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贛南客家文化:千年古韻流芳,新時代綻放新彩

時間:2024-12-02來源 : 新華財經作者 : 李一帆 袁純奎

在中華大地遼闊的版圖上,客家文化猶如一股不息的清流,穿越千年的時空隧道,熠熠生輝。它源自中原,卻在遷徙與融合中,在南方大地上生根發芽,綻放出獨特的文化光芒。近年來,隨著文化保護與傳承意識的覺醒,客家文化再次成為焦點。

贛南被稱為“客家搖籃”。在這裡,我們看到了客家文化在不同地域、不同群體中的多樣表現與傳承實踐——從安遠縣的咀下村到贛縣的客家博物院,從龍南市的圍屋群落到尋烏縣的非遺美食,客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之路如同一幅豐富多彩的畫卷,緩緩展開。

保護:留住客家文化的根與魂

在江西的安遠縣咀下村,客家文化的保護被賦予了新的內涵。這個曾經交通閉塞、貧困落後的山村,如今已蝶變成為鄉村振興的示範村。咀下村大力發展民宿、旅遊等産業,將客家文化融入其中,打造出集民宿、旅遊、觀光、親子互動為一體的綜合文旅項目。村民們積極參與,盤活閒置土地和房屋資源,將老房子改造成民宿,發展“庭院經濟”,開辦農家樂、家庭作坊等配套設施。在這裡,客家圍屋、古橋、古井等歷史遺跡得到了妥善保護,客家山歌、採茶戲等非物質文化遺産也得以傳承發揚。

而在贛縣,客家博物院成為了客家文化保護的又一重要陣地。這座全方位展示客家文化的專題博物院,被譽為客家文化的“大觀園”。它不僅記錄了客家人歷史上的五次大規模南遷歷程,還通過豐富的展品和生動的展示方式,讓遊客能夠深入了解客家文化的獨特魅力。客家博物院還積極開展館際交流、館校合作等活動,將客家文化送進校園、社區和企業,甚至在博物館舉行集體婚禮,以客家習俗傳承中式浪漫,激發了更多人對客家文化的興趣和熱愛,讓客家博物館“活”了起來。

同樣值得一提的是龍南市的圍屋群落。圍屋作為客家文化的標誌性建築,不僅承載著客家人的歷史記憶和文化傳統,還展現了他們獨特的建築藝術和智慧。龍南市分佈著376座各具特色的圍屋,佔贛南客家圍屋的70%以上,其中不乏歷史悠久、保存完好的精品,以龍南為主的贛南圍屋列入中國世界文化遺産預備名單。

為了保護這些珍貴的文化遺産,龍南市制定了詳細的保護修繕實施細則和條例,堅持“能修不換、最小干預”原則,最大限度恢復建築原有歷史風貌。“200多年了,這房間挂壁的飛龍、麒麟、駿馬、雄獅等寓意濃厚的動物雕刻依然栩栩如生,房間格局還是保持當年圍屋主人擺放的模樣。我們在修繕過程中並未做太大改動,你見到的即為當時建造的。”當地導遊介紹。

同時,龍南市還積極創新活化利用圍屋資源,將其打造成為客家文化體驗、旅遊觀光、商貿等為一體的熱門打卡地,客家文化被賦予了新的生命力和創造力。古老圍屋煥發新彩,與龍南共生共榮,創新交匯成生生不息的城市脈動。在南昌大學江西發展研究院副院長陳志軍看來,文化保護是旅遊開發的前提,旅遊開發也是為了更好地保護文化。

傳承:讓客家文化在新時代綻放光彩

客家文化如何賡續傳承?如何轉化發展?對此,贛南師範大學客家研究中心鐘福民教授認為,這需要各種力量的參與。他介紹説,贛南師範大學因地處“客家搖籃”贛州,所以學校充分發揮地緣優勢,積極利用客家文化。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學校就將客家文化作為人才培養的教育資源,也將客家文化作為科學研究的寶貴資源。如今,已形成了鮮明的人才培養特色和科研特色。

近年來,該校客家研究中心團隊對客家發展歷史、客家民間文書、客家方言、客家民間信仰、客家民間文學、客家民間手工藝等做了較系統的蒐集、整理和研究,産生了良好的學術反響。此外,團隊還面向學校全體學生開設了有關客家文化的課程,引導和鼓勵學生了解客家文化,關注客家文化,研究客家文化,激發學生對客家文化的自覺,鼓勵學生對客家文化的傳承。學校還通過舉辦客家文化高級論壇,承辦或參與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客家文化交流會等形式,有效地促進了客家文化的傳播。

在民間,客家文化的傳承同樣得到了廣泛關注。許多熱心人士和文化精英積極投身到客家文化的傳承事業中,他們通過組織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等方式,讓客家文化在鄉村社區得以延續,讓客家文化在鄉村振興中發揮作用。例如,在一些傳統節日和慶典活動中,人們能欣賞到具有鮮明客家特色的舞蹈、音樂、民俗等,從而讓客家文化在新時代得以活化傳承。

此外,數字化技術也為客家文化的傳播和推廣提供了新渠道和新平臺,如通過建設客家文化數字博物館、開展線上展覽等方式,讓更多的人了解和學習到了客家文化。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無論是自媒體還是主流媒體,也有對客家文化多角度的傳播,並産生了廣泛的影響。

這些年來,贛南地區還通過客家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促進了社會各界對客家文化保護和傳承的自覺性,並通過“客家非遺+”的模式,實現了客家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

創新發展:客家文化在新時代的華麗轉身

在保護和傳承的基礎上,客家文化在新時代也迎來了創新發展的機遇。隨著文旅産業的快速發展,客家文化成為了重要的旅遊資源。許多地方依託客家文化資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特色的文旅項目。例如,在尋烏縣,村民們利用當地的客家民俗和美食資源,開辦了農家樂和民俗飯店,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品嘗美食、體驗民俗。尋烏縣獨具特色的客家文化民俗體驗館,放著一台四耳碓臼、幾根黃元棍、數把黃元米果錘,組成了製作客家美食“黃元米果”標配工具。來體驗的遊客按照操作流程,碾壓、拍打、揉搓,分工協作一同體驗客家美食的製作流程。守住“荒山”就守住了“金山”。近年來,隨著景區越來越火,尋烏縣村民也不再迷茫,開始有了新奔頭。

還有安遠縣咀下村,已經由“網紅”變“長紅”,不僅豐富了農旅業態,提高了村民的收入水準,更讓客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安遠縣三百山鎮黨委副書記劉超介紹,自2022年,咀下村累計吸引遊客15萬人次,實現旅遊年均收入超500萬元。2022年,咀下村集體經濟收入為109.38萬元,2023年132.06萬元;今年預計達150萬元,帶動本村就業人數同比增長60%,群眾收入同比增加35%。

將客家文化融入于生態文旅中,探索文旅多樣融合的新路徑。這既是一種文化傳承,也是一種文化自信。

除了文旅産業外,客家文化還在其他領域得到了創新應用。例如,在藝術創作中,許多藝術家將客家文化元素融入其中,創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濃郁客家風情的藝術作品。

在江西這片古老而又充滿活力的土地上,客家文化的保護與傳承之路正在不斷延伸,通過一系列創新實踐和發展舉措,以嶄新的姿態展現在世人面前。未來,我們有理由相信,在政府、社會、學校和個人等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客家文化一定會在新時代綻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李一帆、袁純奎)

(責任編輯:君君)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