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識別》報告正式發佈

來源:中國網 編輯:澤宇 人氣: 發佈時間:2023-11-28 17:51:41
摘要: 《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熱點區識別》報告正式發佈——SEE基金會積極探索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高效路徑。

SEE基金會積極探索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高效路徑

為探討中國保護生物學研究和生物多樣性保護髮展戰略,展示該領域最新成果與重要進展,促進科技人員之間的交流與合作。

近日,由中國動物學會、中國植物學會、中國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國家瀕危物種科學委員會聯合主辦,北京市企業家環保基金會(SEE基金會)等多加單位共同承辦的“第一屆中國保護生物學大會”于廣州召開。

會議就“保護演化生物學”“保護生態學”“保護行為學與保護生理學”等十個專題展開。其中“社會公益保護地”專題交流分享期間,SEE基金會海洋保護總監王靜正式發佈《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報告(1.0版簡本)》(下簡稱“報告”)。

“根據最新統計,中國海域已記錄到的海洋生物有29300余種,約佔全球總數(241382種)的12.2%,是全球海洋物種多樣性最為豐富的國家之一。”報告指出,中國海洋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取得了積極的進展,但海洋生物多樣性依然面臨著人類活動和氣候變化等嚴峻的威脅和挑戰。

生物多樣性的喪失是全球最迫切需要應對的生態環境問題。由於生物多樣性分佈不均衡性和保護力量的有限性,急需在現有能力條件下實現保護效益最大化。報告指出“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是指在維持生物多樣性方面具有特殊重要性的海洋區域。集中力量優先保護一些生物多樣性重要區,是目前較為現實和高效的途徑”。

報告基於中國海洋生態系統和生物多樣性的特徵與保護實際,結合現有數據,建立本土化的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方法,識別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的重要區,為甄選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優先區、優化海洋保護地佈局、選取公益保護地等工作提供重要支撐。

報告指出,在海洋生態分區的基礎上,並參考國內外相關標準,從受威脅物種、地理分佈受限的生態系統類型、生物過程等三個方面確定了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的標準,構建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的技術框架。在全面整合海洋生物多樣性分佈數據的基礎上,著重以中華白海豚、布氏鯨、斑海豹、海龜、魚類、濱海濕地鳥類等受威脅的海洋物種,以及紅樹林、珊瑚礁、海草床、鹽沼等典型海洋生態系統為研究對象,通過文獻還原、物種分佈模型預測、空間統計分析、專家諮詢等方法量化各識別指標的空間分佈,以生態區為單元,對照識別標準,共識別出36個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

SEE基金會于2020年12月,正式啟動了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研究工作,截止2023年10月,共計召開了15次專家組工作會議和專項物種的討論會。該研究旨在為保護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相關工作提供科學研究支撐,同時指導SEE基金會海洋保護項目的科學發展。

受限于海洋生物多樣性研究數據缺乏,目前報告編撰團隊僅完成了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識別的基礎研究和1.0版本的整理工作。同時,因為收集數據資料有限,本次1.0版本暫未包括港澳臺地區的研究結果。據王靜介紹,“本次報告的發佈,一方面希望向社會報告階段研究成果,展示中國海洋生物多樣性重要區,號召更多的朋友與我們一道,共同開展保護行動;另外一方面也希望收集更多的意見和反饋,幫助我們更新和完善2.0版本”。

報告編撰團隊希望,基於報告的發佈,可以“進一步增加關注的物種和生態系統類型,細化海洋生物多樣性基礎數據,提升重要區域識別精度,以期更好地滿足中國實現海洋生物多樣性保護的目標”。(中國網 劉景 王心怡 何愛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