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山西省作協主席李駿虎:愛玩的古人對新時代旅遊的啟示

來源:文旅中國 編輯:欣欣 人氣: 發佈時間:2024-07-01 17:03:43
摘要: 旅遊業能否成為新質生産力,關鍵在於有沒有擺脫傳統旅遊觀念的束縛。

山西省作協主席李駿虎:愛玩的古人對新時代旅遊的啟示

李駿虎

在生活觀念對旅遊業的影響越來越大的今天,如何從優秀傳統文化中理解新時代旅遊作為幸福産業的內涵?當下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最大願望是什麼?

如今,身心健康和精神愉悅的需求成為主流。這是新時代以來,尤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發展成果的體現,也形成了新時代旅遊內因的主要特徵,那就是休閒遊玩、放鬆解壓、審美體驗,人們在心態上早已把過去計劃式的旅遊變成了普通的生活習慣。

是否把握了這個內因和特徵,成為新時代不同區域文旅産業發展不平衡的重要原因。可以説,旅遊業能否成為新質生産力,關鍵在於有沒有擺脫傳統旅遊觀念的束縛,順應新時代人們對旅遊的內在需求的新變化,是否理解了旅遊作為幸福産業的深層含義。

對於傳統的農耕文明區域,尤其是資源型省份來説,要實現把旅遊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産業,比産業模式的調整更為重要的是觀念的轉變。比如説,像黃河流域腹地的河南、河北、山西這樣有著五千年農耕文明歷史的區域,自古以來“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勤勞的品質代代傳承,骨子裏是沒有到處“閒逛”的基因的,那會被認為是不務正業。在筆者生長了二十多年的晉南農村,僅僅二三十年前,人們還是天不亮就趕著牲口下地,滿天星斗了才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家喝湯,下雨天也要抓緊修修農具、刷刷牲口,後來有了化肥,更是要搶在下雨前打仗般地去莊稼地裏“追肥”,以便雨水使化肥的效力更加均衡。

可以説,自帝堯制定曆法指導農事以來,近五千年的歲月裏,以筆者的家鄉堯都平陽為中心向外輻射的農耕文明區域,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日夜辛勤勞作成為一種本分和美德。尤其到了近古和現當代,隨著人口的激增,吃飯問題在很長的歷史階段使土地和農業成為第一要務,這就造成即使是在農閒季節,人們也在“備耕備荒”,精神上一刻也得不到放鬆,這樣的心態傳承是與新時代全面實現小康後其他區域的人們嚮往的休閒生活格格不入的。

因此,傳統生活觀念成為農耕傳統文明區域發展旅遊的潛在制約。這就是為什麼人們來到名勝古跡最為豐富的山西感到好看不好玩,卻對成都趨之若鶩的深層原因,因為人們去成都不是為看景,甚至不是為旅遊,而更多的是為了短暫地“客居”一下,體驗一把成都那種安逸、緩慢、“巴適”的休閒生活狀態。

從這個意義上講,好玩不好玩,成為傳統的農耕文明區域,尤其是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發展文旅産業面臨的新課題。

《擊壤歌》:康莊大道上愛玩的老翁

在典籍中回溯農耕文明發端的堯天舜日時代時,人們會發現,早在四千六百多年前發生在康莊大道上的一則有趣的故事,印證了尚處在原始農耕社會的先民們並不是只會勞作不會娛樂的。他們不但會玩,並且“黃髮垂髫並怡然自樂”,老人們甚至比孩子們更熱衷於玩遊戲。

這就是西晉皇甫謐所著史書《帝王世紀》中記載的,帝堯乘坐一匹瘦馬拉的簡陋車子巡視民間疾苦,來到堯都平陽(今山西臨汾)東北五里外的康莊,看到人們正在街頭圍觀擊壤遊戲,其中一位八九十歲的老翁正手執一片靴形木板,去投擲十幾步外平放在地上的另一塊靴形木板,擊中後得到人們的喝彩。帝堯饒有興味地加入圍觀的人群與民同樂。隨從看到在帝堯的治下人民安居樂業、其樂融融,便稱頌帝堯的功德,這話被玩遊戲的老翁聽見了,他便做了那首千古流傳的《擊壤歌》:太陽出來我扛著鋤頭下地,日頭下山回來睡覺,自己打井喝水,一家子耕田吃飯,這跟誰做帝王有什麼關係呢?帝堯聽了非常高興,覺得更加領悟到了治理社會的要義,就拜了這位姓席的老者為師,康莊大道也成為人們對理想社會的嚮往。

當然,當時的生産力水準跟真正實現了全面小康的新時代是不可同日而語的。使我們得到啟發的是,這個故事説明農耕文明的勤勞從最初就和愛玩的休閒娛樂生活是不矛盾的,農耕區域的人們把休閒娛樂視為不務正業的傳統觀念的形成,可能與後來的生産力水準跟不上人口的增長速度有直接關係,那麼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正邁向中國式現代化的新時代,在新質生産力再次使生産力得到解放和發展的新的歷史階段,我們要發展文旅産業,就要摒棄農耕文明中不愛玩的傳統觀念,不要讓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變成沉重包袱,放下包袱轉變觀念,讓名勝古跡也變得好玩起來、氛圍輕鬆起來,才能吸引更多的遊客。

同為農耕文明腹地和歷史文化資源富集的陜西關中地區,卻不像周邊省份那樣被傳統觀念所束縛,西安的好玩是和兵馬俑齊名並且相得益彰的。《古今大戰秦俑情》是新時期最早通過影視作品活化利用文物古跡打造“網紅”效應的成功案例;城建規劃上保護古城開發新城的舉措,使得西安古城成為體驗大唐文化和陜西特産美食的好玩又好吃的文化景區,後來山西的平遙古城和大同古城基本借鑒了這個模式。從大唐芙蓉園到大唐不夜城,更是與時俱進與技術手段並行,2024年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西安分會場千萬人昂首與不夜城上空的三維李白齊聲高誦《將進酒》,讓新時代的年輕人們穿越千年體驗到盛唐氣象,也讓西安這座歷史文化古城再次成為最好玩的城市之一。

西安善於把文化品牌打造成好玩的景點,沒有什麼是不可以借題發揮的,文學名著照樣可以“以文賦能”。2019年的春節,筆者曾對西安灞橋區新打造的白鹿原上的白鹿倉景區做過一次深度調研,依託著名作家陳忠實長篇小説《白鹿原》及其衍生品同名電視劇和電影、投資35億開發的白鹿倉廟會主題景區,以陜西風物與名吃為主,兼及大陸與台灣各地小吃,有老腔有遊樂,喝完就摔的粗瓷酒碗殘片堆積成山,雖然是個新打造的景區,慕名來玩的人們已經人山人海、摩肩接踵,遠近停車場爆滿,公路上堵成幾公里長龍。

現在看,西安一直能夠吸引遊客的原因,不僅是因為她是十三朝古都,更是因為她能夠以文促旅,使文旅深度融合,以歷史文化為背景不斷打造好玩的興奮點,使遊客趨之若鶩。西安白天晚上都是熙熙攘攘,人多到公交車被迫改線,擁擠到景點周邊的地鐵口不得不關閉。滿城是來玩的遊人,吃住行遊購娛,把錢都花在了這裡,旅遊自然就會成為支柱産業。好玩西安,值得同為農耕傳統地區和歷史文化資源豐富的省份借鑒。

黃河流域有著深遠農耕文明傳統的幾個省份中,除了少數幾個海濱城市,比如秦皇島、北戴河、青島、威海、煙臺等之外,絕大多數大中城市包括太原、鄭州、石家莊、濟南等省會城市,都不能完全擺脫傳統觀念對新的旅遊需求的束縛。反而是黃河中上游的甘肅、寧夏等省區更加契合人們以休閒為主要特點的旅遊需求。

2023年8月,筆者參加山西省政協“建設龍頭景區,打造國際知名旅遊目的地”調研組赴甘肅、寧夏考察學習,在甘肅臨夏回族自治州有兩個景象引發了筆者的思考。一個是和政縣星語雲端景區的賽馬大會,山頂的賽馬場的盛況自不必説,令筆者感到不解的是人們似乎並不專為看賽馬而來,盤山路兩側停滿了汽車,人們就在路邊支起野營裝備來休息餐飲,還有更多的人從不同的山路進出,不知道是在做什麼——問了當地工作人員才知道,原來回族群眾有傳統的“浪山”習俗,就是上山來閒逛,並不專為看賽馬。

另一個景像是在太子山旅遊大通道的黃河岸邊,對岸是松鳴岩上的廟觀。這裡規劃設計了成規模的觀景臺,觀景臺覆蓋著遮陽頂棚,下面是一排排的茶桌,供人們休閒看景時品茶休息。每年農曆四月末的“花兒大會”,這裡都能接待遊客十萬人次。同樣的景象在蘭州黃河風景線大景區規模更大,依據喝茶、燒烤等功能的不同分區,一片片陽傘下聚集著休閒的當地人和外地遊客。

這使筆者想起2022年的8月,筆者先後走進黃河入晉第一站的老牛灣,以及河曲縣的黃河邊。兩地的山河之壯美和植被的豐茂都要比甘肅黃河段基礎條件好很多,景點建設投入也相對大,景區接待條件也好,卻沒有甘肅的黃河邊那樣到處是人們休閒茶飲的生活景象。這裡面深層的原因還是農耕文明的傳統觀念裏沒有休閒的習慣,而回族群眾是商業文明傳統,做完生意就會去“浪山”,去河邊飲茶觀景,這也是名勝古跡資源相對較少的甘肅、寧夏反而在新時代旅遊業比山西、河南、河北發展快的內生原因。

《醉翁亭記》:文豪太守倡導本地人遊本地

筆者觀察到,這種觀念的差異還導致一個差別,就是本地人遊本地的生活習慣的有和無。在甘肅和寧夏,浪山和在河邊休閒的本地回族群眾就相對較多,這成為旅遊業發展的一個堅實基礎和良好的內迴圈。2020年的6月起,筆者在四川挂職工作了一年多,當時成都常住人口已經超過兩千萬,每個雙休日和節假日,成都去往周邊市州縣區的公路上都會堵車,人們習慣性地前往郊縣的農家樂甚至康定、眉山等較遠的縣市度假。這一本地人遊本地的傳統習慣不僅使得成都的人口紅利輻射到周邊縣區,極大地提升了周邊旅遊業的發展水準,甚至促進了旅遊城市群的形成,實現四地一體化發展。

每個節假日,當國內外的遊人紛紛涌入成都體驗休閒生活的時候,成都人紛紛去往周邊縣市度假,把錦繡蓉城留給外地的遊人,這樣良性的內外迴圈使得四川的文旅産業真正成為支柱産業,2022年四川的GDP全國排名第六,2023年上升為第五名,這對我們如何把旅遊業打造為戰略性支柱産業是有啟迪意義的。同樣,在市場經濟較為成熟的沿海省份,比如浙江和江蘇,浙江人節假日去蘇州玩,江蘇人節假日去紹興玩,這樣在長江三角洲範圍內的本地人遊本地,同樣是非常有借鑒價值的好習慣。

本地人遊本地的習慣,古代文人雅士常有名篇記述,最具代表性的是歐陽修的《醉翁亭記》:“至於負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樹,前者呼,後者應,傴僂提攜,往來而不絕者,滁人遊也。”在當時的安徽滁州,人們經常去踏青遊玩,常見的景像是,背著東西的人在路上歌唱,走路的人在樹下休息,前面的人呼喊,後面的人應答,老老小小、來來往往絡繹不絕。縱然有當時國富民豐,太守歐陽修施行寬仁政策使得人民安居樂業,當時的生活水準比起我們這個時代的小康生活和科技便捷來還是不可同日而語。而人們在文豪太守的倡導下學會了附庸風雅、放鬆身心,是值得我們學習的優秀傳統文化。

近些年來,一些歷史文化豐厚的北方城市,在生態人居環境明顯改善的基礎上,引進以弘揚中華文化為主題的遊樂設施,既為本地人打造了娛樂條件,又對外來遊客産生新鮮的吸引力,比如坐落太原市陽曲縣的方特神畫樂園就是其中之一。方特神畫樂園就是借助4D特效和全景式AR科技呈現中華歷史文化和名勝古跡的數字文創園,虛擬科技使得穿越時光成為可能,可以讓孩子們沉浸式體驗中華神話故事,諸如《女媧補天》《牛郎織女》,在動態球幕飛行立體影院的《九州神韻》項目裏飛躍五千年時光,目睹中華文明從遠古到今天的滄桑與輝煌,又在《伴你飛翔》項目裏一時飛上珠穆朗瑪峰,一時穿過故宮宮殿群,一時激蕩于壺口瀑布的驚濤駭浪中,在《千里江山圖》裏體驗一番北宋王希孟丹青妙筆繪就的江山勝境,身邊仙鶴伴飛,耳畔仙樂縹緲,山水之美,家國情懷,真個賞心悅目,愉悅精神!方特神畫是一座用高科技演繹華夏五千年文明和傳統文化的主題樂園,用4D特效畫出了從神話到現代的輝煌歷史!望望近40萬平方米的樂園裏摩肩接踵的遊人和頂著秋日的艷陽排著長隊的家長孩子們,讓人恍惚置身於人頭攢動的成都街頭。

多年來,筆者多次參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黃河國家文化公園建設、沿黃精品景點建設等專題調研和座談會,也作為作家參加沿黃文學采風活動,觀察到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後的推進鄉村振興階段,多數地方都以發展鄉村旅遊和農家樂為主要産業,這是契合新時代人們對旅遊的休閒體驗的內在需求的。但鄉村旅遊和農家樂是以本地人遊本地為主流客源的,因此對於農耕文明區域的人們來説,轉變傳統觀念,愛玩會玩就成為提升個人生活品質和地方産業發展的共同需要。古人不但愛玩會玩,在中國傳統文化裏,古代士人官宦還有“致仕”的傳統,就是不管官當到多大,多數人最後都會告老還鄉回到桑梓故里,然後興辦教育、勸課農桑、敦睦禮儀、興修水利,形成中國傳統的鄉土社會風貌。在新時代,如果有更多的退休幹部願意回到家鄉參與鄉村振興,成為“新鄉賢”,必將為我們的鄉村旅遊注入更多的人文底蘊。新時代的發展成就為人們創造了過上好玩、好吃、有品質的美好生活的條件,順應時代特徵,旅遊業才能成為新質生産力,才是真正的幸福産業。

(作者係全國政協委員、民盟中央委員、山西省作家協會主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