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祝順芳生前照片。遂昌宣傳部供圖
每個人都有老去的那一天,在生命進入倒計時時刻,不同的人會有不同的選擇,不同的選擇彰顯著不同的初心和本色。
日前,浙江遂昌縣石練鎮姚埠村86歲的老黨員祝順芳因病去世,一生平凡的老人,在死後卻引起了不小轟動——與當地傳統習俗不同的是,老人過世後子女沒有設靈堂、燒紙錢、等儀式,更不講究風光下葬,而是將遺體送到浙江大學醫學部,捐獻給了醫學研究事業。
其實,這是老人在2012年便作出的選擇。當年9月份,祝順芳老人通過縣紅十字會與浙江大學醫學部簽訂遺體捐贈協議,這位擁有60多年黨齡的老黨員,希望用自己的行動改變傳統陋習,也為國家醫療科研事業盡一份心意。
黨員榜樣奉獻精神伴隨一生
時間回到1932年4月,祝順芳出生於石練鎮的一個小山村——姚埠村,在練溪邊長大的他,跟潺潺溪水流向遠方一樣,從小就樹立了遠大志向。
1954年10月,22歲的祝順芳參了軍。1956年5月15日,他正式加入中國共産黨。
1958年,祝順芳光榮退伍回家,被分配到大柘信用社當職工,在這裡,祝順芳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與三名同事一起工作了四年。由於當時信用社業務少,需要精減兩名職工,這讓他的領導犯了難,不知如何抉擇。在個人和集體利益面前,祝順芳首先想到自己是一名黨員,毫不猶豫地將集體利益放在前面,主動請辭下鄉務農。
回到老家後,由於信用社的工作經歷,祝順芳順理成章成為村裏的會計,在村裏,他團結鄉鄰,始終支援村裏的各項工作,得到了大家的一致好評。姚埠村的老支書巫林松,曾和祝順芳在村中共事多年。談起祝順芳,傷感之餘更多是誇讚,他回憶説,村民們都很喜歡祝順芳,他愛看報紙,人很隨和,對村莊發展非常熱心。“幾年前,老祝還經常跟我説,我們沒有老,我們還有價值,還要發揮餘熱。”
一直以來,祝順芳就是村民心中的“雷鋒”。“儘管已經八十多高齡,但每次召開黨員會議,不管是嚴寒酷暑還是颳風下雨,他都堅持參加,認真做好學習筆記,而且每次都會早到半個小時。”該鎮紀委書記包建斌説,在他的影響下,村支部開會幾乎沒有遲到早退的現象,他值得村裏每個人學習。
圖為:祝順芳和親友在談心。遂昌宣傳部供圖
堅定決心自辦手續捐贈遺體
捐贈遺體,這個詞語在石練當地的老百姓看來還很陌生,對於這種新鮮事,普通老百姓也還難以接受。但經常關注時事,堅持學習新知識的祝順芳,卻早在十多年前,就從報紙上明白了捐贈遺體對醫學研究的重要意義,並萌生了捐贈遺體的想法。
2012年9月,通過多方了解,祝順芳悄悄帶著戶口簿、居民身份證等材料,到縣紅十字會申請登記捐贈遺體。經過縣十字會聯繫,成功找到了接收單位——浙江大學醫學部。
待所有手續辦理完畢,祝順芳才放心地將這個消息告訴親朋好友。聽説這件事情,祝順芳的兒女們覺得父親辛苦了一輩子,死後遺骨不全,有違傳統習俗禮儀,説什麼也不同意。倔強的祝順芳卻並沒有因此打消念頭,而是求助村兩委,幫助他一起做子女的思想工作。在老人的反覆勸説下,家人最終選擇尊重他的意願。
“父親説,一生沒做過什麼大的貢獻,想讓生命離開得更有意義些,作為黨員,身後能把遺體捐獻給國家的醫學事業,為人民做點奉獻,深感心裏踏實又滿足。”祝順芳的大兒子祝月恒説。
不僅自己捐獻遺體,祝順芳還主動當起遺體捐贈宣傳員。“身後事不需要鋪張浪費,不需要那些排場,將遺體捐獻給國家還能起到一些作用。”生前,祝順芳經常會與朋友們講述遺體捐贈的好處。在祝順芳的耐心勸説下,他的一位年紀相倣的外甥也表示想要捐贈遺體。
移風易俗文明傳習意義深遠
去年開始,患有腸道癌的祝順芳健康狀況每況愈下,知道自己時日不多,他隱隱有些擔憂起來。
“前幾個月,祝順芳經常往我家裏跑,擔心死後子女不遵從他的心願,想讓我幫他立一份遺囑。”姚埠村村支部書記黃桂蘭説,她每次都寬慰老人不要擔心,子女既然答應了,便一定會做到。
事實上,老人的擔憂情有可原。位於浙西南深山的石練鎮民風淳樸,按照傳統習俗,老人去世都講究風光下葬,入土為安。每逢紅白喜事,辦酒席搞排場的思想也還很有市場。
彌留之際,祝順芳還反覆跟家人提起遺體捐贈一事。6月22日,祝順芳與世長辭,他的兒女們強忍悲痛,急忙聯繫了村幹部,在村幹部的幫助下,將老人遺體送往縣殯儀館保存,等待接收方接收遺體。
“這是父親一直想完成的心願,作為子女,我們尊重他。”如今,祝月恒與弟弟妹妹們還保存著當年父親的《遺體捐贈登記證書》,每每看到登記證書,他們總是眼裏含淚,情不自禁地想起父親。“對我們兄弟姐妹的做法,很多村民不理解,覺得我們沒有盡為人子女的本分,但我們覺得,順從父親的遺願,這才是最大的孝順。”
“斯人已去,道德永存。祝順芳老人的一生,始終保持著共産黨員的初心和本色,在生命的最後一刻,他還起著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以自己的實際行動改變傳統陋習、倡導文明風尚,讓我們肅然起敬,在全社會掀起一陣清風。”石練鎮黨委副書記、鎮長吳志春説,在當前新時代文明傳習的大潮流下,老黨員祝順芳用捐贈遺體的行動帶頭移風易俗,樹文明新風,值得大力提倡,這種高尚的精神將永遠受到全社會的尊敬和讚揚。(見習記者 張勇 通訊員 曹俊傑)
(責任編輯:君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