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依託成熟産業鏈佈局智慧機器人新藍海

時間:2024-12-13來源 : 經濟參考報 作者 : 衛韋華

以“全球合作綠色未來”為主題的2024年明珠灣國際氣候投融資大會日前在廣州舉行,由廣州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第二代具身智慧機器人在大會首次亮相,引發廣泛關注。

會上,記者專訪了廣汽研究院前瞻技術部部長劉巨江和廣汽機器人研發團隊負責人張愛民。二位專家表示,具身機器人的發展將為人類社會帶來諸多變革,目前,廣汽機器人研發已進入第三代,全新人形機器人將於今年底正式對外發佈,有望成為汽車産業、人工智慧産業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前瞻創新+貼近需求  搶佔智慧機器人發展先機

“具身智慧”是指有身體並支援與物理世界進行交互的智慧體,是人工智慧技術前沿發展方向之一。作為新質生産力的代表,具身智慧機器人正逐漸成為科技舞臺上的焦點。

這些高度先進的機器人不僅具備卓越的運動能力和精準的操作技能,還能夠通過與環境的交互不斷學習和進化。而帶有“廣州造”標簽的具身智慧機器人,正在廣汽研究院誕生。

劉巨江介紹,作為廣汽集團發展戰略中的一環,廣汽研究院早在2022年初就涉足具身智慧機器人的研發。為實現“為人類美好移動生活持續創造價值”的願景,廣汽佈局了“三維立體交通-地面移動出行-室內外移動”的全鏈條場景。

在三維立體交通方面,廣汽研究院研發了飛行汽車;地面移動出行方面,廣汽佈局了乘用車、商用車等,而“最後一公里”的移動出行+室內外服務就是通過機器人來實現。在載人移動出行機器人方面,廣汽將自動駕駛技術遷移到機器人上,從而充分發揮廣汽的優勢。

“為了獲取真實的客戶需求,我們和國內的一家諮詢公司一起進行了大量的走訪調研,獲得了數千份客戶需求數據,這對於我們後續産品的開發幫助非常大,也讓我們有信心説自己是行業內首家可以落地的具身智慧機器人廠商。”劉巨江説。

人工智慧驅動  加速培育新質生産力

艾瑞諮詢預測,2021年至2025年國內智慧機器人市場規模的年平均複合增長率將達到40%。今年5月,廣東省人民政府辦公廳印發《廣東省關於人工智慧賦能千行百業若干措施》,提出要推進智慧機器人創新發展,加快機器腦、機器肢、機器體、通用産品等産品研發生産,推動人形機器人等具身智慧機器人研製和應用。

劉巨江介紹,廣汽集團啟動具身智慧機器人研發以來,重點依託智慧網聯新能源汽車成熟的産業鏈,通過共用車端晶片、鐳射雷達等零部件來分攤研發成本,並以車規級標準定制開發,在性能提升的同時確保高端品質。

劉巨江認為,輪足與倣人形機械臂的結合是智慧機器人形態的最佳解決方案,從簡單的家務到複雜的工業操作,智慧機器人都能應對自如。“未來,智慧機器人將以其獨特的優勢和廣泛的應用前景,成為智慧社會的重要組成部分,通過技術創新和應用拓展,推動社會生産力和生活品質的雙重提升。”

市場為導向  推動智慧機器人商業閉環

今年以來,越來越多的企業和研發機構開始認識到,只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才能讓智慧機器人真正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商業閉環。在製造業領域,企業正積極引入智慧機器人來提高生産效率和産品品質。

以汽車製造為例,智慧機器人在焊接、裝配等環節中發揮著關鍵作用,不僅加快了生産速度,還提升了汽車的整體品質。企業根據市場對汽車産量和品質的需求,不斷優化機器人的性能和功能,形成了從機器人研發、生産到應用於製造業的良性迴圈。

張愛民介紹,廣汽具身智慧機器人採用可變輪足移動結構,具備全地形通行能力,可自由切換兩輪足或四輪足模式;搭載具有視覺、觸覺系統的靈巧手,具備力反饋功能,能夠完成多場景服務;引入人工智慧大模型,可實現遠端操控、本地控制和自主控制;使用純電驅動,續航超過6小時。

張愛民認為,智慧機器人研發應以市場需求為導向,因此在産品設計上選擇了可變輪足的構型,兼顧了輪式的效率與足式的靈活性。為解決靈巧手在實際使用過程中易損傷的問題,廣汽機器人研發團隊創造性地提出了“剛柔結合”的結構,延長了靈巧手的使用壽命。

基於目前人工智慧技術的發展水準,張愛民認為,純人工智慧控制的具身智慧機器人真正落地還需要較長一段時間,因此廣汽集團選擇了“遠端操控+AI末端自主”的模式,有利於具身智慧機器人更快落地應用。

具身智慧機器人涉及感測器技術、控制系統、人工智慧演算法等多個前沿技術領域,如何在未來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立於不敗之地,張愛民坦言關鍵在於掌握核心技術。因此,廣汽機器人研發團隊選擇了關鍵零部件全棧自研,確保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同時做到成本可控。

除了産品研發,廣汽集團還佈局了智慧機器人領域的生産、運營和應用等環節,每一環節均蘊藏著百億級的市場前景。“創新不是盲目開發,而是要真正滿足用戶需求,實現商業閉環。”張愛民表示。

(責任編輯:沈曄)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