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浙江: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強村富民

來源:中國綠色時報 編輯:楊丹 人氣: 發佈時間:2025-01-09 15:18:43
摘要: 浙江,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強村富民。

聚焦“單家獨戶怎麼辦”,浙江省近年來積極探索集體林地適度規模經營新模式,推動強村富民整合改革,走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集約化、規模化經營道路。

截至目前,浙江省累計流轉林地860多萬畝,培育新型林業經營主體1.68萬家,建成林業産業基地2000多萬畝、現代林業經濟示範區358個,落實資金6.36億元開展林業共同富裕試點縣和綜合體建設,集體林地畝均産值達1361元。部分重點山區縣農民收入的50%左右來自林業,58個集體林重點縣農民來自林業的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超5500元。

以村集體為單元集中收儲流轉林地

浙江省依託“千萬工程”建設,積極打造強有力的村集體,創建興林富民示範村1092個。充分發揮村集體統籌協調作用,整合農村林地資源和生産要素,集中收儲流轉林地,將農戶林權折資入股到村級林業專業合作社,消除了村民直接面對市場的顧慮,提升了村民議價能力,降低了經營主體運營成本。

常山縣按照“分散式輸入,集中式輸出”原則,對油茶等高附加值林地,由村集體與農戶預先簽訂林地連片化流轉意向書,再委託給第三方公司開展林地平整和林道規劃,最後在林權流轉收儲平臺上線,吸引社會投資。目前,該模式已促成林地流轉15宗,面積1.12萬畝,累計交易總額677萬元,最高溢價率達200%。長興縣泗安鎮師姑崗村回收整合閒置林地600余畝,引入社會資本發展羅漢松精品園,促進村集體年均增收30萬元,帶動50多名村民就業。

以股份合作為紐帶促進規模經營

浙江省充分尊重基層群眾首創精神,創新林業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將農戶與村集體或合作社、企業聯合起來,結成利益共用、風險共擔的共同體,實現適度規模經營。

安吉縣開展毛竹股份合作制,引導農民以毛竹資源入股,建立毛竹股份合作社119個,形成按股分紅的經濟體,實現經營收益提高20%。慶元縣推出國鄉股份合作經營模式,國資公司收儲集體和農民的林地或商品林,依託國有林場負責運營,農戶以山林經營權佔股40%,國資公司三年一次按公益林補償標準預付分紅,到期後農戶按“多付不還、少付補償”獲取收益。開化縣深化“保底+分紅”林地股份合作流轉經營模式,桐村鎮門村3580畝農戶山場,獲得林地租金375.9萬元、林木流轉款604.2萬元、股份分紅248萬元。

以政府為主導搭建強村富民平臺

浙江省充分發揮政府主導作用,引導搭建直面市場、服務經營主體、增加林農收入的集體林改“一股份兩平臺”。建立林權流轉收儲平臺和林權交易平臺,將分散閒置的林業資源資産集中起來,開展林權評估、收儲、流轉、擔保、交易等一體化服務,保障集體和農民長期穩定的收益增長。

龍泉市迭代打造“益林共富”場景應用,推出林業建設與發展整體畫像、産業中心平臺和綠色金融平臺,統籌全市220家竹木企業、11家林業合作社與大戶、15個相關政府部門數據,為各類主體提供智慧選地、林地評估、産業資訊、碳匯評估、林企宣傳等多方面服務。

常山縣探索建立林事服務中心,搭建“U林事”數字平臺,農戶或經營主體通過手機端“一鍵下達”訂單,中心通過管理端“一鍵受單、一鍵派單”,提供覆蓋勞務、林機、農資、展銷、資訊等林業全産業鏈服務。該中心擁有專業化水準的勞務隊伍23支,人數達600余名。

以用地要素保障為試點吸引資本上山入林

浙江省實行用地要素保障機制,推進林道等基礎設施建設,打造林業標準地,減輕社會資本前期投資壓力。對全省林道建設統一規劃,2021—2030年擬新建林道1萬公里,改建林道1萬公里,林道密度從每公頃14.3米提高至15.8米,省級財政對山區縣林道新建每公里補助20萬元,改建每公里補助10萬元。

同時,以工業、農業標準地為參考,開展林業標準地建設。淳安縣推出有路、有房、有水、有軌、有網、有電、有眼“七有”林業標準地做法,全縣已完成一期14個林業標準地建設,總面積1.1萬畝,吸引社會主體16個,年均新增資本投入2000余萬元。

以發展特色産業為抓手壯大經營主體

浙江省各市縣根據自身資源稟賦條件,積極發展林下經濟、森林食品、竹木製造、木本糧油等特色林業産業,培育林業規模經營主體,推動三産融合發展。實施“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幫扶工程,發展林下種植、林下養殖等複合經營新模式。全省建成“千村萬元”林下經濟幫扶基地500個,總面積超15萬畝,從事林下經濟的人數達107萬人。

龍泉市引導竹木産業規範化經營,補助資金6400萬元,推進38萬畝竹林開展森林管理委員會認證,6家竹木電商企業躋身全國銷售前十。淳安縣累計發展林下中藥材15萬畝,淳北5個鄉鎮70%的規模經營主體從事林下中藥材種植。

開化縣引入種植經營倣野生鐵皮石斛企業,帶領林業大戶經營3000余畝公益林林下空間,年銷售達5000萬餘元,盈利2000萬元。臨安區發展山核桃特色經濟林,制定種植規劃和采收技術規程,引導規模經營主體逐步擴大生産,年産量1.5萬噸,面積、産量、加工和效益均居全國首位,涌現出中國堅果炒貨食品城、白牛電商基地等新業態。

以林農共同富裕為目標建立利益聯結機制

浙江省努力把“七山”生態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推進6個林業共同富裕試點縣和16個林業共同富裕綜合體建設,並完善利益聯結機制,讓林農拿租金、分股金、掙薪金。

常山縣芳村鎮緊扣本土油茶優勢産業,打造“産業帶頭人+基地+農戶”共贏模式。政府引導從13個村流轉3000多畝山地,由企業統一運營,全年累計發放村民工資100余萬元,幫助零散油茶種植戶代加工油茶2萬餘公斤,80余戶戶均增收3200余元。

臨安區昌化鎮構建“政府+經營主體+村集體+農戶”聯結機制,政府引導打造森林康養、林下中藥材種植、森林食品和生態文化體驗綜合體,解決長工期就業30余人,帶動周邊發展林下中藥材種植1萬畝,為當地低收入農戶增加收益200余萬元。(梅運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