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宜的氣候條件,多樣化的土地資源讓雲南成為了中國重要的葡萄種植區之一,同時也是葡萄栽種種類豐富的地區。然而,葡萄作為一種“易生病體質”水果,從上架、施肥、澆水到噴藥、打梢、掐須,每一步都需要葡萄種植者們細心呵護。
以往葡萄病害防治以化學防治為主,導致農藥殘留和環境污染問題頻發,且雨季降雨沖刷及高濕環境造成病原菌大量繁殖,化學防治措施難以奏效,病害一旦爆發流行,果農便束手無策,嚴重制約産業發展。為了讓老百姓生産出優質的葡萄,被譽為“植物醫生”的雲南農業大學教授朱書生帶著團隊圍繞低緯高原葡萄病害綠色防控中所面臨的重大關鍵問題開展了理論和技術研究。
(項目團隊成員給果農培訓)
“我就是一名植物醫生,和‘啄木鳥’一樣。”朱書生這樣形容自己的本職工作。他介紹道,雲南雖然葡萄種植量大,産業發展潛力巨大,但是葡萄産區氣候類型多樣、病原種類複雜,如遇病害爆發流行,會致使葡萄産量下降乃至絕收。2007年,博士畢業的朱書生回到雲南,他給自己找的第一個研究方向,便是葡萄病害防治。
在對雲南葡萄病害發生流行的規律做詳細研究後,項目團隊研究人員發現葡萄病害跟降雨關係重大——降雨後會在葡萄葉片和果子錶面形成一層水膜,空氣中的病原菌孢子落到水膜中,只要有4個小時的時間就能完成萌發浸染,從而導致病害的發生,而傳統的防病程式複雜,遇到雲南雨季,藥物打到葉面上一陣雨下來就淋走了,效果不明顯。據此,項目團隊提出一條簡單高效、綠色防控的解決思路:給葡萄“打把傘”,以不變應萬變。
“過去的十多年裏,我主要所做的工作就是圍繞雲南的高原特色産業進行病蟲害防治研究,通過減少病蟲害發生促進糧食作物以及經濟作物的優質生産。給葡萄‘打傘’的原理看似簡單,但捅破這層窗戶紙我們花了很多年。”朱書生説。
(賓川基地栽種的陽光玫瑰)
據朱書生介紹,與國內外同類技術對比,該成果理論上利用生境耦合實現病害生態控制,技術上具備輕簡化實現快速推廣特點,為低緯高原葡萄産區病害防控理論與技術創新提供了成功經驗,成果的應用有效減少農藥用量80%以上,節約化肥20%以上,顯著提升了葡萄品質。
“靡不有初,鮮克有終”,通俗易懂的原理背後是朱書生團隊15年的堅持不懈和刻苦鑽研。自2007年開始,在雲南省科技計劃、農業農村部公益性行業專項等項目的支援下,由中國工程院朱有勇院士牽頭,組織研發團隊進行科技攻關。15年的系統研究,深入揭示了雲南不同葡萄産區生境特徵和病害成災機理的基礎,闡明瞭通過調控葡萄園水分實現病害綠色防控的基本原理,構建了雨熱同季生境和乾旱河谷生境葡萄病害綠色防控關鍵技術體系。
項目成果從2007年在紅河州開展試驗示範到2016年應用到全省16個州市,推動鮮食葡萄産業成為雲南省大理、紅河、楚雄、曲靖等産區鄉村振興的支柱産業,既促進農民群眾增收致富,又打造了高原特色農業品牌標桿。該技術的成功應用助力雲南葡萄種植面積從不足10萬畝到60余萬畝的跨越式增長,為雲南建成我國優質鮮食葡萄主産區提供了關鍵支撐,彰顯了雲南綠色食品特色,獲得了2023年度雲南省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張津/文 雲南農業大學/圖)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