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值暑假,不少家長無奈地發現,自家孩子仿佛和網路“綁”在了一起。打遊戲、刷視頻、看小説,一方小小的電子螢幕,似乎正在成為未成年人假期娛樂的主要途徑。
利用網際網路娛樂休閒本無可非議,但動輒數個小時甚至十幾個小時連續地玩,很難稱得上是一種良性利用。近日,北京青少年法律援助與研究中心發佈《縣域未成年人網路消費調研報告》指出,上網已經成為縣域未成年人的主要娛樂方式,週末及節假日上網時間超過3小時的未成年人已接近八成。
《第5次全國未成年人網際網路使用情況調查報告》(下稱《報告》)也指出,僅在小學階段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就達95%以上,玩手機遊戲的未成年網民比例達到62.8%,有超過五分之一的未成年網民認為自己“非常依賴”或“比較依賴”網際網路。
煽動情緒、宣泄暴力、黃色擦邊……近年來,不少網路有害資訊借助遊戲、短視頻等載體向未成年人伸出“魔爪”。還有不良廠商抓住未成年人金錢觀尚未成熟的特點,誘導大額充值消費。
近期,中央網信辦“清朗·2024年暑期未成年人網路環境整治”專項行動就明確提出,將重點整治短視頻及直播平臺、社交平臺、電商平臺等6個環節的突出問題,包括惡意引流、涉黃涉暴、網路詐騙等。
根據《報告》,我國未成年網民規模已達1.93億,未成年人網際網路普及率達到97.2%。杜絕未成年人網路沉迷,構築網路安全堤壩,引導未成年人合理利用網際網路,已經成為全社會共同面對的重要話題。
近年來,我國通過一系列手段,明確多元主體的治理路徑,不斷築牢保護未成年人的網路防線。2020年,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未成年人保護法》新增了“網路保護”章節,明確了多個主體責任。2024年1月1日起施行的《未成年人網路保護條例》則是我國首部專門針對未成年人網路保護的綜合性立法。
與此同時,行業內企業也在積極落實相關政策,通過系列技術手段不斷豐富防沉迷手段,如引入人臉識別、限制充值金額、家長一鍵禁止等具體措施。
整體來看,政府、企業、學校、監護人等相關主體已經共同形成防沉迷的閉環,為未成年人的網路安全建起屏障。如《報告》顯示,六成以上未成年網民認為當前限制遊戲時長的管理方式讓自己或同學玩遊戲的時間明顯減少。
但法條和技術絕非“一勞永逸”的途徑,解決沉迷問題,工作在網內,更在網外。我們不妨問這樣一個問題:如果孩子們不上網,他們應該去哪玩耍?
家長是孩子的“第一導師”,應該捫心自問,是否傾聽了孩子的需要?是否以足夠的耐心與時間陪伴了孩子?是否努力引導孩子度過一個更健康開心的暑假?
除了家長“自問”,我們還要問,公共資源的提供是否足夠多?鼓勵孩子走向自然、自由玩耍的氛圍是否足夠濃厚?
放下手機、離開電腦,在山巔看一輪日出,在球場進行一次酣暢淋漓的比賽,在博物館透視古往今來……只有當孩子真正體會到世界的繽紛多彩,網際網路才將成為其探索世界的有益工具,網路沉迷也將成為不攻自破的問題。(本報評論員 郭方達)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