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稅延商業養老保險試點落地月余,已簽發保單逾萬件——
發展養老金第三支柱機構面臨多重挑戰
個人稅延商業養老保險在上海等地的試點,意味著我國發展養老金第三支柱邁出了重要的一步。同時,保險機構將面臨不少挑戰。比如,養老金需要提供長期保障,精算平衡至關重要;消費者教育任重道遠;還需探索全新的業務模式——
6月份的上海保險市場十分熱鬧。隨著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政策落地,各家保險公司爭相推出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産品。
5月31日,首批12家經營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的機構名單出爐後,中國太保搶先在上海簽發了我國首張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保單,這標誌著醞釀已久的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政策正式落地實施。緊接著中國人壽、新華保險、泰康保險等多家保險公司也在上海簽出了首單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6月22日,中信保誠人壽宣佈三類四款稅延養老産品同時獲得銀保監會批准,並開始銷售。
自此,被寄予支撐起中國養老保險體系“第三支柱”厚望的個人商業養老保險可謂踏上了新征途,迎來更加寬廣的發展空間。
試點邁出重要一步
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是指允許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投保人在計算個稅前列支保費,等到將來領取保險金時再繳納個稅,這是一種通過降低投保人當期稅負來鼓勵購買商業養老保險的稅收優惠政策。從全球情況看,稅優個人養老金是第三支柱的核心。
“發展第三支柱是實現養老金體系可持續發展的必要手段,符合國際趨勢。目前國際上為應對老齡化趨勢,更加注重第三支柱保險發展了。”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秘書長商敬國説,從我國稅延養老政策的脈絡看,從2007年到2018年,11年間陸續出臺了很多政策,但是真正落地在2018年。
據了解,自5月份在上海市、福建省(含廈門市)和蘇州工業園區等地啟動個人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以來,試點工作運作情況良好,公眾關注度較高。雖然僅在3個地區試點,但是三地均已實現出單。截至6月21日,已經簽發保單逾萬件。
數據顯示,2010年中國60歲以上的人口共計1.77億人,佔總人口的13.32%。據《中國人口老齡化發展趨勢百年預測》,2020年中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將增至2.48億人,佔總人口比例將達到17.2%,並呈加速增長之勢,這讓我國現行養老金體系面臨嚴峻挑戰。雖然,近年來我國養老金體系改革取得巨大進展,但也存在突出問題,主要是結構失衡,養老金第一支柱獨大,第二和第三支柱發展滯後,這使第一支柱的公共養老金可持續發展壓力增大。另外,養老金資産總量不足,難以適應老齡化的要求。
因此,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對於完善多層次的養老金體系具有重要意義,意味著發展養老金第三支柱方面邁出了重要的一步。按計劃,試點成熟後將向全國鋪開,屆時稅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可惠澤更多的百姓。這對解決我國養老金體系結構失衡和總量矛盾,有效應對人口老齡化挑戰意義重大。
“解決養老金體系存在的結構性失衡問題,需要真正將商業養老保險作為我國養老金體系的第三支柱。”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教授朱俊生説。
保險機構面臨諸多新考驗
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試點順利進行,對保險業的發展也有非凡意義。從國際經驗看,第三支柱保險的發展,特別是個人養老金能夠促進人身保險業實現轉型升級。隨著人口老齡化程度的提高,人們對風險的關注,逐步從過去的死亡風險轉向養老與健康風險,承保生存風險的養老金業務佔比不斷提高。養老金是長期壽險的一種,成為人身保險業務新增長點。以美國為例,2014年,年金業務保費收入就已經超過壽險公司業務收入的一半。
“在養老保障三支柱中,作為第三支柱的個人養老金無疑是商業養老保險的核心舞臺。個人養老金大致分為兩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投資累積階段,第二階段是領取階段。在養老金領取階段,尤其在應對長壽風險方面,保險機構和年金保險産品具有獨特優勢。”北京大學經濟學院鄭偉教授説。
不過應該看到,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剛剛啟動試點,保險機構面臨著不少挑戰。
首先,養老金需要提供長期保障,精算平衡至關重要。“保險業最大的優勢就是精算平臺,因為要解決長壽風險。同時,投資時間非常長,領取養老金的時間也非常長,需要保證幾十年。精算師能不能如實表達這些風險是一個非常艱巨的任務。”中國人壽股份有限公司副總裁利明光説。
其次,消費者教育問題。從長遠看,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涉及千家萬戶,是影響社會穩定的重要因素。因此,消費者教育應該從購買相關第三支柱養老金産品之前就做到位。“別等買了保險很久以後才説明風險,而消費者可能説他們根本不知道存在這些風險。”鄭偉提醒。
同時,個人稅收遞延型商業養老保險在我國完全是個全新的保險業務,目前保險機構只是根據中國特色、結合國際經驗開展這種業務,其間必然面臨會計處理、現金流管理、資産負債管理等多個新命題。(記者江帆)
(責任編輯: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