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手機版 | 郵箱登陸 | 論壇註冊 | 站點導航

東方紡織“出圈” 再造工藝“煥新”

東方紡織“出圈” 再造工藝“煥新”

發佈時間:2023-05-25作者:譚偉婷責任編輯:李鑫

“這件衣服料子可再生嗎?”“這款手工作物獨一件嗎?”近來,年輕消費者正在時尚消費市場裏不斷地表達著對環保美學的喜愛。記者留意到,可持續時尚與中國美學,也成為了今年時裝秀場的重頭戲。比如2023春夏中國國際時裝周上出現的中國風以及2023春夏巴黎時裝周的中古街拍風。其中可持續的再生工藝在傳統紡織裏更是“火”出圈,包括拆解重構的多材質融合布料,以及主張零浪費的“一刀裁”T恤。中國美術學院副教授郎青表示,解構織造的研究方向契合當下的設計趨勢,其不僅能為行業留存系統的織物研究成果,更能為中國傳統織物技藝和現代時裝的融合發展提供思考路徑,對年輕設計力量來説也極具現實啟發意義。

流行趨勢

傳統紡織發力“再生工藝”

4月杭州,郊區青山村的融設計圖書館前廳,展示著一把曾獲2012米蘭國際設計周Salone Satellite Design Report Award唯一大獎的椅子。“它的名字叫《飄》,由200多張製作油紙傘的宣紙製作而成”,融設計圖書館創始人張雷表示,解構傳統手工藝是賦能現代設計中很重要的手段之一,“博物館最核心的藏品,是來自全國各地的手工藝材料和技藝。在這裡它們能被細緻地分類、保存、解構,並免費開放給獨立設計師,以供其從中國傳統文化裏汲取靈感。”他説。

記者留意到,融設計圖書館2023的研究成果裏還包括了傳統紡織業裏的織造工藝,展示了極具創意的織造機理,以及由此衍生的聯合性、複雜性再造重塑的成品。“從來沒有想過傳統的一針一線裏,還藏有這麼多的先鋒元素。”來自上海的到訪者小譚在圖書館裏邊參觀邊告訴記者。

記者了解到,在融設計圖書館尋找傳統織物源頭的過程中,江南布衣在2022年與融設計圖書館共同開啟了為期五年的“布盡其用”項目,對傳統布料及工藝細節進行系統化的記錄、梳理、研究和總結。

江南布衣企業公關總經理鄭丹丹告訴記者,此項目即是從“織物”這一材質出發,挖掘傳統手工藝中的各種工藝細節,通過製造、再造和改造的創作過程,將織物的可能性解構到窮盡,最終實現“布盡其用”。

“東方美學的流行是今年的潮流趨勢,背後折射的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底氣。”鄭丹丹表示,以“90後”“00後”為主力的消費群體渴望的是“簡約自然、傳統質樸、優雅從容”的慢生活,而凝結了千年東方傳統智慧、取之自然的傳統手工藝及布料成為青睞的對象,他們以此表達自己的生活態度和情感歸屬。

5月廣州,位於太古匯L3層南玻璃盒空間裏,一場探索生活中可持續的“美”術展剛啟幕。人們生活中的廢棄物能否重塑成藝術?看似無用的舊物能否擁有第二次生命?在這個攜手上海時裝周及can U可持續時尚平臺打造的限時空間裏,以回收再造與傳統工藝再現融合的藝術嘗試亮出了新鮮的答案。

就讀設計係大四的小陳站在手工織物藝術家易洪波作品《夏布簾子Xiabu Curtains》前告訴記者,傳統造物方式充滿厚重的歷史感以及人文溫度,“從拆解、拼綴、縫製到重構,我覺得過程本身就很酷,充滿了現代獨立審美。解構舊物再造新流行,不僅環保還前衛。”趨勢預測機構WGSN諮詢顧問劉芝澍表示,“中國新一代消費者開始學會欣賞東方美學的深意。”品牌想要吸引目前及未來主力消費群體,則必須要學會將傳統的技藝、文化的精髓、禪意的美學和自然的元素,渾然天成地嫁接于現代的産品、空間、器具和生活方式之中。

揭開“再生工藝”的秘密

這些靈感源自傳統的“再生工藝”,究竟是如何在織物上展現其“功力”呢?記者以三個較為典型的例子來揭開再生工藝設計的秘密。

圖樣紋理:提取結構與色彩,結合創意再創造

一條織線,通過或簡單或複雜的交錯構面,能完成無數種圖形組合,如平紋、斜紋、緞紋、聯合或複雜形態等。組合裏經緯線間不同的交錯方式,帶來了多種多樣的布料肌理與圖案。以上兩點,是隱藏在一塊看似平平無奇布料中的寶藏。

來自中國美術學院染織設計專業學生的作品《絲與敦煌》是此類解構再生工藝的成品之一。記者了解到,這是以傳統織物艾德萊斯綢作為靈感的創作,復古濃郁的色彩圖案呈現出朦朧美感,表達為具象的幾何紋、忍冬紋、藻井圖案,融合緋紅、天青、石綠等鮮明色彩,于明艷視覺效果下呈現古典東方之美。中國美術學院設計藝術學院染織與服裝係系主任、副教授郎青告訴記者,此設計有意思的地方在於以更符合現代審美的“朦朧效果”,自然地淡化了傳統布料原有的“霸道”明艷感,少了分厚重,多了分意境,能更好應用到日常穿搭場景中。

材料試驗:織線與塑膠結合,實現可持續再造

這是以“織物的多元探索”為角度切入到再生工藝,主打的就是不同環保材料的融合試驗。你一定有這樣的疑問,“這不就是靠科技實現迴圈再用嗎?”不,這純粹是從設計元素結構再造的角度出發。如中國美術學院染織設計專業學生的一款作品《情感肌理》。

設計者打破環保材料慣常呈現的藍綠色調,轉而以激情澎湃的紅色調為主,這是表達快節奏時代情感肌理的作品。郎青告訴記者,乍一看猶如海水翻騰,細看則細膩多層,單純的織線借助不同材質揉成豐富的形態,觸手溫暖,質感飽滿。“可持續設計,可以往更時尚的方向走,而紋樣下的質感,可通過更多材質的試驗性互融來實現。”郎青説。

剪裁應用:一片布運用到極致,零浪費成衣

據中國迴圈經濟協會的統計數據,我國平均每年有大約2600萬噸舊衣服被丟棄,平均每人每年扔掉3-5件。其中,90%以上的廢舊服裝直接被填埋或焚燒,造成了極大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問題。再生工藝中關於剪裁的應用,就是在探索如何合理的利用每一寸布料,讓布盡其用。

在廣州紡織業“中華老字號”利工民的車間裏,記者也發現了一門傳承已久的獨門工藝。據悉,這也是作為百年品牌能傳承下來的秘籍之一:白汗衫,去掉肩骨線,一塊布剪裁,平滑不扎肉,為肩部減負。隨著時代變遷,從傳統作為內衣形式存在的白汗衫,搖身一變成為時髦的百搭單品白T恤了。

行業觀察

過剩布料再利用可實現創新減廢

今年以來,廣東出臺了多項推動紡織服裝産業高品質發展的文件,提出到2025年底力爭紡織和服裝産業營收達到7000億元,建成世界級先進紡織服裝産業強省。與以往“産業轉型”的表述不同,今年強調的重點從“轉”到“升”上。業內認為,近年聚焦傳統産業改造升級,實際上是對傳統産業重要性的重新審視,意味著對傳統産業的産業鏈條升級、産品升級、工藝升級、功能升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事實上,可持續時尚不僅在於消費者端減少包裝浪費、舊衣回收等舉措,更重要的是全産業鏈的可持續發展,尤其在生産端,如使用可持續的原材料、生産運輸等環節。記者留意到,當“再生工藝”積極打造新一代的環保美學時,行業背後的生産鏈也需要同步升級。

5月,希音(SHEIN)宣佈與可持續時尚企業Queen of Raw建立合作夥伴關係,通過採購其他服裝品牌的過剩庫存布料進行再利用,減少原材料使用和全新布料消耗,以成為可迴圈利用領域的全球領先企業。希音已溯源到數百萬碼未經使用且符合採購標準的二手布料,為減少未來生産的原料浪費提供了可能。

《2023年迴圈時尚行業趨勢報告》顯示,受到環保意識的影響,代表著綠色生活,支援環保、熱愛公益、有社會責任感的新一代消費群體正在成為迴圈時尚行業消費的主流群體。未來,可持續發展將成為傳統紡織業值得深耕的“新蛋糕”。業內提醒,龍頭企業在這過程中應該擔當更積極的開創與前行者的角色,助力高品質發展升級。(記者 譚偉婷)

the end
文中選圖均來自網路,如涉及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繫,小編會在第一時間處理。
文章均為時尚中國原創,如需轉載請註明出處,謝謝!
回到頂部

往期回顧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