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科技進步,網購平臺紛紛設置“免密支付”功能,給消費者帶來便捷體驗的同時,也存在安全隱患。近日有消費者反映,不知何時開通了免密支付功能,直到手機頻繁收到帳單,才發現平臺賬號已被盜。
一些平臺和商家在推廣免密支付時,往往採用小字提示、默認勾選等方式,導致消費者在不知不覺中開通了免密支付。有的平臺還通過立減1元等方式誘導消費者開通。當消費者意識到問題並試圖關閉該功能時,卻往往面臨操作複雜、難以找到取消入口等問題。
織密消費者權益保護網,不能讓消費者糊裏糊塗“被免密”。平臺、商家應嚴格遵守相關法律法規,以醒目方式明確告知消費者免密支付的開通條件、風險及取消方式,同時優化取消流程,確保消費者能夠輕鬆關閉該功能。
規範才能讓免密支付走得更遠。市場監管、工信等部門以及消協、行業協會要加強對免密支付侵權問題的關注,健全監督治理機制,通過約談指導、立案查處、責令整改、通報曝光等方式對相關平臺、商家進行制約、懲戒,推動行業自律,維護消費者合法權益與市場秩序。
還要加強支付知識的普及和教育,提高消費者對免密支付功能的認識和理解,幫助消費者做好風險防範。消費者自身也應提高警惕,加強保護意識,定期檢查賬戶交易記錄。一旦發現異常情況,應立即報警並通過銀行或平臺挂失賬號,及時修改密碼,確保自身權益不受侵害。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彭江)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