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新單日業務量紀錄、網點開啟“搶人”模式
旺季提前到來,快遞小哥迎戰最長“雙11”
閱讀提示
近日,各平臺陸續開啟“雙11”促銷活動。隨著被業內稱為史上最長“雙11”的提前到來,快遞小哥們也早早開啟旺季模式。他們如何備戰業務高峰?快遞企業又採取了哪些保障舉措?記者進行了深入採訪。
“‘雙11’期間買了小家電和化粧品,10月14日晚上付的尾款,沒想到僅過了一天,16日下午就收到快遞了!”家住雲南省昆明市金馬小區的孟女士高興地説。
今年“雙11”,各大電商平臺的啟動時間比去年早了10多天,被稱為史上最長“雙11”。目前,各大主流電商平臺都已進入大規模促銷期,快遞包裹紛至遝來,快遞小哥們也進入旺季模式。
據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10月21日~23日,全國郵政快遞業攬收快遞包裹約為19.20億件,同比增長48.7%,其中10月22日攬收快遞包裹7.29億件,同比增長74.0%,刷新單日業務量紀錄。
雖然快遞業務量多了,但很多消費者下單後很快收到了自己的“寶貝”,紛紛像孟女士一樣感嘆:“今年快遞還挺快。”
站點迎來配送高峰
自動分揀機不停地高效運轉,快遞員則站在分揀機兩側核對包裹……早上8點多,昆明市西山區日新路申通快遞綜合攬投部已是一派忙碌的景象。
對於魏大海來説,每到大促季,這就是常態。作為日新路綜合攬投部負責人,他在站裏待了6年,這也是他經歷的第6個“雙11”。
今年10月以來,各平臺陸續開啟“雙11”促銷活動。隨著第一波商品陸續到貨,他所在的網點也迎來了一年中的配送高峰。
“快件比往年這時候至少多出了70%,第一波的前三天,每天的配送量都跟去年最高峰持平了,每人每天要送400多件。”魏大海表示,雖然忙,但收入翻倍,幹活也得勁。為保證“雙11”期間的物流暢通,站點所有工作人員都取消了休假,連平時輪休的備班都已經上崗了,可還是忙不過來,連續幾天都忙到淩晨。
“現在的工作量比之前翻了幾倍,我負責的片區沒電梯的樓多,從早上7點送貨到深夜11點,一天下來怎麼都要走3萬步以上。”西山區金廣路片區的順豐快遞員馬永強告訴記者,雖然辛苦,但收入可觀,“旺季期間只要能吃苦,月入上萬元沒問題”。目前,他每天需要處理的快遞數量大約在200件。
快遞業開啟“搶人”模式
雲南順豐相關負責人毛女士表示,今年“雙11”期間的快遞量峰值預計較去年同期增長5%左右。公司提前兩個月對各業務系統進行升級和高強度模擬演練,並通過大數據智慧演算法,實時動態預測件量,實現精細化、有彈性地規劃儲備人員、車輛等資源。
即便如此,各快遞公司對快遞員的需求依然供不應求,剛進入10月,一些物流企業便開啟了“搶人”模式。
此外,記者還走訪了昆明各小區菜鳥驛站,發現有不少驛站已經貼出“急招快遞員”“急招理貨員”的招聘啟事,根據招聘單位提供的薪資,快遞員基本月薪為8000元~1萬元,最高可至1.3萬元。
“和去年相比,昆明轉運中心今年的進港件量增長40%左右,出港件量增長100%。”申通快遞雲南省公司昆明轉運中心經理曾廣宜告訴記者,今年“雙11”,雲南物流業第一個高峰時段出現在10月24日,申通快遞昆明轉運中心單日處理量超過200萬件。
10月25日,記者來到位於滇中新區廣澤街的空港物流園,剛好遇到裝滿快遞包裹的重型卡車駛離園區。“今晚會到達廣州轉運中心,經過連夜分揀,預計明天下午兩點,來自雲南的特色産品就會送到消費者手中。”曾廣宜介紹,正逢雲南水果發貨高峰期,石榴、人參果、蘋果等發貨量很大。
多舉措做好寄遞服務
記者在申通快遞雲南省公司昆明轉運中心全新的自動化分揀線上看到,工人在關鍵節點熟練地理貨、掃描、分揀異形包裹等。來自宣威的袁桂靈正將裝滿小件的橙色標準袋拉好拉鏈。“這幾天最忙,午飯時間才有空休息。”袁桂靈説。
據悉,該轉運中心耗資1.8億元的升級改造項目已初步完成,與2021年相比,産能提升了約300%。“你現在看到的是全新設備,進港自動化花費7700多萬元,出港設備升級投入3000多萬元。自動分揀方面更加精準,員工的壓力也減輕了。”綜合管理部工作人員楊藝琪帶記者走了一圈分揀流程並介紹,今年“雙11”提前到來,管理人員都下到各營業網點幫忙,設備升級後,分揀壓力得到有效緩解。
“昆明轉運中心的寄遞件從發出到送到客戶手中,通常不會超過36小時。我們通過産能升級,提高了分揀處理速度,不僅減少消費者的等待時間,也降低員工的工作強度,增強從業人員的穩定性。”曾廣宜同時表示,如今,年輕人的工作特點和消費觀念要求快消品送貨到府,中國的運輸環境也會持續得到改善,加上同城送達的業務拓展,將給物流業帶來較大的增長空間。
雲南極兔快遞相關負責人吳妍表示,“雙11”期間,雲南預計有兩個進港高峰,第一波高峰在10月24日~26日,第二波高峰在11月3日~16日。“為保障快件送達時效,公司在人員儲備、産能保障、安全生産等方面開展各項保障工作,並在昆明轉運中心新開放10個卸貨口,大幅提升快件轉机效能。”吳妍説。(記者黃榆)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