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江兩岸
煙波浩渺,碧水萬頃。清澈、甘甜的漢江水,千百年來滋養了一代代人。如今,南水北調工程通水十載,優質的漢江水,隨著宏偉的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奔流,潤澤千里。
陜西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核心水源地,承擔著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的光榮使命。陜西漢中、安康、商洛三市,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的主要水源地,供水量佔總調水量的70%。也就是説,受水地群眾喝的10杯水中,有7杯來自陜西。
近年來,陜西省堅決扛起丹江口庫區上游流域水質安全保障政治責任,著眼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持續強化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地保護,統籌推進水土流失治理、水污染防治、水生態修復、水環境綜合治理等一系列工作,以實際行動當好生態衛士,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
流域系統治理河庫面貌煥然一新
寧強縣漢水源頭
徘徊江畔,楓楊荻花,江波浩渺。晨曦灑在漢江上,陜西漢中市的天漢濕地公園逐漸熱鬧起來。江面上,成群的紅嘴鷗翩躚起舞,水岸邊,遛早的、晨練的市民,三五成群,怡然自得。
自2012年漢江綜合整治示範項目啟動以來,天漢濕地公園相繼建成百年一遇防汛堤防、水力自控翻板閘、灘地溪流等工程,修復綠地約145.6萬平方米,有自然水域6平方公里、生態島嶼219座;生長著314種植物、30種魚類、90種鳥類,形成了風景優美、生態穩定的濕地景觀,成為漢江濕地保護和綜合整治的典範。
治水、護水、親水,天漢濕地公園建成以來,漢江漢中段水質持續保持優良,出境水質常年穩定達到Ⅱ類,原生水生動物種群逐步恢復。
沿著漢江溯流而上,就來到位於漢中市寧強縣的漢水源國家濕地公園。漢水源村坐落在濕地核心區,三千里漢江正是從這裡發源,一路向東奔流。
為護好南水北調中線水源涵養地,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陜西省實施退耕還林工程,增加森林覆蓋面積;開展水土保持項目,提升水源涵養能力……一整套舉措協同發力,助力源頭水質更優。
硬措施換來涓涓清流。通過綜合治理,寧強縣林草覆蓋率由治理前的55.8%提升到84.7%,漢江出境斷面水質連續多年穩定達到Ⅱ類以上標準,源頭水質達到Ⅰ類。
放眼陜西省,多年來,陜西水利系統始終把保護漢江流域水質安全擺在重要位置,全力打好碧水保衛戰。落實最嚴格生態保護和庫岸管控措施,堅決守護生態安全底線;開展城市黑臭水體治理,強化入河排污口監督管理,編制國控斷面達標方案,嚴格管控移動污染源,強化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爭取中央資金部署歷史遺留礦山生態修復治理,突出尾礦庫綜合治理,完成秦嶺區域小水電站整治任務……
為做好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區水源涵養和水質保障,陜西水利系統實施漢丹江綜合整治,漢江漢中段建成了一江兩岸示範段,安康段實施中小河流治理195公里,丹江建設堤防71.4公里;流域內佛坪椒溪河、留壩上南河等5條河流被命名為“陜西省幸福河湖”;陜南30座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全部達到一級A排放標準,南水北調水源區城市生活污泥無害化處置率達到90%以上,通過持續治理,漢丹江出境斷面水質始終穩定在Ⅱ類以上。
推動水域水質提升打好碧水保衛戰
漢江寧強段
南水北調中線工程起點丹江口水庫,猶如一口巨大的水甕,承載著漢江與丹江的融匯。
位於秦頭楚尾的白河縣,是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源涵養區,也是漢江出陜入鄂的最後一道關口。走進白河縣卡子鎮鳳凰村,遠處群山疊翠,近處流水潺潺……很難想像,卡子鎮鳳凰村村民家門前清澈見底的厚子河,曾是流不盡的“磺水”。
據悉,白河縣境內硫鐵礦資源豐富,1958年至2000年間先後在4個礦區開採形成14處礦點。由於過去開採技術落後,資源利用率不高,開採後的廢棄礦硐和廢渣散亂堆放,經空氣氧化和雨水沖刷形成“磺水”匯入溪流。
近年來,白河縣將廢棄硫鐵礦污染治理作為生態環保的“一號工程”來抓,按照“技術可靠、經濟可行、環境改善”原則,全面系統推進綜合治理工作,讓“水清岸綠、魚翔淺底”的美景重現眼前。監測數據顯示,與2020年相比,白河縣硫鐵礦治理區域河道斷面污染物濃度持續下降,白石河流域“磺水”長度縮短30公里。
陜西作為南水北調水網的主骨架,南水北調中線工程重要的水質保障區和水源涵養區,承擔著丹江口水庫70%的水量保障任務。積極推進丹江口庫區及上游水污染防治和水土保持工作至關重要。
為確保南水北調中線工程水質長期穩定達標,“十四五”期間,陜西省強化水源地生態保護和修復,以小流域為單元,以水土流失治理為抓手,統籌推進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防治,累計完成中央和省級投資20.9億元,治理水土流失面積3354平方公里,夯實了農業農村生産基礎條件,在改善生態環境、減少面源污染、持續凈化水質等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
完善體制機制河湖長“護水先行”
冬日,行走在陜南地區的水源地上,“保護河流人人出力,美麗鄉村代代受益”“深化河長制湖長制,共護一泓清水永續北上”等大型宣傳牌在南水北調中線上處處可見。
為了保證南水北調工程有清潔水源,陜西省堅定不移推行河長制,全面加強南水北調水源地保護,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
2018年以來,陜西全面推進河長制湖長制工作,河湖長協調解決河道、湖泊的管理和保護等重大問題。今年5月30日新修訂的《陜西省河道管理條例》明確提出,建立省、市、縣、鄉四級河湖長體系。各級河湖長負責本行政區域內河道、湖泊的管理和保護工作,組織領導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保護、水污染防治、水環境治理、水生態修復、執法監管等工作。
從“沒人管”到“有人管”,從“管不住”到“管得好”,在河湖長制的支撐下,越來越多的幸福河湖持續涌現,越來越精細的管理機制也不斷豐富著河湖長制的內涵——
在安康漢濱,“河湖長+警長+督察長+檢察長+法院院長+護河員”的“五長一員”工作模式,不斷擦亮河湖生態底色;
在漢中佛坪,“公安局、檢察院、法院‘三長’+林(山)河(湖)田‘三長’”隊伍共護綠水青山,實現辦理一案、警示一片……
不僅如此,漢中、安康兩市還“打破”行政邊界,開展漢江流域協同立法,加強上下游聯防聯治。
目前,陜西省共有五級河湖長19722名,其中省級河湖長7名,市級河湖長118名,縣級河湖長1137名,鄉級河湖長4228名,村級河湖長14232名。陜西省已設立村級工作室4851個、建立村級制度體系4285套、組建村級河湖管護隊伍6774支、設立村級巡(護)河員、保潔員21878名,確保河湖問題解決在基層一線。
“我們把保護水源,當作一種常態、一種自覺。”這是漢江源頭所在地、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漢水源村村級河長王光俊説的一句話。在寧強的漢水源經常會看到一群身穿紅色馬甲的志願者在小溪邊拿著夾子撿拾礦泉水瓶等雜物,這是漢水源村村民自發組成的護水隊,在流經村莊的河流邊定期巡邏,撿垃圾、清雜草、勸阻不文明行為等。
城市因水而興,生活因水而美,成為沿線百姓最深刻的感受。
廣大群眾的治河理念由“你來治”轉變為“我要治”,大家都從旁觀者變成河湖治理保護的參與者和監督者,形成了群防群治、全民治河的良好氛圍。
陜西護水政策的保護範圍也在不斷擴大,從最初的河流、湖泊保護,逐步擴展到地下水、濕地等水生態系統的全面保護。縱深推進河湖庫“清四亂”常態化規範化,河湖面貌持續向好;強化流域統籌治理,推動省際協同合作;開展河湖健康評價,推動美麗幸福河湖建設。
目前已有15條河流被命名為省級幸福河湖。陜西省漢江(漢中市段)被成功推薦為水利部2024年幸福河湖優秀案例。渭河、清姜河先後被評為“全國最美家鄉河”。2023年以來先後有金陵河、溫泉河、堰河和沋河等4條河流,納入水利部幸福河湖建設支援。通過項目引領,努力建設一批智慧河湖、幸福河湖,讓群眾充分享受河湖生態治理紅利。
陜西河湖長制實現從“有名有責”到“有能有效”,水資源保護、水域岸線管理、水環境治理等河湖突出問題得到有效解決,河湖面貌發生根本性變化。
長渠通南北,潤澤千萬家。一泓清水滋潤了沿線城市,更惠及了億萬百姓。未來,陜西水利系統將持續貫徹新發展理念,嚴格水資源監管、強化水環境治理、推進水生態修復,確保“一泓清水永續北上”。(陜西省水利廳供稿/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