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一品牌商生産,也經過授權銷售,但存在“低價劣質”等問題
“電商專供”商品背後藏貓膩
專家表示,“電商專供”商品應向消費者明示,並告知消費者商品之間的差異
實體店的東西太貴,網上搜到同品牌同款商品價格卻要便宜很多。但收到貨後,很多人卻發現和實體店的有差別,這被商家稱為“電商專供”款。《工人日報》記者日前採訪發現,“電商專供”商品並非假貨,但存在“低價劣質”等問題。此外,由於這類商品只線上上銷售,消費者很難通過比價獲得實惠,同時也被“電商專供”商品耍得團團轉。
北京市民郭女士向消協反映稱,有一次在某電商網站購買了某品牌的羊絨保暖衣,促銷價格僅為實體店的三折。結果買到手後發現,實體店內的含絨量顯示是70%,這款促銷産品含絨量只有30%。當她與店主交涉時,客服人員明確表示,這是“電商專供”款,所以才會打三折。
郭女士的遭遇並非個例。近年來,很多品牌同時開展線上和線下的銷售體系。為了保持價格體系的穩定、維護線上線下渠道的生態平衡,商家將一部分商品作為“電商專供”。這些商品僅僅用於電商渠道銷售,並和實體店銷售商品刻意作出價格區分,因此價格偏低。
電子商務研究中心主任曹磊對記者表示,雖然“電商專供”産品的品質與線下同款有一定差距,但“電商專供”産品為同一品牌商生産,也經過授權銷售,所以不是假貨,只是銷售的渠道靠網際網路。
在業內人士看來,線上線下進行“差別定制”與“差異定價”,既避開了不同銷售渠道間的利潤互搏,又滿足了網際網路消費人群的多元化、個性化需求,算得上一舉多得。
但記者注意到,有的商家賣的“電商專供”商品與實體店同款商品在編碼、外形上僅有細微不同,消費者不仔細研究,根本分辨不出來;有的商家搞“線上線下兩幅面孔”;還有的商家將“電商專供”款混在普通商品中一起銷售。不少消費者因為不注意,常常“被套路”。
今年3月,浙江寧波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和寧波市消保委通過線上線下不同渠道,購買了40組對比樣品,委託寧波出入境檢驗檢疫局做了檢測,結果發現“電商專供”確實有貓膩。比如,不同渠道購買的某款電磁爐,外觀、功能標示是一樣的。但是拆開以後發現,網購電磁爐比線下款少了一些電器元件。
寧波市消保委相關負責人説,線上産品出現“低價劣質”現象,主要原因就在於線上的成本控制。為了體現價格優勢,使用盡可能少的成本製造相同款式商品。
對此,曹磊指出,如果“電商專供”商品外觀編碼與實體店商品完全相同,但品質卻有不同,那麼此舉侵犯了消費者的知情權,涉嫌欺詐。
中國消法研究會副秘書長陳音江則對記者表示,如果賣家賣的是“電商專供”商品,首先必須確保品質合格,符合産品品質要求。其次應該向消費者進行明示,並告知消費者商品之間的差異,滿足消費者的知情權,讓消費者充分了解之後再作出選擇。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