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黨雙忍:人與自然關係再定義

來源:中國網 編輯:清風 人氣: 發佈時間:2022-11-23 09:38:25
摘要: 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新時代中國,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新認知、新表述,也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新定義。

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這是新時代中國,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新認知、新表述,也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新定義。

人類誕生於自然生態系統,曾是自然生態系統的孩子。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産品——空氣、淡水、食物、能源,供養著人類的生存與發展。人類從自然生態系統中採集植物、獵捕動物,獲得生存與發展所必須的物質、能量和資訊。在採集、狩獵時代,人與生態夥伴共生,是多樣化生物體系中的普通一員,茹毛飲血、追日趕月,生活維艱,儼然是大自然的奴僕。

大自然是人類的父母,也是人類的老師。人類從自然生態的孩子逐步轉變為自然生態的學生,向自然生態學習自然生態,並由此獲得了在物種競爭中迅速成長的優勢。經過漫長的歲月錘鍊過後,無數人無數次大膽試錯,成功模倣自然生態系統生産生態産品過程,創新創造出種植業、養殖業,生産出了能夠部分替代生態産品的農産品。這無疑是一次破天荒的偉大的産業革命——農業革命。

如今,人們習慣於把生産農産品的農業生産活動稱之為第一次産業。第一次産業是從生産生態産品的生態系統生産活動分化而來,即生態産品生産在第一次産業之前,我們將生態産品稱為“元産品”,生産“元産品”的生態系統生産活動即是“元産業”。承載“元産品”生産和“元産業”發展的國土空間是生態空間,即是“元空間”。歷次産業革命,皆建立在“元産品”“元産業”“元空間”基礎上,第一次産業革命形成的農産品是一次産品、農業是一次産業、農業空間是一次空間。依此類推,也就形成了二次、三次、四次的産品、産業和空間。

歷次産業革命過程中,無一例外地引發了一連串自然生態事件,從而深度擠壓掏挖“元空間”“元産業”“元産品”。從自然的學生向前跨出一大步,人類變成了自然的劫掠者。歷次産業革命成功,意味著次生産品、産業、空間由小變大、由弱變強、持續擴張,導致綠色動力衰退,引發“元空間”萎縮、“元産業”蕭條、“元産品”減産,“生態赤字”年復一年、深化加劇,“生態窟窿”“碳窟窿”惡性發展、越來越大。這嚴重損害了生態系統中其他共生物種生存繁衍權益,憎惡人類的行為在所難免。因“元産品”生産供給不足,誘發了一系列日益嚴重的災難性生態環境事件,直接威脅到歷次産業革命形成的産品、産業、空間發展成果。原有的以擠壓掏挖自然生態空間的發展形態、發展模式,已經進入了走向終結的歷史關頭。21世紀以來,人類文明所面臨的可持續發展危機,本質上就是“元空間”“元産業”“元産品”危機——因綠色動力不足,“元空間”“元産業”“元産品”已經無力支援次生産品、産業、空間的持續擴張。

至此,越來越多的人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從根本上調整人與自然的關係,也就是推動人與自然的關係發生根本性變革。這一根本性變革的核心,即是終結人類的自然劫掠者的角色。在一度時期,曾把人與自然的關係定義為“和諧相處”。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意味著人與自然是並駕齊驅的路人,各行其道、各奔前程、互不干涉、平行發展;也意味著停止單向索取、單向饋贈,實行休養生息、自然恢復,終結“生態赤字”。這無疑已經往前邁出了一大步,畢竟不再是自然單向饋贈人類,不再是人類單向索取自然。全面停止天然林商業性採伐、封山育林,天然牧草地禁牧休牧,河湖禁漁休漁,禁食野生動物,禁挖野生植物,以及設立自然保護地,禁足、限足保護範圍……皆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之道。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升級版。從“和諧相處”到“和諧共生”,已經完成了一次重大的認知飛躍。意味著人與自然的關係進入了互利共贏的新時代,不再簡單的是並駕齊驅的路人,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互聯互通、互惠互利,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生物共生體、生命共同體。自然生態系統是屬於萬物生靈的共生體,也即是生命共同體。人類是單一物種,是自然生態系統中的一分子。與人共生的千萬物種,皆是人的生態夥伴。綠水青山,不只是人的金山銀山,也是生態夥伴的金窩銀窩。自然生態系統提供的生態産品,不單是給予人類的福祉,也不是由人類獨佔專享,而是由萬千物種共生、共同創造、公平分享的公共産品。多樣性生物一體共生,公共生産、公共消費。生態産品的數量與品質,直接關係生物多樣性,也決定著人類生存與發展的規模量級和品質水準。自然生態系統的前途命運,就是萬千生靈的前途命運,也是人類發展的前途命運。如何讓自然生態系統具有生生不息、光明遠大的前途?如何讓自然生態系統提供數量更多品質更好萬千物種共生共用共榮的生態産品?這是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創造人類文明發展新形態,必須著力解決好的重大生態命題。

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然要求人類以共生者身份、共建者姿態,與萬物生靈一起,參與生態産品生産活動,由過去的單向接受、單純索取自然生態系統生態産品的消費者,轉向投資自然、讓利自然,轉變成為生態産品生産的參與者、貢獻者。要開創人與自然“雙向互饋”的新時代,人既是生態産品的消費者,又是生態産品的生産者、生態服務的貢獻者。過去實施的三北防護林體系建設、退耕還林還草工程、天然林保護工程、水源涵養林工程,現在實施的重要生態系統保護和修復重大工程規劃,以及全面推行的全民義務植樹,皆是多路徑、多元化向自然投資——向生態系統輸入物質、能量和資訊,修補“生態窟窿”“碳窟窿”,恢復自然生態系統功能,增加生態産品生産。與此同時,構建了森林草原防火體系、有害生物防控體系、生態資源監管體系,維護了生態産品生産秩序。由此,生態産品中凝結了人的勞動,聚集了人的貢獻。在人的力量推動下,加快了“生態赤字”向“生態盈餘”轉變的歷史進程。人與生態夥伴共建共用了綠色版圖擴展、生態産品增長和生態系統服務發展帶來的生態紅利。人與生態夥伴的關係更加親密、更加和諧。

進入新時代的中國,在國土空間規劃中專門規劃出自然生態空間,以支援自然生態系統生産生態産品。生態空間是人的綠水青山、金山銀山,也是生態夥伴的金窩銀窩、專用空間。這意味著在國土空間治理體系中有了以生産生態産品為主要用途的生態用地,獨立的自然生態系統空間。也等於是説,人與自然、人與生態夥伴有了完整、系統的空間約定。生態空間的核心區,也是生態空間的核心圈層,是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包括國家公園、自然保護區以及各類自然公園。生態空間核心區是人類涉足最少的生態區位,具有最高的“自然純度”、最高的生態産品生産力,因而也是嚴格禁止各類開發建設活動佔用的空間。生態空間核心圈層之外至生態保護紅線邊界,是適應生態保護紅線管理制度的生態空間管制區,可以進行政策允許的有限的人為活動。在管制區之外是控制區,包括生態保護紅線外的公益林、天然林、天然草地、禁牧草地、自然濕地、自然荒野。控制區之外是生態空間最週邊的圈層,與農業空間、城鎮空間接鄰,人為活動最頻繁的生態空間,即生態空間共用區,包括商品林地、放牧草地、人工草地、人工濕地……生態空間共用區與農業空間、城鎮空間互聯互通,交替互換機率最高。

生態損害由來已久,生態恢復久久為功。生態産品的生産車間是生態系統,生態系統的形成是一個長週期、長過程,這決定了向自然投資、恢復生態生産力也是一個由量變到質變的長週期、長過程。所有生物皆是碳基生命。綠色植物是無機碳向有機碳轉化的樞紐,繼而也是生態系統的動力裝置。生態系統衰退,主要是綠色動力衰減。解放和發展生態生産力,就是增強生態系統的綠色動力,讓綠色動力由“地板”重回“天花板”。由黃變綠、由淺綠到深綠、由綠到美,形象地描繪了增強綠色動力、發展生態生産力和推動生態産品增長的三大戰略階段,也即生態空間三次綠色革命,三次生態生産力革命。經過長期掏挖,生態産品生産力降至“地板”。向自然投資,發展生態生産力,把生態産品生産力從“地板”提升到“天花板”。首先是實行休養生息,植樹種草,修復綠色植被,恢復初級生産力;其次是升級綠色版本,優化調整喬灌草結構,形成與自然生態資源相適應的綠色植物體系;再次是推動綠色植物體系空間連通,促進次生生態系統向頂極演化,構建起植物—動物—微生物高品質生命共同體、命運共同體、發展共同體。完成三次綠色革命,完善生態空間綠色動力,完整生態産品生産能力,需要一個世紀生態過程。需要弘揚“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精神,推動保護修復事業世代傳承、接續奮鬥,需要一代又一代綠色愚公,向綠向美,馳而不息。

地球陸地六大生態系統,包括森林、草原、濕地、荒漠、農田、城鎮。其中,農田、城鎮生態系統是人工為主的生態系統,並不以生態産品為生産方向。森林、草原、濕地、荒漠四大生態系統是基於自然的生態系統,也是生態空間主體,是綠色碳庫、水庫、氧庫、生物基因庫,是生態産品的主要供給方。我國林業部門擔負生態保護修復、生態系統管理、生態空間治理之職責。長期以來,我國林業部門專注于綠色動力,專注于生態産品生産,專注于價值生産、價值創造。向自然生態系統植入綠色動力,是21世紀林業部門的顯著標識。推動生態産品持續增長,是21世紀林業部門的關鍵使命。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林業部門完美的站在了自然一方,與自然融為一體,視一草一木、一鳥一獸,既是生態夥伴,又是生態載體,持續提供生態服務、生態産品。林業部門將繼續主導生態空間綠色革命,培植生態系統綠色動力、推動生態産品持續增長。

受生態因子限制,一年四季,海陸兩相,東西南北,生態産品生産有旺季淡季之分、高産區與低産區之別。這決定了生態系統服務、生態産品生産的波動性、增長的極限性,不可能全時空無限供給。導致了生態産品生産供給與消費需求的時空差。公平分配、平等消費生態産品已經成為人與自然關係的重要內容。推動生態産品生産增長週期長、見效慢,管制生態産品消費則立竿見影。為此,人們設計了合理使用水、空氣、生態用地、生態景觀的産權制度。於是,有了取水權、排污權、排碳權……有了節水、節能、節地……有了21世紀勃勃發展的管制生態産品消費的生態環境保護事業。

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必須從人與自然兩個方向用力。從自然方面做好加法,增加生態産品生産供給;從人的方面做好減法,管制生態産品消費需求。在供給側與需求側兩側同時發力,走上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大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