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汽車業搶佔新能源“風口”

發佈時間: 2018-03-14 13:42:40 |來源:經濟參考報 | 張紫赟 |責任編輯: 沈曄

 

曾慶洪代表:新能源汽車相關短板亟待補齊

今年全國兩會政府工作報告指出,將新能源汽車車輛購置稅優惠政策再延長三年,全面取消二手車限遷政策。報告同時還指出,全面放開一般製造業,擴大電信、醫療、教育、養老、新能源汽車等領域開放。

在此間參會的全國人大代表、廣汽集團董事長曾慶洪説,政府工作報告多次提到與汽車相關的內容,這給汽車産業帶來很多發展機遇。

“中國汽車産業仍在不斷增長。去年全國汽車銷量超過2880萬輛,增長3.04%,我相信今年增速會達到5%左右。接下來,産業、産品轉型升級方向可能主要在新能源汽車、智慧網聯汽車這些方面。”曾慶洪説,廣汽集團本身的“四化”計劃,就包括電動化、智慧網聯化、國際化與共用化。

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近年來發展迅速。來自中國汽車工業協會的統計數據顯示,2017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産量和銷量分別達到79.4萬輛和77.7萬輛,連續三年居世界首位,累計保有量達到180萬輛。

曾慶洪認為,我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面臨一些瓶頸和問題,需要引起重視,相關産業政策也需要不斷完善。

一是動力電池瓶頸。動力電池是新能源汽車的核心部件之一。動力電池續航能力弱、難以支撐跨城市間長途通行、成本較高等弱點成為制約新能源汽車産業發展的瓶頸。

與2017年相比,2018年新公佈的新能源汽車補貼政策對産品的品質參數提出不同要求。曾慶洪認為,當前有關新能源汽車的政策標準調整對於企業産品升級更新有利,但過於頻繁也給企業造成新的難題。

他説,整車車型開發週期一般需要18至32個月。政策週期如果變動頻繁,核心指標“一年一更”,則整車企業與動力電池企業可能疲於追隨,打亂自身産品開發節奏,不利於政策真正發揮引導作用。

同時動力電池的安全性能也需要引起重視。曾慶洪説,當前對電池性能和安全性的考核,主要集中在上市前,但缺少對電池使用後以及壽命末端的安全性考核機制。此外,國內動力電池研發技術水準與國際先進水準仍有差距,動力電池回收處置問題逐步顯現,這些問題也需要進一步重視。

二是充電基礎設施建設不足、運營維護管理能力待改善。曾慶洪認為,現在中國新能源汽車保有量是180萬輛,但充電樁還不足,尤其是直流快充設施不足。“充電樁涉及方方面面,包括規劃、土地、電網等,我們希望政府加大協調力度,實現資源共用。”

曾慶洪建議,完善相關法規政策體系,促進産業發展。攻克動力電池瓶頸,培育競爭優勢,包括強化電池安全性管理要求,加強從整車角度、全生命週期的角度對電池安全性考核認證等。

此外,曾慶洪還建議加強充電設施建設,改善用戶體驗,統籌新能源汽車發展規劃與充電設施建設條例法規,確保兩者協同發展;鼓勵互聯互通、網路共用等商業模式創新,加強充電設施運營維護。(記者周穎)

劉漢如代表:新能源汽車核心競爭力是創新

“當前,全球新能源汽車都在等待電池技術重大突破的關鍵窗口期,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得益於巨大市場需求、政府大力推廣應用,具有得天獨厚的發展優勢。”全國人大代表、華菱星馬董事長劉漢如語氣堅定地説,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將會成就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當前是我國汽車産業轉型升級、實現跨越發展、搶佔先機的重要機遇期,新能源汽車有望成為汽車業“換道超車”的樣板。

隨著新能源汽車産業技術不斷突破帶來成本降低,新建小區同步規劃新能源汽車充電樁等配套政策的實施,轎車電動化越來越得到消費者的接納。越來越多國際品牌加入中國新能源汽車市場的爭奪戰。

較之在轎車領域的推廣應用,新能源推廣在重型商用車領域一直相對緩慢。

“2017年純電動商用車銷售達18.4萬輛,但基本上為客車、城市4.5噸電動物流載貨車,重型商用車很少。”劉漢如認為,一是因為重卡屬於重載應用,電池電量尚無法滿足長途物流的需求;二是由於電池功率密度不夠,為了盡可能提升電動卡車性能,只能多裝電池,加上電機等成本,導致成本居高不下;三是重卡目前使用壽命要求超過100萬公里B10壽命,甚至可達150萬至160萬公里的水準,對電動化零部件提出更高的要求。

劉漢如分析説,“一些短途專用車,如對續航里程要求不是太高的市政環衛車、城市物流車,電動化是未來發展趨勢。由於電池裝的少,成本不算太高,會率先實現電動化。”

“2016年全國新能源汽車電池廠家大概在200家左右,2017年大概只剩下90家,預計2020年不會超過10家,而被淘汰的一定是技術落後的。”在劉漢如看來,技術創新、産品創新將是未來新能源汽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劉漢如進一步對記者分析説,從傳統汽車産業的發展來看,起步較晚的中國汽車企業,從技術引進到自主研發,與國外汽車品質差距逐步縮小,並扭轉低端品牌形象。而在新能源汽車領域的跑道上,當前國外電動車還沒有大面積推廣,中國新能源汽車産業得益於政府支援,推廣比較快,有望在競爭中變為並跑領跑企業,“在巨大的市場應用中不斷實現技術的迭代進步。”

曾以製造重型卡車、工程專用車見長的華菱星馬汽車(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正在加速佈局新能源汽車市場。

“華菱星馬不會做新能源旁觀者,要做長期的投資者,不是投機者。”劉漢如的底氣來自於長期高投入的研發創新。這家曾因沒有核心技術産品受制於人的汽車企業,從2007年至2012年,投入20億元整合人才、技術資源研發自己的發動機等核心零部件。其自主研發的漢馬發動機,一經面世,引起同行高度關注。

産品品質大幅提高,市場接受度越來越高,華菱星馬走出一條技術領先、品質取勝的發展之路。2017年交出一份漂亮的“成績單”:實現訂單18700輛,同比增長34.47%;專用車上裝産銷量10392台(套),同比增長101.32%。

“未來全球汽車産業洗牌靠的是技術。”劉漢如説,2018年“華菱星馬”新能源的電動攪拌車、渣土車、環衛車等産品會陸續小批量投放市場。未來5至10年,隨著電池技術突破,新能源車會大面積推廣使用。“我們已做好充分的技術儲備,一旦市場成熟將會全面推廣”。

在新能源車領域當中,主流的四種技術路線包括混合動力、插電式混合動力、純電動、氫燃料電池技術。劉漢如説,氫燃料電池汽車被許多業內人士公認為最環保且最理想的一種形式,不僅續航里程強而且電池重量輕,但在國內起步較晚,需要政府加大政策支援力度。而華菱星馬正重點關注、跟隨氫燃料電池汽車的研發。

劉漢如代表今年帶上兩會的三份建議之一,便是氫燃料電池汽車推廣。他建議,推動氫燃料電池汽車産業快速發展,尤其是著力解決加氫站建設的瓶頸問題。

1  2  



新聞熱圖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