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今年一系列增量政策的“重頭戲”,化解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所有方案于8日獲通過,政策力度之大為近年來罕見。
分析人士認為,這套化債“組合拳”既能降低當期地方政府化債和利息支出的財政壓力,又能增強其發展經濟的能力和積極性,兼顧防風險與促發展。
政策“及時雨”
11月8日,十四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表決通過了全國人大常委會關於批准《國務院關於提請審議增加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的議案》的決議。市場期待已久的化債方案終於“靴子落地”。
這套化債方案是所有、綜合性、靶向準的政策“組合拳”。如果以數字為關鍵字的話,可以提煉為“6萬億+4萬億+2萬億”。即:增加6萬億元地方政府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從2024年開始,連續五年每年從新增地方政府專項債券中安排8000億元,補充政府性基金財力,專門用於化債,累計可置換隱性債務4萬億元;2029年及以後年度到期的棚戶區改造隱性債務2萬億元,仍按原合同償還。
這套政策堪稱一場“及時雨”。
當前一些地方隱性債務規模大、利息負擔重,不僅存在“爆雷”風險,也消耗了地方可用財力。財政部數據顯示,2023年末,經過逐個項目甄別、逐級審核上報,全國隱性債務餘額為14.3萬億元。
而隨著上述三項政策協同發力,2028年之前,地方需消化的隱性債務總額從14.3萬億元大幅降至2.3萬億元,平均每年消化額從2.86萬億元減為4600億元,不到原來的六分之一。
“化債壓力大大減輕。”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8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我們估算了一下,地方依靠自身努力化解是完全可以做到的,甚至有些地方是比較輕鬆的。”
防風險與促發展“一石二鳥”
此次所有化債方案規模、力度都為近年來罕見,但不能單純地將其視作經濟刺激措施。
粵開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羅志恒認為,既要看到近年來“力度最大”的規模效應,更要看到財政化債思路的重大優化以及對地方政府行為的激勵效應。
“(規模大)體現出中央推動防範化解風險、規範債務管理、推動經濟增長的決心,有利於提振信心與預期。”另外他表示,方案還體現出化債工作思路的重大優化調整,從防風險為主轉向更好統籌穩增長與防風險,從“化債中發展”轉向“發展中化債”。
由於法定債務利率大大低於隱性債務利率,置換後將大幅節約地方利息支出。據財政部估算,五年累計可節約6000億元左右。
“降低了當期地方政府化債和利息支出的財政壓力,地方政府能騰出更多的財政資金和精力發展經濟、提供公共服務,更好落實減稅降費,改善營商環境。”羅志恒表示。
展望未來:政策還有後招
社會各界對財政政策取向和力度都非常關注,也非常期待。那麼繼這次化債方案之後,未來還會有新的財政增量政策嗎?
財政部部長藍佛安在8日的新聞發佈會上表示,正在積極謀劃下一步的財政政策,加大逆週期調節力度。
具體來看,支援房地産市場健康發展的相關稅收政策,已按程式報批,近期即將推出。發行特別國債補充國有大型商業銀行核心一級資本等工作,正在加快推進中。專項債券支援回收閒置存量土地、新增土地儲備,以及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方面,財政部正在配合相關部門研究制定政策細則,推動加快落地。
11月11日,自然資源部發佈《關於運用地方政府專項債券資金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的通知》,支援盤活存量閒置土地。中指研究院政策研究總監陳文靜表示,對於房地産市場來説,收回收購存量閒置土地,有助於改善市場供求關係,是促進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的關鍵舉措。
貨幣政策方面也有望有新動作。東方金誠首席宏觀分析師王青表示,在隱性債務置換啟動背景下,年底前兩個月將出現政府債券發行高峰。為配合這部分地方政府債券發行,預計後續央行會利用多渠道保持市場流動性合理充裕。他預計,年底前央行有可能再度下調存款準備金率0.5個百分點,向銀行體系釋放長期資金約1萬億。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