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3%受訪者擔心網路自製食品安全
如今,朋友圈、微網志等網路平臺上有許多人在售賣自製食品。對於一些經常上網、不喜歡做飯的年輕人來説,網路自製食品有很強的吸引力。但是“三無”(無生産日期、無品質合格證以及無生産廠名稱——編者注)網路自製食品往往存在著一定的食品安全隱患。
近日,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28名受訪者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78.6%的受訪者買過網路自製食品,75.3%的受訪者擔心網路自製食品安全,68.5%的受訪者建議網路平臺對售賣自製食品者加強審核和監管,60.9%的受訪者建議加強網路自製食品的生産許可和備案登記制度建設。
受訪者中,00後佔1.4%,90後佔32.1%,80後佔50.1%,70後佔12.2%,60後佔3.8%。
78.6%受訪者買過網路自製食品
北京某高校學生鄭芳(化名)經常購買網上的自製蛋糕、自製甜品,她覺得這些食品口感更好。鄭芳坦言自己是“顏控”,看到一些外觀精美的自製食品就想嘗嘗。
85後青年林宇(化名)在廣州工作,偶爾會在網上選購一些自製的半成品,還有自製的鹵豬蹄、芝麻醬等,感覺吃起來很方便。
調查顯示,78.6%的受訪者買過網路自製食品。55.4%的受訪者坦言自己不做飯,非常依賴網路自製食品。
調查顯示顯示,網路自製食品吸引人的三個主要原因是可以個性化定制(49.9%)、造型包裝新奇(45.6%)和味道好(44.5%),其他還有:宣傳語吸引人(39.6%)、 自製半成品或成品方便食用(39.0%)和名人推薦(8.1%)等。
林宇發現近幾年身邊越來越多的人喜歡買網路上的自製食品,“這些自製食品會利用網路平臺打廣告,説自己的原材料好,再配上好看的照片,就比較有誘惑力”。
調查顯示,參考消費者評價(63.2%)是受訪者辨別網路食品安全性的主要方式,其他還有:查看包裝及標簽(51.8%)、向賣方詢問(49.8%)和憑經驗(38.9%)等,6.8%的受訪者從不分辨。
林宇表示自己之前買的自製食品是熟人推薦的,“一些在朋友圈賣的食物,沒法通過評論來分辨到底是好是壞,對於這類自製食品我購買會比較慎重”。
55.6%受訪者認為網路自製食品最大問題是原材料來路不明
民調顯示,75.3%受訪者擔心網路自製食品的安全,19.5%的受訪者表示一般,還有5.2%的受訪者表示不擔心。
安徽某高校大四學生劉婉(化名)從來不買自製食品,她對自製食品的安全性表示擔心,“比如原材料品質、製作過程是否衛生、封裝運輸過程是否不受污染,這些都難以知曉。而且如果發生食品安全問題,追責比較難”。
調查顯示,原材料來路不明(55.6%)、過量使用添加劑(54.5%)和製作過程偷工減料(53.4%)被認為是網路自製食品存在的主要安全問題。其他問題還有:不按正常方式加工食品(42.6%)、隨意設定保質期(41.8%)、製作環境衛生不達標(35.1%)和運輸中二次污染(24.4%)等。
中國農業大學食品科學與營養工程學院副教授朱毅指出,網路上的自製食品,有一些是沒有食品流通許可證的。“雖然目前針對售賣網路自製食品的第三方平臺已經有相應的監管,但是一些封閉性的網路社交平臺監管難度大。“在社交平臺購買了沒有生産日期、保質期,也沒有配料説明、生産廠家的食品,出現問題,確實維權困難”。
林宇認為,可以嘗試建立網路自製食品牌照制度來規範網路自製食品,只有經過相關培訓、被認定具備資格的人才能在網上售賣自製食品,還要有統一的自製食品標示。
在網路自製食品管理問題上,調查中,68.5%的受訪者建議網路平臺加強對售賣自製食品者的審核和監管,60.9%的受訪者建議加強網路自製食品的生産許可和備案登記,59.2%的受訪者建議管理部門和相關協會建立網路食品安全示範點。其他建議還有:加強宣傳,引導消費者理性選擇(40.7%),設立申訴維權平臺並與相關網路投訴平臺互通(35.6%),加大對違規商戶的懲處力度(27.2%)等。
朱毅認為,對網路自製食品這種新業態不能完全禁止,而需要進行規範管理。“原材料的購買、生産加工到儲存運輸,都需要有相應的規範和基本的門檻,需要報備後再進行網路自製食品生産,得讓消費者能知道究竟是誰在做這個食品、是否擁有健康證、生産場所是怎樣的、誰負責食品的運輸。另外還需要規範售賣網路自製食品的電商平臺,微網志、微信平臺算不算第三方平臺需要進行界定,如果不算,我覺得需要把網路自製食品按照風險等級進行分類。比如製作蛋糕、裱花,對生産環境有著嚴格的要求,一般的人就不能生産,再有,一些食物的製作需要有隔離間、儲藏室等,如果達不到這個條件就不能允許售賣”。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