車票、U盾、舊錢包、手寫賬本、螞蟻森林木牌、第一筆擔保交易的相機、亞運數字火炬手設計稿…12月3日,將滿20歲的支付寶在浙江圖書館之江館,用許多尋常的生活物品拼成了一個特別的“二維碼”。墻上的老物件吸引眾多路人駐足觀看打卡,那上面承載著20年來生活的溫暖變遷。
支付寶用許多老物件拼出了一個“二維碼”
據悉,這個“時光二維碼”所陳列的物品均是面向公眾徵集而來,就像一個小小的“記憶博物館”,記錄著20年生活的溫暖變化,也見證了社會邁步向前的每一步。在這裡,你能看見U盾、糧票、老賬本、電話充值卡等已不常見的老物件,也能找到見證了第一筆擔保交易的舊相機、開啟無數人初次網購記憶的“支付寶龍卡”、杭味麵館用過的各種支付工具。
杭州樂園書店收藏的老賬本
2003年,西安的焦振中在淘寶買下一台相機,成了史上第一筆擔保交易,次年12月8日,支付寶正式成立。有了擔保交易,買家賣家都放心了,算是邁過了第一道坎,但十多年前想在網上買東西也並不容易,必須得插 U盾,只支援IE瀏覽器,還要在瀏覽器安裝密碼控件、數字證書,所以網上支付和購物還只是專屬於少部分人的新鮮事物。
見證支付寶第一筆擔保交易的富士相機
2010年,支付寶推出快捷支付,網路支付第一次可以不用插U盾了,這一創新,將支付成功率從65%大幅提升至95%以上,也為移動支付時代奠定了基礎,U盾也漸漸退出大眾的視野。從擔保交易到快捷支付,20年間,支付寶還持續推出收錢碼、刷臉支付、“碰一下”支付等創新技術和産品。如今,中國的移動支付普及率為92.7%,位居全球第一,從世界屋脊到海南漁村,中國再遙遠的角落也有移動支付。
各種型號的U盾
一張張小小的交通卡、火車票、繳費單、電影票,也猶如丈量生活的尺子,讓我們看見數字生活的變遷軌跡。2008年10月,上海用支付寶繳納電費,這個小小的起點也拉開了全國網上辦事的序幕。
如今,人們不用再線下跑腿或排隊,用手機就能辦好出行、政務、醫療、教育等上萬種線上公共服務;過去出門要帶各種卡,現在乘車碼、電子身份證、電子社保卡、電子醫保卡、鐵路電子發票都裝進了支付寶;過去辦事要去線下大廳,現在31個省級行政區都把“辦事大廳”開在了用戶的手機裏。
海拔4500米的西藏阿裏,卓瑪央宗動動手指就能用手機交電費、查社保
如今的手機理財成了人們的日常,但在十幾年前,要想買個理財産品,最低門檻也得幾萬元。2013年6月上線的餘額寶,首創了貨幣基金“1元起購、隨時可贖回”的模式,在支付寶App就能操作,這極大降低了老百姓理財的門檻,讓人們手頭的閒錢也能每天賺到不錯的收益。11年來餘額寶累計為用戶賺取了4499億元的收益,也讓每天看一眼理財收益變為了許多人的生活習慣。
數字生活越來越觸手可及,網路公益也已化作一種生活方式。2008年汶川地震,支付寶捐款通道在5月13日淩晨緊急上線,僅一分鐘就有1900人捐款,最終募集超2600萬資金。16年過去,依靠指尖的數字傳遞,愛心正跨越山水,抵達更遠的地方。
即使相隔千里,已有7億人通過螞蟻森林,在全國各地種下了5.48億棵樹;曾經互不相識的4.5萬人也成為了藍馬甲志願者,教老人用智慧手機,希望跟他們一起跨越數字鴻溝;全國296個脫貧縣的老鄉也在網友的幫助下賣出了更多的花椒、白蓮和大米,讓農産品源源不斷走出大山。
螞蟻森林一號林木牌
科技與普通人的距離也越來越近。從最初的掃碼支付到如今的“碰一下”支付,中國的移動支付技術不斷推陳出新;上億數字火炬手攜手點燃聖火,成為國民亞運記憶的經典瞬間;科技也正化作“數字盲道”,讓1700萬視障者也能更便捷且自由地生活。
經過20年發展,支付寶已從一個電子錢包,變成了數字生活開放平臺,已服務超10億用戶與8000萬商家。最初寫作時,作家紫金陳就是靠著餘額寶的收益,寫出了《隱秘的角落》。這次“時光二維碼”的展覽,他專門送來一本簽名書,還寫上了對支付寶的小小祝福——“希望你帶給更多人穩穩的幸福”。
紫金陳將《隱秘的角落》原著書送給支付寶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