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綠馬甲、幹黑勾當:偽環保假生態現象調查

發佈時間: 2017-07-07 11:21:25 |來源: 半月談網 | |責任編輯: 曹洋

 

  環保稱號絕不是“免檢牌”

如何讓企業、行業、地方政府把環保稱號當作一種高標準、嚴要求,而不僅是一個光環或是一張擋箭牌?專家提出,環保監管還需標本兼治,一方面要動真格、敢亮劍;另一方面,加快去産能、調結構。

首先,動態管理,讓各類生態環境示範評比名副其實。記者注意到,目前在一些地方出臺的生態環境示範單位評比方案中,重申報輕監管,重評比輕處罰,有的尚未明確退出規定。

生態環保名頭不能成為“免檢牌”。評選機構一方面要提高評比標準和準入門檻,一方面要動態審核,嚴格管理。各級政府、社會組織要對評選出來的各類生態環保稱號實行動態管理,對抽查存在問題的地方責令限期整改,造成嚴重影響的要撤銷其稱號。

第二,嚴加監管,讓生態環境紅線真正帶電。目前,一些地方都針對森林資源、濕地資源、水資源等劃定了保護紅線。但面對更廣泛、更複雜、更長遠的環保監督任務,問責利劍需時刻高懸。“劃定紅線不難,但守住紅線還需要建立完善獎懲機制。”李佐軍説,不管是誰,只要觸犯了法律紅線就要依法嚴肅處理,同時,以常態化的嚴格問責,使各級政府都繃緊“綠色發展”這根弦。

曹榮湘認為,戳破環保“概念泡沫”,關鍵要通過督察、考核、問責壓實政府環保責任,環境監督執法要從單純的監督企業,轉向監督企業和監督政府並重。

第三,謹防污染園區、超排企業“穿衣戴帽”,鑽調結構、去産能的空子。一些工業園區因污染問題被環保部門、媒體點名曝光後,並沒有下力氣從根本上解決污染問題,而是忙於組織正面宣傳,釋放欺騙群眾和執法機構的“煙幕彈”。

例如,某縣的化工産業園區是省級生態建設園區,2015年因為非法排污導致多起環境事故。此後,當地政府鋪天蓋地搞宣傳,確立目標稱要把這個工業園區打造成“綠色生態園”,可是“雷聲大,雨點小”。2016年底,這家工業園區再次因為偷排偷放、群眾反映強烈而被上級環保督察組點名批評。

生態環保不是空洞的概念,而是具體的標準。違法操作、監管不力的工業園區以及産能落後的企業,即使披上綠色環保的“馬甲”,也要堅決淘汰。

“生態環境就是生産力、就是競爭力。”專家認為,當前經濟轉型步伐加快,各地應將生態環保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切入點,把生態環保産業、園區作為經濟轉型的重要抓手和平臺,堅持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推動科技創新,提高企業項目的準入門檻,倒逼地方經濟轉型。


     1   2   3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