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11月6日,2024東亞海大會暨廈門國際海洋周于廈門成功召開,全國政協副主席沈躍躍、自然資源部副部長、國家海洋局局長孫書賢等相關領導出席。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作為中國民間環保公益力量積極參與,為中國海洋保護公益事業發聲。開幕式上,自然資源部發佈了《國家生態保護修復公報2024》(以下簡稱《公報》),這是我國首次以公報形式全面反映生態保護修復工作。其中SEE基金會主要推動的中國首個紅樹林藍碳項目-湛江紅樹林造林項目作為經典案例被收錄其中。
此外,11月7日由SEE基金會作為支援單位之一的海洋保護地可持續管理經驗與實踐分享研討會也在大會期間順利召開,這也代表著SEE基金會自成立海洋保護項目以來,第3年深度參與廈門國際海洋周。
自然資源部國際司副司長王安濤、東亞海環境管理夥伴關係組織執行總監Aimme Gonzales以及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所長李鐵剛等相關領導和專家出席了本次會議。
王安濤提到:“近年來,在東亞海各國成員的共同努力下,區域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生物多樣性下降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的遏制,各國仍需要付出巨大的努力。”
王安濤介紹本次研討會將發佈一些重要的與海洋保護地相關的研究成果,充分展示了我國在加強海洋保護地管理和探索海洋 OECMs有效性等方面所作出的積極努力和貢獻。保護生物多樣性,就是保護我們共同的地球家園,就是所有生命構建共同的未來。中國高度重視生物多樣性保護,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將生物多樣性保護納入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規劃。自然資源部先後實施了一系列重大的海洋生物保護和修復措施,著力推進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海洋自然保護地體系建設和海洋生態保護紅線制度。
未來,自然資源部將繼續加強海洋以空間規劃為依託的海洋保護地體系建設,與其他相關部委共同努力推進海洋生物多樣性的有效保護。希望本次研討會能夠通過不同國家和不同類型的海洋保護地間的資訊知識和管理經驗的交流,加深對海洋保護地的管理實踐的理解、探討。在東亞海區域進行海洋保護地和 OECMs方面的合作,最終在東亞海地區實現海洋“3030”目標貢獻出更多的途徑和方法。
會上發佈了四個重要成果,其中包括SEE基金會聯合自然資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共同編寫完成的《斑海豹小種群報告》。此外,來自各單位的相關專家也圍繞海洋保護地的科學研究、其他有效的區域保護措施(OCEMs)識別以及實踐案例等展開分享,SEE基金會海洋保護項目總監王靜還就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分佈識別作介紹,並介紹了基於識別結果與閒魚合作開展的北部灣保護工作。
Aimme Gonzales表示“保護區是確保關鍵生態系統持續的重要措施之一。各國認識到健康的生態系統,可以提高社區的韌性,減少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以及棲息地退化等三重全球危機的影響。本次研討會旨在加深對MPA管理的理解,並識別潛在的合作行動。海洋生態系統綜合管理應保持動態調整,不斷吸取經驗教訓。”
海洋從各方面影響著我們的食物、生計、文化,並調節著全球氣候,但過度捕撈、海洋污染、海岸帶生態系統退化以及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威脅依然存在,加之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海洋正在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而通過聚焦海洋保護地有效管理、專業知識和經驗交流分享,將能為實現海洋可持續發展提供基於海洋的解決方案。未來,SEE基金會也將持續通過蔚海行動、蔚海精靈、蔚海拾漁以及蔚海行者四個方向,積極探索海洋保護地有效管理模式,助力中國海洋保護地建設。
此外,在廈門海洋週期間還召開了“藍色夥伴關係行動”管委會,就行動開展以來相關成果及後續工作安排作彙報和討論。在今年7月國務院辦公室發佈的《中國的海洋生態環境保護》白皮書中,也對“藍色夥伴關係基金”在推動海洋生態保護國際合作方面的成果給予肯定。後續,期望持續通過推動社會公益組織、私營企業、科研院所、國際組織、各國政府機構等藍色夥伴間的相互合作,促進可持續利用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貢獻《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議程》目標14的實現。
SEE基金會還將持續亮相廈門國際海洋周展示區、參與廈門大學海洋科學開放日活動,通過多元方式,向公眾呈現海洋保護工作與成果,進而引導更多的人加入海洋保護行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