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全面推進美麗山西建設

來源:中國網 編輯:澤宇 人氣: 發佈時間:2023-11-06 15:25:34
摘要: 讓綠色成為山西高品質發展的底色。

全面推進美麗山西建設

讓綠色成為山西高品質發展的底色

中國網生態中國頻道總編 劉景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山西省以生態省建設為抓手,按照“保護髮展並重,堅守生態底線”原則,推動建設美麗山西。劃定3.41萬平方公里生態保護紅線,實施依法保護、系統保護、重點保護,著力築牢生態保護根基。

新任山西省委書記唐登傑就任當天強調,要進一步加快美麗山西建設,久久為功擦亮生態底色。在奮進“兩個基本實現”征程中,山西省堅持牢固樹立和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持續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全面推進美麗山西建設,著力打造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重要實驗區,努力蹚出北方生態脆弱地區和資源型地區生態文明建設的新路徑,為進一步加快轉型發展、奮進“兩個基本實現”目標提供堅實生態環境支撐。

山西省堅持污染減排與生態擴容同步發力,緊盯“藍天常駐”目標,開展重點行業污染深度治理,推進礦山生態修復治理,開展鍋爐綜合整治“回頭看”,推進燃煤、燃氣、生物質等鍋爐全面穩定達標排放;強化應急減排措施清單化管理,持續推進重點行業績效分級,支援重點行業企業創A。今年1月—6月,該省環境空氣品質綜合指數平均為4.70,同比下降2.1%,改善幅度在京津冀及周邊省市中排名第一。

黨的十八大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總體佈局;黨的十九大明確提出實施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推動形成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山西省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戰略定位,以科學綠化為遵循,以科技創新為支撐,以發揮“四庫”功能為方向,推進生態系統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全力構建生態大動脈,提升該省可持續發展的生態承載力。

前不久,在山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上,山西省委副書記、省長金湘軍系統總結了近年來美麗山西建設取得的顯著成效,深入分析該省生態環境保護工作面臨的新形勢新挑戰,對當前及今後一個時期的目標任務進行了安排部署。他指出,今後五年是山西省加快推動高品質發展、奮力實現轉型目標的重要時期,也是加快建設山清水秀、天藍地凈美麗山西的關鍵期、攻堅期和窗口期,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仍然是最重要、最緊迫、最繁重的任務之一。要牢記領袖殷殷囑託,進一步增強歷史主動,保持戰略定力,緊盯污染防治重點區域、重點領域、關鍵環節,堅定堅決打好國家部署的污染防治攻堅戰標誌性戰役,集中力量打好具有山西特點的標誌性戰役,持續穩定改善山西生態環境品質。一要全力打好“一泓清水入黃河”攻堅戰。細化優化方案,科學組織實施,全週期做好服務,全過程強化監管,堅決把各項治理措施落實到位,從根本上讓汾河水量豐起來、水質好起來、風光美起來。二要全力打好黃河干流流經縣生態環境綜合治理攻堅戰。統籌研究區域內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系統治理、源頭治理等工作,抓緊制定項目化、清單化、工程化的行動計劃,築牢拱衛黃河中游生態安全的第一道屏障。三要全力打好汾河谷地污染治理攻堅戰。緊緊扭住結構性減排這個關鍵,切實加大重污染行業改造升級力度,強化環境監管和綜合整治,堅決遏制高耗能、高排放、低水準項目盲目發展,持續推動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四要全力打好重點城市大氣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戰。高品質推進重點行業超低排放改造和污染深度治理,實施科學精準差異化的管控措施,推動山西空氣品質明顯改善。五要全力打好固廢污染防治攻堅戰。以“無廢城市”創建為抓手,全面加強固體廢物綜合治理,強化生産過程資源的高效利用、梯級利用和迴圈利用。同時,要積極回應群眾所急所盼,統籌做好城鄉黑臭水體整治、飲用水源地保護、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農業面源污染防治、土壤和地下水污染防治等工作,讓人民群眾享受到更多生態福祉。

山西省先後頒布了《山西省永久性生態公益林保護條例》《山西省濕地保護條例》《山西省森林公園條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規,該省5100多萬畝永久性公益林得到立法保護,其中經濟林發展條例和禁牧輪牧休牧條例為全國首發。出臺《山西省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條例》《山西省汾河保護條例》《山西省水資源管理條例(修正)》《山西省泉域水資源保護條例(修訂)》等,將汾河流域生態修復與保護上升到法律保護層面,確保實現“一泓清水入黃河”。

山西省還印發了《關於開展科學綠化的實施意見》、出臺《山西省國家草原自然公園試點建設指導方案》、實施《山西省“十四五”“兩山七河一流域”生態保護和生態文明建設、生態經濟發展規劃》等文件,進一步細化了治理舉措,提升了該省科學推進生態建設管理水準。啟動實施了太行山呂梁山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圍繞“四大重點區域”開展林草生態建設,2013年—2022年累計完成營造林4715.75萬畝,黃河流域內的晉西北風沙區建成了百萬畝連片人工林基地,該省森林面積、覆蓋率、蓄積量穩步增長,綠色版圖的森林資源更為豐盈。

同時,山西省竭力推動網格化源頭治理,將資源保護髮展重點向基層前移、向源頭轉移,讓“長”的作用日益凸顯、“制”的效能充分釋放。以深化河湖長制林長制協作、健全完善跨流域跨區域河湖長林長協作機制為抓手,建立河湖長制林長制聯席會議制度,創新“河湖長+林長+”機制,推動河湖林草共建共治,形成強大保護合力。完善多元化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優化生態空間和保護格局,建設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管理體系,以旗艦物種及珍稀瀕危物種為重點強化棲息地和原生境修復,開展“綠盾”自然保護區強化監督專項行動,提升生態保護成效。88%的野生動物種群和高等植物群落得到有效保護,30余種植物、17種鳥類在該省有了新分佈和新紀錄,珍稀瀕危物種分佈區域不斷擴大,種群數量穩步增長。

山西省把以汾河流域為重點的河湖生態治理作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的重要抓手,從流域系統性和生態整體性出發,堅持“一河一策”“一斷面一策”,出臺《山西省水土保持高品質發展行動方案(2022—2025年)》《黃河流域(山西)水生態環境建設規劃(2022—2025年)》,實施“七河”“五湖”生態保護修復,強化重要河湖水域岸線的生態空間管控。

生態環境治理是一項系統工程和長期任務,要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態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山西省要以更實舉措加快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優化國土空間佈局,加快産業轉型升級,實施全面節約戰略,努力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要以更大力度提升生態系統多樣性、穩定性、持續性,科學開展國土綠化行動,持續推進“兩山七河五湖”和岩溶大泉、濕地生態修復治理,加大生態系統保護力度,讓生態優勢源源不斷轉化為發展優勢。要以更強擔當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有序實施碳達峰山西行動,持續深化能源革命綜合改革試點,加快構建清潔低碳安全高效的現代能源體系。要以更嚴要求守牢生態環境安全底線,加強尾礦庫、重金屬等重點領域環境風險隱患排查整治,完善環境應急責任體系,常態化管控生態環境風險,有效應對氣候變化不利影響和風險。

在保護生態的前提下,山西省錨定富綠同興,多渠道創造生態産品,多角度探索生態經濟轉化模式,建立綠色低碳迴圈經濟體系,以綠增景、用綠增産、靠綠增收,建立健全生態産品價值實現機制,逐步實現經濟發展和生態保護互促共榮,打造了富民增收的綠色引擎。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山西省以産業加速“兩山”轉化。目前該省乾果經濟林面積1964萬畝,總産量達到22.4億公斤,成為促進鄉村振興的有力抓手。重點打造山西(呂梁)乾果商貿平臺,善融商務平臺山西林特産品館2023年上半年交易量居全國第一。啟動國家森林康養試點98家,打造森林體驗基地、養生基地、慢生活休閒體驗區33處,舉辦首屆山西省森林旅遊節,推動森林康養、自然教育和森林體驗等項目落地,以森林旅遊康養拓寬綠水青山向金山銀山轉換通道。該省林草産值由2012年的311億元提高到2022年的610多億元,增長96%。

山西省不斷探索資源型省份全省域森林碳匯開發機制,充分釋放森林資源的經濟價值;嚴格落實能耗“雙控”,發展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産業,推動産業結構綠色低碳轉型,有序實施碳達峰碳中和山西行動,引導各類資源要素向綠色低碳發展集聚,提升生態碳匯能力,優化配置碳排放空間資源,在全國碳市場第一個履約週期中,該省履約率達99.68%,高於全國平均水準。目前,山西省森林撫育碳匯項目已完成第三方審定,待國家正式開啟交易市場後即可交易,首期交易量預計可達260萬噸。同時,該省已開始推進全國碳市場第二個履約週期配額清繳工作。

金湘軍在出席山西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時強調,各級黨委政府要堅決扛起美麗山西建設政治責任,堅持生態環境保護黨政同責和一崗雙責不動搖,黨政主要負責同志要認真履行第一責任人職責,生態環境部門要充分發揮職能作用,相關部門要加強協調聯動,加快形成覆蓋全面、權責一致、獎懲分明、環環相扣的責任體系。要對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反饋問題緊盯不放、一抓到底,常態化開展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健全以綠色發展為導向的考核評價體系,以督察整改和考核評價推動工作落實。要統籌各領域資源,打好法治、市場、科技、政策組合拳,加強隊伍建設,強化宣傳引導,推動形成人人、事事、時時、處處崇尚生態文明的濃厚氛圍。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山西正按照黨的二十大擘畫的宏偉藍圖,協同促進生態環境高水準保護、經濟高品質發展和人民生活高品質提升,加快推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進程。

黨的十八大以來,山西省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和美麗山西建設為統領,深度融入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立足基本綠化,把握減污降碳總要求,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開展生態文明建設,不斷刷新山西高品質發展的生態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