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熱點 時尚 直播 熱圖 科技 快消 小鎮 專題 聯盟

縮小數字鴻溝還需更多努力

時間:2024-05-17來源 : 經濟日報作者 : 佚名

□做好基礎設施建設者,打造智慧化綜合性數字資訊基礎設施;

□做好數實融合推動者,向垂直行業、資訊消費、社會民生等領域紮根;

□做好資訊通信産品供給者,豐富工具箱,降低使用門檻和成本。

5月17日,又是一年世界電信和資訊社會日。自1969年起,每年的這一天,包括中國在內的國際電信聯盟各成員都會舉行主題活動,強調電信在國民經濟發展和人們生活中的作用,推動資訊通信業健康發展、普惠共用。

50多年來,世界電信日主題之變,折射出資訊通信已從最初的技術手段走向數字賦能的基礎設施。縱觀歷年世界電信日,可以發現1970年到1980年與1990年到2000年的主題十分相似,無論是電信與培訓、運輸、氣象還是電信與工業發展、文化、環境等,強調的都是通信技術對經濟發展和社會生活的改變。2000年“行動通訊”這一主題宣告了行動通訊時代的到來,2001年“網際網路:挑戰、機遇與前景”,已經初步展現了通信網路作為網際網路基礎設施帶來的創新突破。今年世界電信日的主題是“數字創新促進可持續發展”,顯然是把資訊通信視為數字經濟的底座,是高品質發展的基石。

變化中也包含著不變,那就是縮小數字鴻溝。最初的縮小數字鴻溝更多強調的是電信普遍服務,是要讓任何人在任何地點都能以承擔得起的價格享受到電信業務。正是在這一目標下,我國實現了“市市通千兆”“縣縣通5G”“村村通寬頻”,農村偏遠地區網路覆蓋水準不斷提升,農村寬頻用戶規模持續擴大,農村城市“同網同速”。如今的數字時代,人工智慧、大數據、物聯網等前沿技術飛速發展,帶來經濟社會發展差距,産生了新數字鴻溝。

要正視依然存在甚至不斷加大的數字鴻溝。在我國,數字鴻溝包括城鄉之間、區域之間的數字鴻溝,也包括産業之間的數字鴻溝。從城鄉看,數字鴻溝已從接入領域變為使用、能力方面的鴻溝。與城市相比,農村居民利用數字技術就業、創收更落後,鄉村數字人才也更短缺,制約鄉村數字經濟發展。從區域看,東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數字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依然存在,並呈現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馬太效應。從産業看,零售、文娛、金融等行業數字化程度顯著高於農業、能源等行業,中小企業與大型企業數字化水準有較大差距。

要繼續做好基礎設施建設者。數字資訊基礎設施是數字經濟發展的底座。我國已建成全球規模最大、技術領先的網路基礎設施,還要不斷突破關鍵技術,系統推進5G、千兆光網、數據中心建設發展和傳統基礎設施改造升級,打造高速泛在、天地一體、雲網融合、智慧敏捷、綠色低碳、安全可控的智慧化綜合性數字資訊基礎設施,構築數字經濟發展支撐。

要做好數實融合推動者。新一代資訊通信技術是激發新質生産力的重要力量,要繼續向垂直行業、資訊消費、社會民生等領域紮根。如何更好做到精準賦能仍是重要課題。比如,立足區域特色和當地資源稟賦,因地制宜發展有比較優勢的數字産業,或是推進前沿資訊通信技術與當地優勢産業實現更大範圍、更深層次的融合創新。總而言之,要把數字經濟的蛋糕做得更大更好。

要做好資訊通信産品供給者。要速度更要溫度。在縮小接入鴻溝方面,繼續推進5G網路向農村拓展覆蓋,統籌邊疆、偏遠地區城鄉網路建設,讓更多人共用數字紅利。在縮小能力鴻溝方面,豐富數字化産品供給工具箱,降低使用門檻和成本,提升數字技術適老化公共服務水準等,推動數字經濟普惠共用。通過更多合理的制度安排,真正分好數字經濟這塊蛋糕。

(責任編輯:沈曄)
返回首頁 返回欄目首頁

關於我們 | 法律顧問:北京岳成律師事務所 | 公告 | 刊登廣告 | 聯繫方式 | 本站地圖 | 對外服務:訪談 直播 廣告 展會 無線

版權所有 中國網際網路新聞中心 電子郵件:union@china.org.cn 電話:86-10-88825631 京ICP證 040089號 網路傳播視聽節目許可證號:0105123

Back to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