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市場整合和行業監管後,2017年直播行業從高速增長步入平穩增長期。各大直播平臺積極佈局頭部IP和自製精品節目,全行業向精品化方向全面邁進;産業鏈逐漸完善,技術與硬體加速升級,AI技術也正在全面融入內容分發和數據互通過程中。
今日,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聯合網宿科技共同發佈的最新《中國網路直播行業景氣指數及短視頻報告》(下稱《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網路直播行業景氣指數連續四個季度保持增長,在“遊戲直播+電競,秀場直播+電商”的融合推動下,直播行業市場空間進一步擴大。
同時,在直播行業持續穩步發展之際,短視頻異軍突起。直播平臺開始探索多元化出口、扎推入局短視頻,短視頻則紛紛開啟直播功能,二者進入加速融合階段。然而,無論是網路直播還是短視頻,內容為王依然是準則,精品化趨勢正在全面滲透。
延續增長勢頭:第四季度直播頻寬指數同比增長78.2%
中國信通院政策與經濟研究所發展與經濟研究部主任韋柳融表示:“2017年直播行業步入平穩增長期,競爭日趨激烈;與此同時短視頻迅速崛起。網際網路大視頻領域的産品革新和技術突破不斷發生,這一領域仍處在蓬勃發展階段,未來仍有更大的想像空間。”
總體看,我國網路直播行業依然保持了全年持續增長:截至2017年第四季度中國網路直播行業景氣指數達到369,同比增長36.2%。
網路直播行業景氣指數由直播頻寬、觀眾獨立IP和同時線上、主播獨立IP和同時線上,以及直播網站和應用貨幣化四方面指數綜合加權得出,構建起中國首個網路直播行業的景氣指數體系。報告中的指標均以2016年一季度為基期,設為100分。
具體看,2017年中國網路直播頻寬指數保持高速增長,到第四季度達310,同比增長78.2%。增長的新動能主要來自電競、電商與直播的融合發展。
與此同時,反應直播平臺活躍度的網路直播觀眾指數、主播指數等均保持高位並持續升溫,且二者走勢呈現強烈的相關性。除了假期和購物季等傳統因素外,重大電競賽事引發的網路直播收視熱潮成為指數增長的重要動能。
另外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2017年短視頻行業呈現出爆髮式的增長態勢。
《報告》顯示,2017年中國網路短視頻頻寬總量翻番增長,截至年底12月短視頻頻寬指數同比增長97.8%。網路短視頻觀眾獨立IP指數持續高歌猛進,截至年底同比增幅70.2%。
同時,隨著手機攝像頭和上傳速度的改善,以及短視頻向消費升級領域如母嬰、美粧、美食、旅遊的滲透,短視頻明顯向著更高的清晰度升級,平均碼率在2017年內增長了35%。碼率增加意味著短視頻平均容量增長,傳送和播放所需的頻寬也需同步增加。
網宿科技副總裁李東對記者表示:“過去兩年來,我們發現直播及短視頻都呈現出了極強的爆發力,今年短視頻更是迅速成長為世界級的網際網路領先應用,這對分發技術及能力都提出了極高的挑戰。”
可持續增長破題:內容精品化+産業協同創新
我國網路直播行業分工日益明確、上下游産業鏈逐漸完善。除了平台端、內容生産端外,還包括伺服器、加速服務、內容審核等各類技術服務和渠道服務商。對於市場競爭的參與者而言,內容、資源、平臺、新的技術手段缺一不可。
伴隨硬體升級和技術升級,直播呈現更實時、更社交、互動性更強的特點,其背後的技術支撐越來越重要。對此,《報告》認為:“為了順應網路直播精品化趨勢,直播流量分發平臺佈局智慧化、快速響應的計算網路和開放平臺,運用大數據挖掘和全棧AI技術來支撐行業數據優化、連接、調度等差異化的定制業務。”
從本質上看,直播和短視頻的産業鏈構成基本一致,其中內容生産,平臺,分發是核心組成。對於直播平臺而言,當用戶的消費習慣變得移動化,將原有的內容形態向短視頻等形式拓展,以增強其社交屬性和用戶黏性。而短視頻開啟直播功能,則使短視頻更具實時性與互動性,同時增加直接變現途徑,繼而促進短視頻平臺的商業化探索。
因此市場上可以看到,短視頻方面,快手、美拍、秒拍等很早加入了直播陣營;來瘋、YY、鬥魚等直播平臺在2017年加快了入局短視頻的步伐。隨著業務的滲透和下沉,兩者邊界被打破,“直播+短視頻”加速融合。
從內容生産的層面看,未來網路直播和短視頻的內容將向精品化、專業化、垂直化方向全面推進。其中一個表現便是內容生産和分發渠道的機構化趨勢明顯。
當前市場競爭日趨激烈,專業的MCN(Multi-Channel Network)機構應運而生,專業的MCN機構將平台下不同類型和內容的優質PGC或UGC聯合起來,整合資源,發揮內容創意集群效應,保證內容的持續産出,最終實現商業變現、提升市場價值。
《報告》認為,具備較高商業價值的優質短視頻和直播內容都依賴新穎創意、專業技術和多渠道分發,整合創作者群體的MCN模式有助發揮機構的專業優勢,實現內容生産和渠道分發的專業化。
李東向記者表示:“在大視頻領域,內容精品化將是一個長期趨勢,直播及短視頻的加速融合,其實就是最大程度地在進行內容精品化。接下來圍繞精品化,産業鏈將出現很多機會。”
(責任編輯:沈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