品安全檢驗合格報告,也可委託有關機構開展。
取消這一項強制的審批要求,自釀酒的安全是否將更難以保障?對此,市政府審改辦相關負責人表示,清理這一仲介服務審批後,今後全市將加大對自釀酒産品的定期或不定期抽查力度。
“行業主管部門將通過事中事後來抽查監管企業,反而將是更有效的方式。原來是政府審批後就可以了,後續其實監管是有缺失的。仲介機構服務,説白了是拿了企業的錢,出的安全檢驗報告。這種報告有時沒有很高的檢驗效果,反而事中事後的監管,更能確保企業的産品品質和安全。所以,政府部門後續的監管措施一定要確保跟上。”相關負責人表示。
自釀酒存風險易産生污染
食品科學博士、中國農業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范志紅指出,自釀酒類雖然歷史悠久,但也有一定的風險。“這些水果含有果膠,果膠有部分是甲酯化的。在釀造過程中部分酯鍵水解,不可避免地會産生少量甲醇和其他雜醇。同時,釀造過程中還會自然産生一種叫做‘氨基甲酸乙酯’的疑似致癌物質。如果操作不當,還可能産生黴菌毒素污染等問題”,范志紅説,所以,自釀的酒類未必是安全的,加上沒有專業資質,沒有品質控制措施,沒有監督檢驗管理,比正規企業釀造的酒還要讓人擔心。
同時範志紅表示,自釀酒之所以受歡迎,是因為其發酵過程中産生的一些有機酸,可能有開胃和促消化的作用,與酒精、糖等的混合味道比較甜美。范志紅建議,如果消費者實在喜歡自釀果酒,儘量控制在每天半杯,把有害物質的攝入量儘量減少。對於企業來説,應當嚴格管理製作工藝,製作相關標準,減少食品安全風險,作為“果蔬發酵飲料”産品進行工業製作。
“由於自釀酒引發的食品安全隱患和糾紛屢見不鮮,自釀酒的確應當引起全社會的重視”,中國食品産業分析師朱丹蓬在接受北青報記者採訪時説,網上自釀酒出現已久,儘管國家出臺了相應的法規進行規範,但在落地和監管過程中卻出現真空地帶。朱丹蓬認為,一方面國家行政部門要加大查處力度,同時行業要做出明確指引,電商平臺也要做出相應的規範性措施。“還有最重要的一點,消費者也應當提高自身的保護意識和安全意識。”朱丹蓬説。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