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業農村部2024年12月5日(週四)上午10時舉行新聞發佈會,介紹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進展成效,並回答記者提問,中國網現場直播。
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丁斌:
女士們,先生們,媒體朋友們,大家上午好!歡迎出席農業農村部新聞辦公室舉行的新聞發佈會。按照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2022年1月正式啟動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計劃用四年的時間完成。目前已經進行了三年,今天我們召開新聞發佈會,介紹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階段性進展成效。今天,我們邀請到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副司長楊鵬先生;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先生;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副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吳文斌先生,為我們介紹有關情況,並回答我們的提問。
我是農業農村部新聞發言人、辦公廳副主任丁斌。首先,請楊鵬先生為大家介紹有關情況。
2024-12-05 10:00:24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辦公室專職副主任、農業農村部農田建設管理司副司長楊鵬:
女士們,先生們,各位媒體朋友,大家上午好!今天是第十一個世界土壤日。今年土壤日的主題是“促進土壤養護:測量、監測、管理”,強調準確的土壤數據和資訊對於掌握土壤性狀、促進可持續土壤管理、保障糧食安全的重要性。這個主題與我們當下正在開展的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高度契合。我想,在這樣一個日子裏,我們舉辦“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有關進展情況的新聞發佈會,可以説是恰逢其時。下面,我向大家介紹一下有關情況。
土壤是人類賴以生存的重要物質基礎,是農業生産的核心資源。土壤普查是對土壤形成條件、土壤類型、土壤品質、土壤利用及其潛力的調查,是嚴守耕地紅線、深入實施“藏糧于地、藏糧于技”戰略、優化農業生産佈局、提高農業綜合生産能力、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基礎性工作。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這項工作,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過兩次全國土壤普查,第一次普查于1958-1960年開展,第二次普查于1979-1984年。兩次普查為我國相關資源調查、評價和規劃提供了重要的基礎數據。雖然經過社會的快速發展,四十多年來,我國土壤資源利用方式、規模和強度均發生了重大變化,第二次普查的數據已不能全面準確地反映當前土壤資源和土壤品質的實際情況。
2022年,遵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正式啟動。按照《國務院關於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的通知》要求,計劃用四年時間,重點對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土壤開展一次“全面體檢”。2022年,主要完成技術規程制定、工作平臺構建、外業採樣點規劃佈局,並選擇88個縣開展試點工作;2023-2024年,全面鋪開,完成外業調查採樣和內業測試化驗。外業調查採樣時間截至2024年11月底;2025年,完成普查數據審核和匯交匯總,開展相關成果編制等。
這次普查時間緊、任務重,需要在4年內完成287.2萬個樣點的布設、調查、採樣及樣品製備、化驗等工作,還要形成相關成果,是一項專業性強、環節多、技術要求高、涉及層級多的工作。要查清土壤資源狀況就必須掌握土壤發育特徵、成土因素及空間分佈規律,也要掌握土壤與植物之間的相互依存關係,這些都需要參與者掌握土壤學相關專業知識。普查涉及多個環節,各個環節都需要有統一的技術規範和熟練的操作技能,哪一個環節出了問題都可能功虧一簣。
三年來,我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工作方案,統一規範,健全普查隊伍,強化品質控制和培訓指導,加快普查進度,取得了階段性進展與成效。形成了系列制度規範,明確了技術路線,構建了滿足全面開展普查工作的組織和技術體系,培養了一批專業人才隊伍,並充分利用現代化技術手段,確保查得準、效率高。我們組織了3萬餘家單位40余萬名普查工作者,深入2860個縣,足跡北至漠河、南至三沙、東至黑瞎子島、西至帕米爾高原,對約110億畝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等農用地和部分未利用地土壤取土化驗。2024年11月15日,最後一個採樣點順利收工,標誌著外業調查採樣任務如期圓滿完成,共採集樣點287.2萬個,採集樣品311萬份。截至2024年11月底,內業測試化驗進度達到88%。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會同有關部門,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攻堅克難,持續強化跟蹤指導,做好技術支撐,加強普查保障,按照“進度服從品質”的原則,指導各地儘快完成土壤普查內業測試化驗,紮實推進數據驗收、成果形成等工作。
下面,我和我的同事願意回答大家的提問。
2024-12-05 10:11:59
丁斌:
謝謝楊鵬先生的介紹。下面進入提問環節,提問前請先通報所在的新聞機構。
2024-12-05 10:12:17
新京報記者:
我們知道,全國土壤普查是一項重要的國情國力調查,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是基於什麼樣的現實考慮?有什麼樣的目的?
2024-12-05 10:17:42
楊鵬:
這個問題由我來回答,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土壤普查可以查明土壤的類型、分佈規律,查清土壤資源的數量和品質。隨著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土地的利用結構和耕地的利用方式跟四十年前相比發生了重大的變化,亟需掌握當前土壤品質的狀況,為土壤科學利用、改良培肥、保護管理等提供基礎支撐,為經濟社會生態建設重大政策的制定提供決策依據。總體而言,開展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主要是基於四個方面的考慮:
一是守住一條紅線。即守牢我們的耕地保護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耕地佔用剛性增強,要進一步落實耕地保護責任,嚴守耕地紅線,確保國家糧食安全。需摸清耕地的數量狀況和品質底數。在第三次全國國土調查已經摸清耕地數量的基礎上,迫切需要開展土壤三普工作,實施耕地品質的“全面體檢”。
二是提供一個支撐,即支撐高品質發展要求,加快農業農村現代化。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推進農業發展綠色轉型和高品質發展,需要土壤肥力與健康指標數據做支撐。推動品種培優、品質提升、品牌打造和標準化生産,提高農産品的品質和競爭力,需要詳實的土壤特性指標數據作支撐。指導農戶和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因土種植、因土施肥、因土改土,提高農業生産的效率,需要土壤養分指標數據支撐。發展現代農業,促進農業生産經營管理資訊化、精準化更離不開土壤大數據的支撐。
三是促進生態文明建設,即保護環境,發揮土壤資源生態功能。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快速推進,農用地的土壤品質受到一定的影響。部分區域農田土壤退化問題突出,有的地塊土壤生物多樣性明顯下降,土傳病害加劇,都制約了土壤多功能的發揮。全面掌握耕地、園地、林地、草地的土壤性狀,可以有效發揮土壤的生産、環保、生態的功能。
四是助力鄉村産業振興,即優化農業生産佈局,高效利用土壤資源。人多地少是我國的基本國情,需要合理利用土壤資源,發揮區域的比較優勢,優化農業生産佈局,提高水土光熱等資源的利用率。有土壤普查的基礎數據作支撐,有利於推進農林牧業生産佈局優化,因土適種、科學輪作,農牧結合,因地制宜,多業發展,實現既保糧食和重要農産品有效供給,又保食物多樣,促進鄉村産業興旺和農民增收致富。謝謝!
2024-12-05 10:17:55
海報新聞記者:
新中國成立以來開展了兩次全國土壤普查,第三次與前兩次相比有哪些特點?
2024-12-05 10:25:05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副組長、中國農業科學院農業資源與農業區劃研究所所長吳文斌: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先後組織開展過兩次全國土壤普查。第一次於1958-1960年開展,重點圍繞摸清耕地土壤資源分佈和農民改土用土的經驗來開展,普查內容較為有限。第二次於1979-1984年開展,查清了當時我國土壤資源的類型、數量、分佈等基本性狀,重點關注土壤肥力。這次土壤三普主要有三個特點:
一是設計新。土壤三普遵循普查的全面性、科學性原則,充分借鑒和利用已有方法與成果,創新總體設計,堅持六個結合,即摸清土壤品質與完善土壤類型相結合、土壤現狀普查與土壤利用調查相結合、外業調查觀測與內業測試分析相結合、表層土壤採樣與剖面採集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專業隊伍相結合。同時,實施六個統一,即統一普查工作平臺、統一普查技術規程、統一普查工作底圖、統一規劃布設外業採樣點位、統一篩選測試分析專業機構標準、統一實施全程品質控制,應該説較前兩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三普設計科學先進,確保了普查成果的統一性、可比性和精準性。
二是布點準。土壤普查不是對地表的每一寸土壤都進行調查,而是用一個採樣點的土壤性狀來代表類似的一片區域。通常來説,採樣點越多,普查結果越準,但時間也越長,成本也越高,所以布點是一個大學問。前兩次普查,受限于當時的條件,主要靠專家經驗找點,而這次土壤三普是在充分繼承歷史普查成果的基礎上,國家層面統一構建集土壤類型、地形地貌、土地利用現狀等於一體的電子化工作底圖,結合土壤空間分佈規律,在底圖上精準布設樣點,再經各省份校核認定,最終完成了全部287.2萬個樣點布設,表層樣點279.3萬個,典型剖面樣點7.9萬個。其中在耕地、園地布的點比林地草地密度大,耕地樣點佔比74.5%。
三是查得全。前兩次普查,外業調查資訊和內業測試指標相對較少,比如土壤二普主要關注與土壤肥力相關的指標,而土壤三普一方面進行全面體檢,覆蓋了土壤物理、土壤化學、土壤生物、土壤肥力、土壤環境等多類指標,要調查樣點的成土環境、地表特徵、土壤類型等近百項資訊。測試表層樣點中,耕地園地指標29項、林地草地指標11項。剖面樣點中,耕地園地指標43項,林地草地指標17項。另一方面,土壤三普還專門安排了鹽鹼地土壤、土特産區土壤和土壤生物等專題調查。在鹽鹼區域、土特産優勢區分別做了一些鹽鹼理化分析指標及可能影響土特産品質的理化分析指標,部分點位的土壤樣點還需測試生物指標34項。謝謝!
2024-12-05 10:25:24
北京青年報記者: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需要在四年內完成,請問目前的工作進展如何?
2024-12-05 10:26:00
楊鵬:
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三年來,遵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我部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按照進度服從品質的原則,全力推進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完成普查試點,推動各地加快普查調查採樣和測試化驗,推動相關專題調查,構建土壤資源庫等,各項工作取得了積極進展。
一是完成普查任務試點。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擇優選定工作基礎好、積極性高的88個典型縣開展試點,並選定了8個省份開展省、市、縣聯動試點,檢驗了技術路線、規程規範和工作體系,為全面普查做好了充分準備。各地及時完成了8.8萬個樣點的普查試點任務,覆蓋耕、園、林、草等農用地面積3.3億畝,形成試點縣土壤類型圖、土壤屬性圖、耕地品質等級圖等成果,為地方農業生産提供服務。
二是圓滿完成外業調查採樣任務。各地組織了1.5萬餘支外業調查採樣隊伍,克服日曬雨淋、地形複雜等困難,背負器材和樣品,翻山越嶺、跋山涉水。截至2024年11月15日,如期圓滿完成全部外業調查採樣。其中,表層樣點完成279.3萬個,採集混合樣品279.3萬份。典型剖面樣點完成7.9萬個,採集發生層樣品31.7萬份。2123個縣完成了外業品質縣級自驗,1269個縣完成了省級品質驗收。
三是有序推進內業測試化驗。各地組織390家樣品製備機構和865家檢測實驗室,在採樣高峰期加班加點、日夜奮戰。截至2024年11月底,樣品製備進度達99%,檢測進度達88%,近2000個縣完成了樣品檢測,520個縣完成了內業數據審核,部分地區已開展內業品質驗收工作。
四是加快資源庫構建。目前已完成國家級數據庫搭建,累計存儲成土環境、土壤利用狀況調查資訊和影像資料超過2億條。土壤測試化驗資訊超過6800萬條,啟動樣本庫建設共計劃存儲約1000萬份土壤樣品。目前樣品入庫進度接近三分之一。
五是加快推進專題調查。結合普查試點,在鹽鹼地集中連片、面積超過10萬畝的198個縣完成了重點區域鹽鹼地資源調查。目前正在全面推進766個縣的鹽鹼地土壤專題調查。在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布設了2100個國家級土壤生物專題調查典型樣點。今年10月底,已完成全部外業調查採樣工作。
下一步,我部將繼續會同各地各有關部門單位,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攻堅克難,有力有序推進土壤普查工作,強化責任落實,加快完成內業測試化驗任務,指導地方紮實開展外業、內業品質分階段驗收,堅決查處弄虛作假行為,進一步保障普查數據的真實、準確、完整,持續加強分區包片技術指導和分級分類培訓,指導成果編制,加快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謝謝!
2024-12-05 10:31:36
中國三農發佈記者:
土壤普查是土壤的全面體檢,請問此次土壤普查的重點任務有哪些?
2024-12-05 10:31:59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專家技術指導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張佳寶: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土壤普查,大家都知道,要查清品質變化的內因和外因。如果要查清內因的話,必須要開挖土壤剖面和採集土壤樣品,然後到實驗室進行化驗,獲取結果。如果要調查外因的話,首先要調查土壤植被的情況,以及利用方式和強度,還有地形地貌,還有光溫水熱條件,這些都是外因。把這些結果和資訊將以數字檔案的形式、實體樣品的形式把它保存起來。同時,要形成一系列的土壤圖。具體來説,這一次土壤普查主要有五個重點任務:
一是查清現狀,要摸清土壤物理、化學性狀,包括土壤質地、有機質、酸鹼度和養分元素等,同時全國典型土壤類型還要調查土壤的生物性狀,過去這個性狀是很少調查的。例如,如果土壤過酸或者過鹼,植物是長不好的,這就是性狀。再有就是發現土壤中蚯蚓比較多的,這個土壤是肥沃的。所以,我們就要通過查清這些性狀,了解土壤資源,有助於因地制宜地保護和利用我們的土壤資源。
二是要查類型。我們在1米深的土體當中要調查不同深度的土壤層次的性狀特徵,辨別它們的類型,這是跟農業生産密切相關的。比如,黃淮河平原有一種土壤是上砂下黏的,這類土壤是保水保肥,穩産高産,老百姓給它起個名字叫“蒙金土”,這就是它的特徵狀況。還有山地丘陵的土壤,這些土壤不同程度的存在土層的淺薄、土壤礫石含量高,跑水跑肥,我們叫漏水漏肥,這類土壤的生産性能低,改良的難度就特別大。
三是查利用。充分掌握現在的利用狀況,包括立地條件,所謂立地條件就是耕地周邊的地形等因素,農田基礎設施狀態,比如水渠這些是要調查的,還有種植作物、化肥農藥投入,以及産量水準的情況。這些人為因素特別影響了土壤品質的變化。我們要通過對比不同利用模式下的土壤性狀的變化,來篩選出高質高效的投入産出模式,進一步提高農産品品質和競爭力。
四是建檔案。建檔案就是建立土壤資源庫,這個資源庫包括土壤數據庫和樣本庫。土壤數據庫是為每一個樣點和每一種土壤建立詳實的身份檔案。土壤樣本庫是土壤的“時間膠囊庫”,將長期保存約1000萬份土壤樣品,這將是世界上最大的土壤樣品庫。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能滿足未來社會發展的新需求。我們舉個例子,100多年前,我們才知道土壤當中有什麼養分,植物需要什麼養分。如果我們以未來為坐標軸的話,我們現在看土壤的話是有局限性的,我們要把這個土壤留給百年以後再研究,那麼這就特別重要。
五是製圖集。檔案記錄的是樣點個體資訊,要實現對土壤資源的精準利用和管理,還要由點到面,進行分類、分區、分級進行製圖。也就是説,從一棵樹到一片森林就是我們的製圖思路。第一類基礎類型的圖集,包括不同比例尺的土壤類型、不同指標的土壤屬性圖,所謂屬性就是酸鹼、氮磷鉀。第二類是應用類圖集,包括耕地品質等級圖、土壤農業利用適應性圖等,這些圖集是支撐農業生産和土壤管理最直接的依據,可以做到因土施策、挂圖作戰。謝謝大家!
2024-12-05 10:42:50
農民日報、中國農網記者: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投入了很多人力和物力,請問農業農村部是怎樣牽頭組織實施這次普查的?
2024-12-05 10:43:13
楊鵬: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確實是一項系統工程。2022年1月,國務院印發通知,打響了土壤普查的“發令槍”,成立國務院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領導小組,由國務院分管領導任組長,領導小組成員單位包括農業農村部、自然資源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生態環境部、水利部、國家統計局、中國科學院、國家林草局等九個部門和單位。同年2月,領導小組召開電視電話會,全面動員部署,啟動了普查工作,印發了《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工作方案》,進一步明確了普查內容、操作步驟、質控措施、進度安排等。領導小組辦公室設在農業農村部,負責普查工作的具體組織和協調。
一是構建了組織體系。領導小組辦公室成員單位有25個,由農業農村部分管部領導兼任辦公室主任,推動各省成立相應的普查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上下同步推進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還組建了由10位院士專家組成的專家諮詢組,從上百家科研單位遴選出約150名專家組成了技術指導組。各省土壤普查辦研究選定100余家科研院校、農技推廣部門作為技術支撐單位,遴選了約3000名專家支撐技術工作。
二是完善頂層設計,堅持系統謀劃。試點先行,檢驗完善了普查工作方式和技術路線,編制完善了國家級整體方案和年度工作方案,制定了鹽鹼地土壤、土壤生物等專題調查實施方案,制修訂了外業調查採樣、內業測試化驗、品質控制各環節14項技術規程規範和31項工作指引,確保全鏈條規範化實施。統籌謀劃成果,印發了縣級成果清單、形成方法及驗收標準等。
三是加快普查進度。指導地方列出時間表,倒排工期,搶抓夏收夏種、秋收秋種的騰茬窗口期採樣,加快外業調查採樣進度,指導各地細化測試化驗機構技術標準和能力要求。加強內業檢測化驗機構遴選,確保樣品採集後能夠及時製備、檢測,避免樣品積壓。同時,組織國家級專家對技術力量相對薄弱地區開展幫扶,加快普查進度。
四是強化品質控制。外業方面,組織專家開展線上及現場抽驗,提出8大類、150條整改意見,形成常見問題答疑清單。組織各地針對問題清單,開展全面回頭看,完善部分樣點調查資訊,重新調查採樣1.9萬個樣點。內業方面,指導各地開展實驗室能力測試、留樣檢測等。建立完善土壤檢測指標國家級、省級數據閾值,制定43項審核方法及流程,組織國家級質控實驗室對各地253家檢測實驗室開展飛行質控,督促整改相關問題。
五是完善支撐保障。強化技術培訓,國家層面編制統一的培訓教材,組織培訓師資,並指導各地分級分類培訓100萬人次。落實技術領隊持證上崗制度,考核發證4.4萬人次,培養鍛鍊了一批專業技術支撐隊伍。建立專家分區包片指導制度,國家層面組織專家分8個片區,赴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開展包片指導,及時發現並指導解決工作技術問題。省級層面組織專家包服務到縣,通過深入一線現場指導,一對一連線問診等形式,落實落細各項技術要求。強化投入保障,中央財政安排補助資金,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將經費納入相應年度預算予以保障。謝謝!
2024-12-05 10:49:20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採取了哪些新技術、新手段,確保查得準、查得快?
2024-12-05 10:57:13
吳文斌: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次普查充分吸收土壤學最新相關研究成果,充分承接已有普查調查成果。同時,充分運用了一系列的新技術、新手段,全面支撐土壤普查高效率和高品質的實施。
從普查理論和方法看,四十年來,世界和我國土壤學的發展為本次土壤普查的科學實施提供了有力支撐。如,土壤分類系統朝定量化方向發展,土壤三普一方面繼承並完善了發生分類體系,同時也吸納系統分類成果。在成果製圖方面,土壤三普充分融合了現代資訊技術與傳統土壤學的理論支撐高精度成果圖的編制。
從土壤普查實踐看,在過去二十年裏,相關部門也開展過全國國土調查和一些土壤專題調查。土壤三普充分借鑒了這些調查的經驗做法,充分利用上述調查的成果,優化完善土壤三普的樣點布設、指標化驗、成果編制等。
從普查技術看,這次普查的全過程、各環節充分利用了地理資訊系統、遙感、全球定位系統、移動互聯、雲計算、智慧終端、現代測試化驗、數字土壤製圖等技術,全面提升普查工作的協同性、高效性、可控性,做到全國一盤棋,實現查得準、查得快。
在外業調查採樣環節,設置了電子圍欄,到達布設樣點位置100米半徑範圍內才能夠進行調查採樣,這樣“一點一坐標”的方式確保樣點典型真實。通過外業調查APP可實時填報上傳數據,後臺同步進行質控和審核。在樣品流轉和製備環節,採取“一碼一身份”的方式,每個樣品都有專門的編碼,分配不同的測試指標,流轉到不同實驗室,實現可追溯的全程數字化管理。樣品製備時可通過線上視頻、隨機抽驗操作的規範性。在內業測試化驗環節,廣泛採用了電漿體發射光譜儀、電感耦合電漿體質譜儀等現代的監測儀器設備,實現了快速、批量檢測土壤有效態元素、微量元素等系列指標。在成果編制環節,充分利用了現代數字土壤製圖技術。依託高精度的數字高程模型、衛星影像等數據源,採用數據挖掘、人工智慧和空間分析等方法,實現土壤類型和土壤屬性的快速高精度製圖。
此外,土壤三普還構建了運作高效的資訊化工作平臺,包括了一個面向國家、省、市、縣各級用戶的桌面端系統和外業調查、樣品流轉、品質控制、專家管理、土壤生物調查等五個移動端APP,所有普查數據線上實時傳輸。平臺實時調度工作進展,準確掌握各環節按規程規範要求落實情況,實現了“數據匯集一個庫、業務工作一張網、智慧調度一盤棋、分析展示一張圖、過程式控制制一體化”的數字化管理目標,大幅提升了土壤三普運作效能和智慧化管理水準。謝謝!
2024-12-05 10:57:26
總臺央視農業農村頻道記者:
第三次全國土壤普查將取得哪些成果?在成果轉化方面會有哪些應用?
2024-12-05 11:08:51
張佳寶:
特別感謝這位記者的提問。這次全國土壤普查,我們將形成國家、省、市、縣四級系列成果,在各個層級上都有一套,以滿足不同層級、不同尺度的生産應用和土壤資源管理的需求。總體而言,包括五個方面的成果:
第一是數據成果。形成土壤類型、土壤理化和典型區域生物性狀指標數據清單;形成土壤退化和障礙數據庫數據,以及土特産區土壤、鹽鹼地土壤等專題調查數據。
第二是數字化圖件成果。主要包括土壤類型圖、土壤養分圖、土壤品質分佈圖、黑土分佈圖、鹽鹼酸化等退化土壤分佈圖、土壤利用適宜性分佈圖、特色農産品生産區域土壤專題調查圖等一系列圖件。
第三是文字成果。主要包括土壤三普工作報告、技術報告、土壤志、土種志、土壤利用適宜性評價報告、耕地、園地、林地和草地的品質報告;東北黑土地保護利用、鹽鹼地、酸化耕地等改良利用、土特産品土壤適宜性等報告。
第四是數據庫成果。形成集土壤普查數據、圖件和文字等國家級、省級土壤三普數據庫,包括土壤性狀數據庫、土壤退化和障礙數據庫、土壤利用等專題數據庫。
第五是樣本庫成果。形成標準化、智慧化的國家級和省級土壤樣本庫,分級保存、一體化管理。
上面這些成果能夠客觀反映我們國家土壤資源的家底,也能真實準確掌握我們土壤品質的狀況、變化趨勢和突出的問題,也能提出改良治理、優化利用的科學對策。在成果轉化利用方面,一是在支撐國家糧食安全方面,我們可以利用耕地品質等級評價的成果,掌握不同區域耕地品質等級現狀及變化趨勢,分析影響耕地生産的主要障礙因子,提出有針對性的耕地品質建設與保護措施,為高標準農田建設、補充新增耕地及永久基本農田劃定等耕地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撐,推動夯實糧食安全的根基。
二是在優化農用地佈局方面。土壤農業利用適宜性評價就是基於土壤的資源稟賦條件,客觀評價到底是種糧食還是發展林草業。這些結果可以幫助我們優化農用地的佈局和種植業的結構調整,提高水土光溫等資源的利用效率。
三是在助力鄉村振興方面。指導地方形成土特産區土壤專題成果等,比如大家熟悉的道地藥材以及地方名特優這些産品,特有的品質往往是受當地特定的水土條件影響而形成的。也就是説,這類的農産品為什麼有這個風味呢?為什麼它有這個形狀?為什麼它有這個品質和有這個營養價值?比如像京西稻、哈密瓜、萊陽梨、恩施富硒茶等。我們會根據這些産品獨特的特性,普查這個地域的土壤的特殊物理性狀、化學養分以及微生物的狀況,來弄清楚形成這些土特産品的特定地理環境因素和土壤條件,以便在將來的土特産佈局方面更好地發揮獨特的土壤資源優勢和作用。如試點期間,山西絳縣評價所形成的連翹、柴胡等適宜種植區,推動産業集聚與示範園區建設,助力特色農業發展與資源的整合。再比如,廣東高州、甘肅榆中等地,利用土特産區獨特的土壤、環境相關指標組合特徵數據形成了荔枝、百合等土特産品優勢區的佈局建議,推動了産業發展。
下一步,在2025年數據和成果匯總的基礎上,進一步挖掘土壤普查成果,服務於農業生産實際。由於成果的專業性和綜合性,全面普查成果的形成,特別是還有一些衍生性的成果,以及進一步推動土壤學科相關理論和技術發展的成果,還需要在後面的時間內進一步努力。謝謝大家!
2024-12-05 11:09:01
丁斌:
下面再提最後一個問題。
2024-12-05 11:09:37
中國農村雜誌社記者:
品質控制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線,土壤普查在確保普查品質上有什麼措施?
2024-12-05 11:16:23
楊鵬:
謝謝這位記者的提問。正如你所説,品質確實是土壤普查的生命線。因為土壤普查涉及面廣、環節多、專業性強,為了保障土壤工作的科學性和嚴謹性,我們以“五靠”“四控”為抓手,建立普查工作的品質管理體系和普查數據品質追溯機制,將品質控制貫徹到土壤三普全鏈條全過程,確保樣點代表性、過程規範性、資訊準確性。國家層面開展的多輪外業隨機抽樣、留樣檢測、飛行質控等結果,以及今年7-9月,我部聯合自然資源部、生態環境部、國家林草局等部門開展的實地隨機抽驗,結果表明,各地外業調查採樣、內業測試化驗品質總體可靠,達到普查技術規範的相關要求。對於普查質控中發現品質不合格的樣點,我們採取了重新採樣、重新測試、重新審核等整改措施。具體來説,“五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靠技術規程規範。印發了涵蓋普查樣點布設、調查採樣、測試化驗、全程質控等各個環節的14項技術規程規範,實現標準化、規範化、程式化。
二是靠作業人員資質,切實落實作業隊伍持證上崗制度。外業調查採樣技術領隊和內業測試化驗關鍵崗位技術人員實行培訓考核、持證上崗。對於剖面調查採樣等專業性要求更高的環節,嚴格把關技術領隊的土壤學背景和工作經驗。
三是靠專家技術指導,建立分省包片、分縣包片工作機制。有的省份還建立了專家包隊的機制,每個剖面的位置確定、照片拍攝、層次劃分等關鍵調查內容都由專家把關。
四是靠工作平臺。充分利用統一的資訊化工作平臺,實現全流程資訊化記錄、數字化管理和可視化調度,切實實行“一點一碼”、全程跟蹤與追溯。
五是靠監督抽驗。我們與各省級土壤普查辦同步、分別開展品質控制,採取數據審核、資料校核、留樣復核、飛行質控等外部措施,嚴把普查品質關,查處和通報了一批弄虛作假行為。
同時,落實好“四控”:一是全程品質控制,對全鏈條、各環節開展品質控制,做好採樣樣品流轉與後續預處理環節的銜接;二是源頭控制,指導各地嚴格招標技術要求和能力要求,確保招標程式科學規範、公開透明、公正廉潔,建好普查隊伍;三是前端控制,在每個環節的前期就著手品質控制。比如,外業調查採樣剛開始時就啟動了品質控制,內業測試化驗也強調樣品製備、檢測前端指導服務和監測抽查,做到各環節有問題能夠提前發現、提前解決;四是同步控制,國家、省、市、縣同步開展各環節品質控制,品質控制與技術指導同步進行,規範各責任主體的操作。謝謝!
2024-12-05 11:16:33
丁斌:
今天的新聞發佈會到此結束,感謝各位媒體朋友長期以來對農業農村工作的大力支援,感謝楊鵬先生、張佳寶先生、吳文斌先生的出席。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