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釀之戰即將點燃,國産啤酒企業是否已積極應戰?分析稱,精釀啤酒短期內難撼動主流啤酒市場的“大蛋糕”,但其邊緣崛起將“侵蝕”主流市場的一部分,而目前大部分國産啤酒企業還在觀望。業內人士提醒,錯過這波潮流可能要付出更高代價。
近日,美國最大獨立精釀企業波士頓啤酒公司公佈的報告顯示,其2017年第四季度收入為2.063億美元,環比第三季度的2.47億美元出現明顯下降。與此同時,蘇格蘭精釀啤酒巨頭BREWDOG宣佈將到中國建廠,而百威英博集團已于1月在武漢建立亞太區的首個精釀工廠。
在業內人士看來,“精釀之戰”將在中國市場打響已不可避免,國際精釀企業之間、它們與國産啤酒企業之間的競爭將會不斷加劇,此前國産啤酒巨頭陸續調整産品結構、清庫存,目的之一就是推出更高端的、超高端的産品,其中就包括了精釀啤酒。
據報道,中國目前已經是世界第一的啤酒生産國和消費國,雖然中國的啤酒消費量近年來在下降,但據市場研究公司凱度集團的數據,2016年,中國的進口啤酒增長了40%。
中國或重新定義“精釀啤酒”
有啤酒行業人士透露,大量進口啤酒以“類精釀”的身份進入中國市場,在2017年呈現10%左右的增速,市場份額持續增長。不過,也有行業人士認為,估計進口啤酒和國內精釀啤酒的市場份額加起來僅為5%左右。
啤酒專業人士方剛認為,精釀啤酒的出現和發展,短期內不會撼動主流啤酒市場的“大蛋糕”,但是這種“邊緣崛起”是時尚的引領。
在他看來,從百威的舉動可以預測,精釀的潮流必然會來到,但目前大多數國內企業還沒下手。他了解到,某些國産啤酒企業認為精釀不成氣候,但沒想過10年後市場可能會呈現的不同局面:“如果現在不作好準備,可能到時會付出更多成本。”
不過,目前已有國産啤酒企業陸續推出IPA、水果酒等新品種,更注重消費的個性化、多元化。而行業急於探討的是對“精釀啤酒”定義的界定。根據歐美市場的定義,精釀是釀造方法相對於與傳統工業化産品不同的、規模較小的、具有個性化的、作坊式生産的手工啤酒,目前國産啤酒企業如青島啤酒推出的Ipa産品符合精釀啤酒的特徵,屬於艾爾啤酒,但是其生産者不是作坊,令部分消費者不將其視為精釀啤酒。
方剛認為,可以在中國市場特點的基礎上重新定義“精釀”,“畢竟中國主流啤酒企業把酒店餐飲店作為必爭之地,而歐美啤酒的主流消費場所是在酒吧,啤酒不是佐餐飲品而是休閒的飲品。”有啤酒行業人士透露,未來國産啤酒巨頭中可能會出現設立或收購單獨的精釀公司的現象。
業內觀點
做精釀啤酒不是“挂著羊頭賣狗肉”
在方剛看來,目前國産啤酒企業對精釀啤酒還不夠重視,以觀望為主,歸根到底是對市場不夠有自信,仍處於試探市場的階段,但是儘管精釀市場“前途未卜”,但作為一種新的方向,不能先放棄了,“先進去試一試,做總比不做強。”而對於小企業來説,他認為想要單靠做精釀發大財不實際:“精釀是一種精神,不能挂著羊頭賣狗肉,我們要爭取這個市場,要得其形,也要得其神。”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