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16日,陜西省生態環境廳舉辦新聞發佈會,介紹陜西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情況。據陜西省生態環境廳輻射源安全監管處(核安全監管處)處長汪源介紹,“十四五”以來,陜西省核技術利用、電磁輻射設施設備應用發展迅速,截至目前,陜西省共有核技術利用單位3316家,在用密封放射源3620枚,射線裝置8628台,核技術利用單位數量較“十三五”末期增加71%,在用放射源數量增加11%,射線裝置數量增加79%。全省現有110千伏及以上變電站907座,線路長度64874千米;廣播電臺、差轉臺等電磁輻射設備368台(套),氣象和民航雷達24台(套),行動電話基站數超過43.2萬個。
牢記“國之大者”,認真貫徹落實中省決策部署。牽頭建立了在省委國安委領導下的省級核安全工作協調機制,完善機制運作方案,發揮機制牽頭抓總的作用,推動聯防聯控、資訊互通、齊抓共管的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新模式。同時強化頂層設計。以落實國家核安全“十四五”規劃任務為抓手,編制完成《陜西省“十四五”核與輻射安全暨放射性污染防治規劃》,經陜西省政府同意後印發實施,為“十四五”時期全省核與輻射安全監管工作明確了目標和方向。
依法監管,進一步健全法規制度體系。修訂《陜西省放射性污染防治條例》等地方法規,制訂和完善輻射類建設項目行政審批、輻射安全監管和執法、輻射環境監測等制度和規範性文件,逐步實現依法監管全覆蓋。緊盯空白和短板,組織開展《工業射線探傷輻射安全和防護技術規範》《釔-90微球臨床應用輻射安全與防護標準》等地方標準研究,輻射安全監管法制化、標準化、規範化水準進一步提高。
多措並舉,全力保障經濟高品質發展。修訂印發《陜西省輻射類建設項目行政許可及服務事項辦事指南》,進一步精簡資料,優化審批流程,在法定時限內持續壓縮審批時間,實現輻射類建設項目行政審批從申報資料、辦理流程、審批要求全省“三統一”;建立重點項目動態清單,從法規政策、工程選線“三線一單”查詢服務、環評文件編制重點等問題入手,提前介入,主動服務,組織開展座談交流和預評預審,為電網建設及經濟民生重大項目提供環評文件從編制到審批全過程服務,受到企業好評;開展用心用情的便民活動,自2023年以來,共組織輻射安全工作人員上崗證考核241場,考核人數9795名,得到社會和企業的廣泛讚譽。
嚴控風險,築牢輻射安全防線。為進一步加強對涉源單位的輻射安全監管,組織開展了為期30天的陜西省放射源安全隱患排查專項行動,實現陜西省內237家涉源單位及來陜作業的28家涉源單位監督檢查全覆蓋。嚴肅查處某探傷檢測公司非法租借伽馬射線移動探傷機,雇傭無資質無上崗證的操作人員,異地違規從事探傷作業的嚴重違法行為,依法吊銷了該企業的輻射安全許可證,堅持嚴重違法行為“零容忍”。
固本強基,提升輻射環境監測能力。持續加大國控、省控輻射環境監測網路建設,構建全省輻射環境品質監測、重點核設施周圍輻射環境監督性監測和核與輻射應急監測“三張網”,逐步實現全省輻射環境自動站點雙備份、人工監測點位、監測時段全覆蓋;開展省級監測能力提升年活動,水中鉛-210等項目參加國家考核,成績優秀;參加全國輻射監測實驗室間放射性測量和輻射類檢驗檢測能力驗證,均取得“滿意”等級;2023年,陜西省12座國控輻射環境空氣自動監測站數據獲取率為99.9%,排名全國第三。
嚴守底線,提升輻射事故應急響應能力。完善輻射事故應急響應體制機制,修訂完成《陜西省輻射事故應急預案》,以省政府名義印發。編制《陜西省輻射事故應急管理手冊》,輻射事故應急響應成員單位聯絡溝通機制初步建成。嚴格落實“屬地為主、分級響應”原則,全省十二個市(區)全部完成市級輻射事故應急預案的制修訂。連續3年的績效評估結果顯示,西安、榆林、安康三市輻射環境監測能力居於全省前列。
下一步,陜西省將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以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總體國家安全觀和核安全觀為指引,深入落實全國生態環境保護大會要求,聚焦核與輻射安全重點工作,加強全鏈條全領域安全監管,為美麗陜西建設提供強有力的環境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