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鎖成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上提出建設“黃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綠色長城”
內容提要: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亞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綠會綠鏈國際合作基金首席科學家董鎖成在《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會議上所作的《中國西北及蒙古高原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模式及實踐》主旨報告,遵循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促進綠色發展”及“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等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設黃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綠色長城建議。系統總結了近二十多年該團隊在中國西北及黃河流域、蒙古高原及中蒙俄經濟走廊典型區域堅持不懈地探索把防治荒漠化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生態保護與綠色高品質發展協同推進的創新模式,包括“六城”建設綠色生態城市、四層迴圈經濟及大旅遊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模式,並在多個地方應用實踐,獲得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董鎖成(右二)及綠鏈國際基金代表參加《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
2024年12月2日-12月13日,《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沙烏地阿拉伯首都利雅得舉行。大會針對全球荒漠化挑戰,以“我們的土地,我們的未來”為主題,凝聚全球力量共商防治荒漠化,推動可持續發展大計。
董鎖成(右三)及綠鏈國際基金代表與聯合國糧農組織及聯合國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官員訪問聯合國糧農組織展館
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亞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綠會綠鏈國際合作基金首席科學家董鎖成研究員與綠會綠鏈國際合作基金副主任陶寶祥高級工程師、副主任兼秘書長宋瑋、副主任、《中國民商》雜誌執行社長張立棟等應邀赴沙烏地阿拉伯利雅得參加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
在由國家林業和草原局主辦的“綠色長城走向世界”和由全球農業發展青年論壇(YPARD)和國際森林學學生會(IFSA)、《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青年核心小組等國際組織主辦的“擺脫惡性迴圈,搭建林業、農業與裏約公約的橋梁,共創可持續未來”主題邊會上,董鎖成做了“中國西北及蒙古高原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模式及實踐”主旨報告,提出建設“黃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綠色長城”的建議。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副局長唐芳林、《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全球機制項目主任姜佑昌以及沙特國家植被覆蓋發展和荒漠化防治中心、福建農林大學、非洲“綠色長城”毛里塔尼亞國家署等機構的代表也作了主旨報告,分享了中國“三北”防護林工程等重點生態工程建設“綠色長城”以及其他國家治理荒漠化的成功實踐和解決方案。
董鎖成在綠色長城走向世界邊會做主旨報告
董鎖成的報告遵循關於“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和共建“一帶一路”八項行動“促進綠色發展”及“建設我國北方重要生態安全屏障”等重要指示精神,提出建設黃河流域和蒙古高原綠色長城建議。系統總結了近二十多年帶領該團隊在中國西北及黃河流域、蒙古高原及中蒙俄經濟走廊典型區域堅持不懈地探索把防治荒漠化與綠色發展相結合、生態保護與綠色高品質發展協同推進的創新模式,包括“六城”建設綠色生態城市、四層迴圈經濟及大旅遊綠色低碳迴圈發展模式,並在多個地方應用實踐,獲得了巨大的綜合效益。
董鎖成在打破惡性迴圈,架起林業、農業與裏約公約的橋梁,共創可持續未來”主題邊會上做主旨報告
2000年董鎖成和陶寶祥等參與組織首次三江源綜合科學考察,提出建立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建議被國家採用實施,目前已建設首批國家公園,園區林草覆蓋率達到74%以上,17200多名牧民實現脫貧增收,三江源“中華水塔”和生態保護治理成效顯著;科技支撐黃河水源涵養區甘南藏族自治州建設青藏高原首個生態文明示範區和藏區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中國式現代化模式,瑪曲縣在甘南藏族自治州黃河上游水源涵養區實施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工程投資近25億元,完成退化草原和沙化土地治理、礦山修復及黃河沿岸阻沙林建設等6大類45個項目,總治理面積63.45萬畝,2023年黃河出境流量和年均水資源補給量較十年前顯著提高,灌草植被逐步恢復,平均覆蓋度達45%,遏制了黃河上游幹流沿岸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水源涵養功能增強,生態農牧業、生態文旅業和碳匯試點等綠色低碳産業快速增長;主持完成的黃河西岸阿拉善盟沙生植物資源産業化與沙生植物産業規劃實施後,開創了阿拉善防沙治沙-沙生植物資源産業化技術研發-創新驅動沙産業綠色迴圈發展-牧民增收模式,取得了治沙與致富雙贏的生態、經濟、社會綜合效益,2023年每人平均GDP為149973元,城鎮化率由2014年的76.77%提升為83.63%,森林覆蓋率由7.77%提高到8.37%,草原植被覆蓋度由上世紀80年代初不足15%提高到2023年的22.42%;主持完成的通遼生物多樣性保護與生物多樣性産業規劃及生態文明建設方案實施後形成了科爾沁沙地荒漠化防治-生物多樣性保護-技術研發産業鏈示範-沙産業綠色迴圈發展-生態文明建設模式,結出了豐碩成果,2013-2023年,每人平均GDP由29847元增長為57056元,城鎮化率由43.37%上升為51.9%,森林覆蓋率較1978年的8.9%提高到了19.5%,實現了荒漠化和沙化面積雙縮減,極重度沙化面積減少了36%。
針對黃河流域上、中、下游荒漠化防治、生態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矛盾問題,董鎖成提出打一場黃河流域上中下游協同防治荒漠化與綠色迴圈發展總體戰,攻克黃河上游中重度荒漠化尤其是“黃河幾字灣”荒漠化重災區保護與發展難題,推廣典型區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成功模式,建立黃河流域綠色低碳迴圈經濟體系,構築黃河流域生態保護與高品質發展綠色長城,實現人與自然協調、綠色低碳高品質發展目標。基於主持完成的國家科技基礎專項對蒙古高原和中蒙俄經濟走廊近二十年實地綜合科學考察研究基礎,深入研究了蒙古高原土地覆被及生態系統服務時空格局和荒漠化災害風險,發現受氣候變化和蒙古國超載過牧、礦産開發等人類活動影響,近年蒙古高原北部及中蒙俄經濟走廊土地利用變化明顯,土地退化嚴重,荒漠化以及沙塵暴災害加劇,呈現沿俄蒙、中蒙邊境、蒙古國中南部“沿路、沿河、沿湖、沿邊”四沿加劇態勢。建議推廣內蒙古高原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和綠色發展經驗,在沿邊境、沿中蒙俄交通走廊、蒙古國經濟快速發展區及主要礦産開發區共建“四帶一區”的蒙古高原生態安全屏障與綠色礦山迴圈經濟示範區;基於團隊與俄蒙科學院相關研究所共建的中俄古西諾湖生態環境監測實驗站和防沙試驗基地、中蒙喬伊爾生態實驗站及植綠防沙與綠色發展示範基地、雄安新區毗鄰區定興生態環境監測站和已有野外站,建立蒙古高原天地空一體化、資訊化、智慧化和網路化的荒漠化監測預警及防控決策系統,共建中蒙俄經濟走廊荒漠化防治與綠色發展國際綠色長城。該報告引起了UNCCD等聯合國機構和與會國際代表的熱烈反響及認同。
董鎖成及代表還參加了《聯合國防治荒漠化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開幕式、防治荒漠化科學創新、水、能源和金融、土地生命、土地退化與食物安全、防治草場退化等主題邊會,訪問了聯合國環境署防治荒漠化公約秘書處、聯合國糧農組織、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和中國、蒙古、沙烏地阿拉伯、印度、烏茲別克、尼日利亞、美國、喀麥隆、肯亞、巴西、土耳其、烏干達等展館,進行了深入交流。
董鎖成,國家二級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亞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綠會綠鏈國際合作基金首席科學家,“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
董鎖成,國家科技專基礎專項重點項目亞歐大陸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數據整編與空間化項目首席科學家,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亞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優秀科技工作者。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中國生態經濟學會第十屆副理事長、中國自然資源學會常務理事兼世界資源研究分會會長,曾任聯合國人居署全球人居研究網路顧問委員會委員、國家林業局京津風沙源專家委員會委員。重點研究區域生態經濟與資源經濟的理論與實踐、一帶一路及亞歐大陸國家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典型示範模式,提出迴圈經濟模式、生態城市模式等,在50多個地市應用效果顯著,支援建成十多個國家級生態文明、迴圈經濟和生態工業園及旅遊示範區。主持完成國家科技基礎專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國家社科重大項目及地方項目近百項。發表400余篇學術論文。獲國家及國際科技獎20多項,獲得授權8項專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