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日多地艷陽高照,防曬化粧品銷售進入高峰。第三方機構統計顯示,我國防曬化粧品市場規模在2023年已經達到148億元,今年繼續保持高速增長,預計2028年的市場規模將達到224億元。
但關於防曬化粧品存在風險的消息人們也時有耳聞,最典型的是每年都有消費者使用防曬噴霧出現“白肺”。業內人士指出,防曬化粧品適用範圍較廣,但消費誤區也有不少。
為什麼會噴出“白肺”?
“從市場反響看,乳霜和噴霧仍舊是最受消費者歡迎的品種,其中噴霧産品能隨時補粧,很受化粧的消費者歡迎。”某防曬品牌銷售人員介紹。但是,因使用防曬噴霧而出現“白肺”也不是聳人聽聞,每年都有相關病例。這是因為防曬噴霧的主要原料包括防曬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香料、防腐劑等,如果對著臉噴,消費者會在無意中吸入噴出的液滴,它們不僅會對呼吸道産生一定程度的刺激,進入呼吸道後,還可能損傷呼吸黏膜,重則引起急性炎症反應,累及肺組織,出現“白肺”。在以往的“白肺”病例中,使用者往往“懟臉噴”或邊噴邊講話,吸入了大量防曬原料。
因此,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今年特意發佈安全提醒,建議消費者應在空氣流通場所使用防曬噴霧,噴灑時注意避開鼻子、嘴部、眼睛,避免吸入。如果需要在面部使用防曬噴霧,建議將噴霧噴到手上,然後塗抹到面部。萬一吸入噴霧,要及時清洗,若有不適,立即就醫。同時,不建議兒童使用防曬噴霧。
“黑科技”防曬更有效?
除了安全性能外,選擇防曬化粧品還要當心過度宣傳、虛假宣傳。
選購防曬化粧品,首先要注意SPF值和PA值。SPF是評價防曬化粧品保護皮膚避免發生日曬紅斑/曬傷能力的防護指標。SPF值越高,防日曬紅斑/曬傷效果越好。國家標準要求,SPF的標識以産品實測SPF值為依據,根據防曬能力可標注的範圍是2—50+,當産品的實測SPF值>50時,可標識為SPF50+。
舉例來説,如果在某強度的陽光下暴露30分鐘會引起皮膚曬傷,那麼正確足量塗抹SPF15的防曬霜時,可將曬傷時間延長至15×30分鐘,即450分鐘。
PA等級是評價防曬化粧品防止皮膚曬黑能力的防護指標。PA等級越高,防止皮膚曬黑效果越好。國家標準規定,防曬能力可標注範圍為PA+—PA++++。當PFA值(長波紫外線防護指數)<2,不得標識UVA防護效果;當PFA值為2—3,標識PA+;當PFA值為4—7,標識PA++;當PFA值為8—15時,標識PA+++;當PFA值點16時,標識PA++++。
比如,如果在某強度的陽光下,暴露1小時會引起皮膚曬黑,那麼正確足量使用PFA值為4的防曬霜,可將曬黑時間延長至4小時。
除了SPF值和PA值,在美粧行業工作10餘年的應用化學系碩士胡芳華提醒,消費者對防曬化粧品的宣傳要留個心眼。
具體來看,很多防曬化粧品會宣傳美白、祛斑、保濕、防水等功效,包括使用“奈米級”等新名詞宣傳“黑科技”,但要謹慎看待——
根據國家標準,宣稱具有美白功效的防曬産品應當具備“祛斑美白類”等特殊化粧品註冊證。聲稱“防水”的防曬化粧品應當在産品包裝上同時標注洗浴前及洗浴後的SPF值,或者只標注洗浴後SPF值,但不能只標注洗浴前SPF值。根據標準,宣稱具有防水性能的防曬化粧品,必須經過防水性能測試,洗浴後的SPF值減少不得超過50%。
還有,並不是所有的“黑科技”都能用。以“奈米級”産品為例,商家的宣傳賣點在於這類産品的防曬劑顆粒小,塗抹或噴塗均勻,但這會增加孩子攝入及吸入風險。所以,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發佈的《兒童化粧品監督管理規定》明確,不允許使用基因技術、奈米技術等新技術製備原料。如果消費者發現商家推薦的兒童用防曬化粧品含有“奈米”字樣,不僅不建議選購,還可以向有關部門舉報。同時,不建議家長給孩子使用含奈米技術的成人防曬化粧品。
不怕曬就不用防曬?
除了産品選購上的誤區,正確使用防曬化粧品也很重要。
“有人説,我不介意曬黑,所以不用防曬,這種觀點是錯誤的。”胡芳華解釋,防曬不僅是為了美觀,更重要的是減少紫外線對皮膚的傷害,降低罹患皮膚疾病的風險。
還有人覺得,自己曬太陽後皮膚沒有發生變化,屬於“不怕曬”。這也是誤區。皮膚在受到紫外線照射後,不一定立即出現色素沉著,而可能出現持續性黑化和延遲性黑化。
在“怎樣防曬”這個話題上,世界衛生組織多年前就建議採用全球統一的紫外線指數(ultraviolet index,UVI),方便公眾根據紫外線指數採取對應的舉措。具體來看,當紫外線指數點2時,不需要採用防曬措施;但當紫外線指數達到7至9的範圍時,就需要衣著和防曬化粧品多管齊下進行防曬。
此外,要正確使用防曬化粧品。最基本的一點就是“涂夠量”。防曬産品標識的SPF值和PA等級是根據《化粧品安全技術規範》要求,按照2毫克/平方釐米的用量測試得到的結果。在日常使用防曬化粧品時,用到這個量才能發揮防曬産品標簽標注的保護作用。以面部為例,一般的防曬化粧品需要使用體積約1元硬幣大小的量,才能滿足防護要求;如果防曬産品質地比較稀薄,使用量還要多於1元硬幣。(記者 任翀)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