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歐大陸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暨第五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智庫論壇勝利召開
2023年10月29日,亞歐大陸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國際研討會暨第五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智庫論壇在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隆重舉行。此次大會是慶祝“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成立9週年舉辦的重要國際學術交流活動。大會得到“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的大力支援,由“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內蒙古財經大學、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中國自然資源學會世界資源研究分會、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區域生態經濟專業委員會共同主辦,由內蒙古財經大學科研處、內蒙古財經大學祖國北疆資源利用與環境保護協調發展院士專家工作站、內蒙古財經大學資源與環境經濟學院、內蒙古財經大學旅遊學院、“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秘書處、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東北亞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國家科技基礎資源調查專項“亞歐大陸資源環境與經濟社會發展本底數據整編與空間化處理”項目辦公室聯合承辦,內蒙古自然資源學會、中蒙俄經濟走廊研究協同創新中心、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貝加爾自然管理研究所、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茨克地理研究所、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水與生態問題研究所、蒙古科學院地理與地球生態研究所等外方機構參與協辦此次大會。
大會以“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為主題,圍繞亞歐大陸資源格局與可持續利用國際合作、交通走廊與國際物流網路建設、社會經濟與綠色發展國際合作模式、城鎮化與綠色低碳人居環境建設理論與實踐、全球氣候變化下亞歐大陸生態環境演變與災害風險防控、資訊化與協同創新資訊網路、“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及各國戰略契合、“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建設模式創新與國際合作及人才培養等九大議題,15位院長、院士及領導做了大會致辭,25位資深科學家做主旨報告,24位專家學者做平行論壇學術報告。大會期間,召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建設與亞歐大陸國際合作特別會議,併發布了亞歐大陸綠色國際合作倡議。
來自俄羅斯、蒙古國、中亞國家及國內知名專家學者近200人參加大會。大會開幕式由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研究員、東北亞可持續發展研究中心主任、“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主席、俄羅斯自然科學院外籍院士董鎖成研究員主持。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白春禮為大會發來致辭。中國氣象局原局長、中國科學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協會原副主席秦大河,俄羅斯科學院院士Arnold Tulokhonov,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原所長、世界自然遺産中國專家委員會主任、中國科學院院士劉嘉麒,內蒙古自治區政協副主席、自治區科技廳廳長孫俊青,俄羅斯科學院院士Igor Bychkov,“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ANSO)秘書處執行主任曹京華,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副所長王生林,中國自然資源學會理事長成升魁,中國生態經濟學學會理事長李周、副理事長于法穩,內蒙古自治區科協主席趙吉,內蒙古自治區教育廳副廳長李盈,內蒙古財經大學黨委書記劉前貴、內蒙古財經大學校長、全國政協委員金樁、內蒙古財經大學副校長侯淑霞、曉芳、韓鵬,鄂爾多斯應用技術學院黨委委員、副院長金良,蒙古國教育和科學部科學技術創新和政策實施協調司司長Dorjgotov Battogtokh,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伊爾庫茨克地理所所長Igor Vladimirov、副所長Leonid Korty,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經濟與産業工程研究所戰略分析與規劃中心主任、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北亞和東北亞跨境交流國際研究中心主任Viacheslav Seliverstov,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水與生態問題研究所所長Mariia Kriukova,俄羅斯科學院遠東分院太平洋地理研究所所長Ganzei Kirill,蒙古科學院地理與地球生態研究所所長Avirmed Dashtseren,俄羅斯聯邦科技與教育部道庫恰耶夫土壤科學研究所第一副所長Kozlov Daniil,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貝加爾自然管理研究所副所長Valentin Batomunkuev等領導出席大會。中國科學院原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聯盟主席白春禮,國家林草局副局長唐芳林,中國科學院原常務副院長,中國科學院院士,“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顧問委員會主席孫鴻烈,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俄羅斯科學院西伯利亞分院院長、俄羅斯科學院院士Parmon Valentin,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中國地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學院青藏高原研究所所長陳發虎,聯合國人居署駐北京辦事處主任張振山等為大會召開發來的賀電及視頻致辭。
大會主席董鎖成研究員主旨報告總結了“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亞歐大陸互聯互通及國際合作取得的進展,分析了當前和今後一段時期面臨的生態環境風險,並提出了綠色發展模式與對策。
董鎖成在做主旨報告時認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年來,亞歐大陸互聯互通建設取得良好進展。過境哈薩克、俄羅斯、白俄羅斯等國的中歐班列呈現快速增長態勢,構建起一條貫穿亞歐大陸的國際貿易大通道。截至今年10月底,中歐班列已鋪畫70多條運作線路,通達歐洲20多個國家的170多座城市,物流配送網路覆蓋亞歐大陸全境,運輸貨品達5萬餘種,為“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經濟社會發展提供運輸支撐。中國與中亞國家也在基礎設施領域通力合作,建設中吉烏公路、“中國西部—西歐”交通走廊、中哈霍爾果斯國際邊境合作中心、中哈連雲港物流合作基地等項目,實現了鐵路、公路、航線、油氣管道、通信網路立體對接。
董鎖成在主旨報告中指出,新地緣環境下亞歐大陸的能源資源貿易通道問題嚴峻。亞歐大陸國家耕地資源豐富,是全球糧食重要産區,全球石油資源儲量前十的國家佔4位,囊括了全球十大天然氣儲量國中的7個,是全球金屬礦産主産區和消費區,鐵礦、銅礦、鋁土礦主産區和消費區空間不匹配,經濟帶內國家之間金屬礦産貿易互補性強。但地緣環境劇變導致的國際貿易通道和供應鏈中斷風險,影響全球糧食、能源、資源市場,不利於亞歐大陸優勢的發揮和經濟穩定增長。
董鎖成在做主旨報告時強調,全球尺度下亞歐大陸國際地緣環境不穩定性長期存在。2000年以來,亞歐大陸恐怖襲擊事件佔全球的48.64%~85.24%,2013年後受俄烏衝突影響,區域地緣緊張局勢再度升級。2000年以後,全球恐怖主義事件集中發生在亞歐非地區,空間上呈現“中東—西亞—中亞—南亞—東南亞”的弧形震蕩地帶,成為國際衝突熱點區域。此外,亞歐各國廣泛面臨經濟衰退,成為全球兩大陣營經濟政治角力的前沿。隨著全球經濟下行壓力加重、經貿博弈日趨激烈,未來不確定性地緣安全風險將進一步加劇。
董鎖成在主旨報告中表示,全球氣候變化加劇亞歐大陸高溫熱浪、洪澇災害、凍土消融、土地退化、沙塵暴等。2022年夏季,歐洲南部、西亞以及我國東部地區的氣溫異常達年際標準差的兩倍以上,與歐洲高溫有關的超額死亡人數總共超過15000人。亞洲東部、南部和東南部是洪水災害頻繁發生的地區,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等國家是洪水災害發生次數最多的國家。
多年凍土和北方森林邊界線北移。受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雙重干擾,亞歐大陸北部的多年凍土層大片融化,凍土層最南端邊界向北遷移,導致土壤退化的同時還釋放出容量龐大的溫室氣體,進一步加劇了溫室效應。亞歐大陸北方的樹木因氣候變暖而擴展到北極和高山苔原,造成北方森林生物群落的邊界線逐漸北移,改變了高緯度陸地生態系統的結構、組成與功能。
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蒙古高原暖幹化趨勢加劇。1940-2019年,蒙古國氣溫升高了2.04℃,1942-2018年,年平均降水量則降低了7%。蒙古國76.8%的土地受到不同程度的荒漠化,約70%的草場出現不同程度的退化和沙化。至2019年底蒙古國牲畜數量已增加至7100萬頭。超載過牧加劇了荒漠化程度。
土地退化,沙塵暴頻發。中亞地區是世界上四大沙塵暴多發區之一,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中亞中緯度地區(烏茲別克和吉爾吉斯斯坦北部、哈薩克南部和中國西北部的準噶爾盆地周圍)沙漠氣候向北擴展了100多公里。
氣溫上升加速土壤水分蒸發,增加乾旱的風險,加速土地退化。人口的快速增加,過量灌溉用水,亂砍濫伐森林,超載放牧,草場退化及廣闊的鹽土等,導致中亞沙塵暴和鹽塵暴混合發生。
董鎖成在主旨報告中進一步強調,走綠色發展之路,通過打造“綠色基礎設施、綠色能源、綠色交通、綠色産業、綠色貿易、綠色金融、綠色科技、綠色標準和應對氣候變化等推進綠色發展”。實施綠色發展國際合作戰略,推廣“六位一體”生態文明模式和“四層”迴圈經濟模式;開展綠色低碳城市和生態城市模式示範;制定綠色國際合作戰略;共同應對“一帶一路”恐怖襲擊風險;強化北極治理國際合作,構建北極多層次命運共同體;加強生態環境國際合作,建立國際生態環境野外監測站,共建跨境自然保護地和國家公園帶;實施資源綠色國際合作戰略,深化自然資源領域對外合作與交流,實施綠色産業示範園區模式、攜手共建亞歐大陸絲綢之路國際生態文化旅遊帶,助力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綠色發展。
秦大河院士講話中表示,亞歐大陸是“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區域和全球經貿合作的核心區,也是全球地緣戰略衝突的熱點區和全球氣候變化區域響應的劇烈區。亞歐大陸各區域生態環境複雜多樣、相互影響,又同時面對可持續發展的世界命題。隨著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亞歐大陸極端天氣氣候事件頻發,山地冰川退縮、凍土消融、生物多樣性退化等問題日益突出,水資源匱乏、沙漠化、乾旱、洪澇等自然災害風險加劇。全球科技界的基本共識是,人類活動已經成為影響氣候變化和環境惡化的主要驅動力。預估未來全球氣候仍將繼續變暖,對全球糧食生産、水安全、人類健康都將産生重大影響。因此,急需加強國際合作,對人類活動與環境變化展開深入研究。
俄羅斯科學院副院長、西伯利亞分院院長Parmon Valentin認為,經濟、生態和科學的協同效應是北亞國家和地區發展與跨境合作的新模式。俄羅斯、中國和蒙古國三國在科學技術領域有巨大的合作潛力,特別是在研究經濟、科技、環境和自然氣候等領域合作研究前景良好,這些領域涉及到北亞地區的各種過程和現象。這種協同作用的主要努力方向是這個宏觀地區的空間和新的國際和區域政策的制定,以有效管理這個空間。
俄羅斯科學院院士Arnold Tulokhonov以草原之路為例,分析了亞歐大陸國際大通道建設受到自然條件和地緣政治兩個方面多種綜合影響因素,認為鐵路、油氣管道、旅遊帶建設等是形成帶路經濟的重要支撐,但不管道路如何,其實現路徑就是一樣的,都必須以互利共贏為前提。
陳發虎院士強調,亞歐大陸是絲路文明起源地和核心承載區,古絲綢之路穿越高原、戈壁、沙漠、綠洲、高山、盆地、森林、草原等複雜區域,其獨特的地理景觀和環境變化深刻影響著東西方交流與沿線地區文明的發展。絲綢之路的開通與發展,極大地促進了跨亞歐大陸的長距離、大規模經濟、農牧業、宗教、文化與科技交流,對人類文明進步和發展産生極為深遠的影響。然而,由於民族、宗教、語言與地域的巨大差異,以及複雜的地緣政治關係和氣候環境變化,當前的亞歐大陸面臨一系列生態環境風險和可持續發展問題,亟需各國科學家聯合開展跨學科、跨區域、跨語言的國際科學合作與交流,進一步深化亞歐大陸生態環境變化研究與綠色發展經驗借鑒,攜手應對各種風險和挑戰,持續推動絲綢之路沿線的可持續高品質發展。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組織(ANSO)聯盟秘書處執行主任曹京華總結了五年來,ANSO以推進糧食安全、生命健康、綠色技術、清潔能源、生態安全五大走廊建設所做的工作,分享了三大最新成果。高度讚揚孫九林院士、Arnold Tulokhonov院士、董鎖成研究員等一批優秀科學家,在亞歐大陸生態環境領域發揮著引領作用。董鎖成研究員負責的“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是ANSO框架下的國際專題聯盟,形成了一支精誠合作、交往穩定、互信互助的中蒙俄科技合作科學家隊伍,為亞歐大陸未來的發展貢獻著智慧和思想。
聯合國人居署中國辦公室主任張振山認為,當前人居環境已成為衡量城市和區域文明的重要標誌。通過不斷努力,建設一個充滿關愛與包容、安全與韌性、綠色與宜居的環境是我們共同追求的目標。“一帶一路”建設為世界各國的發展帶來巨大的歷史契機,也為人居環境的發展指出新的路徑。在歷史上,絲綢之路不僅是一條商業貿易之路,更是東西方文化、藝術、科學、技術等相互交流的大動脈。“一帶一路”建設是一個開放包容的體系,沿線國家人居環境的發展也必然是一個綜合的體系,必將為世界帶來更為繁榮美好的人居環境。“一帶一路”倡導的綠色發展、包容性增長理念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目標,與聯合國2030可持續發展目標完全一致。剛剛結束的第三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上,習近平總書記重申了中國將支援促進綠色發展重要行動,這必將為改善全球人居環境做出更大貢獻。
亞歐大陸是人類文明發祥的中心地帶,是一個複雜多樣、相互關聯的生態環境整體和生存與發展的命運共同體。該地區覆蓋“一帶一路”建設的關鍵區域和全球性陸海戰略大通道,是全球地緣戰略衝突的熱點區;也是全球氣候變化區域響應的劇烈區、敏感區和生態環境時空格局複雜及地域分異規律顯著的典型區;是國際能源、礦産、糧食、木材等戰略性資源的重要供給區和保障區,也是國際經貿合作的戰略重點區和潛力區。但隨著全球氣候變化和人類活動雙重影響,亞歐大陸生態破壞、環境污染、生物多樣性退化等重大生態風險不斷加劇,水資源危機、乾旱、沙漠化、地震、洪水、泥石流、凍土災害等自然災害頻發,對於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和可持續發展具有重大而深刻的影響。面對上述緊迫形勢,亟需亞歐大陸乃至“一帶一路”沿線科學家聯合起來,加強交流與合作,尋找解決路徑。
本次會議通過凝聚亞歐大陸科學家,共同探討了全球變化與地緣政治背景下,亞歐大陸資源、生態環境與社會經濟格局及規律,加強了亞歐大陸生態環境與綠色發展國際交流與合作研究;為促進“一帶一路”與歐亞經濟聯盟及各國戰略契合,構建科學合理的生態環境災害風險防控體系,深化我國與亞歐大陸國家及周邊國家綠色發展國際合作提供了科學決策參考;創新了“一帶一路”沿線科學家國際合作模式,加快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國際化進程,對加強國際高端人才庫和思想庫建設,促進“一帶一路”綠色高品質發展提供了國際智庫和國際科技支撐。這對維護亞歐大陸生態安全與全球供應鏈暢通,推進綠色絲綢之路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都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
“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是ANSO組織框架下的國際專題網路之一,由孫九林院士、Arnold Tulokhonov院士和董鎖成研究員創建。2014年6月16日,由中國科學院批准,中國科學院地理科學與資源研究所牽頭,聯合俄、蒙、中亞及全球17個國家科研機構和大學,在北京召開了“絲綢之路經濟帶生態環境與可持續發展研討會”。會上一百多位科學家倡議成立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致力於團結、凝聚全球科學家智慧和力量,形成國際人才與智力高地,以科技助推“一帶一路”建設。2016年8月23日,首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智庫論壇在北京成功召開,迄今為止已組織召開智庫論壇4屆。本次第5屆智庫論壇是“一帶一路”倡議提出10週年重要紀念活動。9年來“一帶一路”國際科學家聯盟凝聚了以中蒙俄經濟走廊及“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科學家為主體的人才隊伍,在中蒙俄經濟走廊、亞歐大陸、東北亞與北亞國際合作研究領域搭建了良好的平臺,取得了豐碩成果。(中國網 劉景 王心怡 何現英 李成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