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雪域高原紮起蔬菜大棚,藏區人民搭上小康快車

來源:人民網 科技日報 中國網 生態中國頻道 編輯:澤宇 人氣: 發佈時間:2022-03-02 16:37:38
摘要: 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西藏山南市已經建起蔬菜大棚4555個,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大棚菜”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之一。

雪域高原紮起蔬菜大棚,藏區人民搭上小康快車

  科特派專家服務團先後調研走訪35個蔬菜種植主體,提供強有力的解決方案,勠力增強産業發展動力,走出了一條“科技服務團+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之路。

  “我的第一茬番茄已經賣了6000多元了。現在,我正在大棚裏移栽小白菜、茄子、辣椒等蔬菜苗,不久這茬蔬菜也可以上市了,這可得感謝您給我們提供的大棚蔬菜種植技術……”近日,西藏自治區山南市乃東區雅投生態農牧蔬菜基地的村民多吉一邊採摘蔬菜、一邊向前來進行大棚蔬菜種植指導的科技特派員、四川農業大學園藝學院教授鄭陽霞説。

  在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西藏山南市已經建起蔬菜大棚4555個,發展大棚蔬菜種植,“大棚菜”成為當地農民致富奔小康的重要途徑之一。

  蔬菜種植搭上科技致富快車

  新年伊始,為了讓藏區群眾種上菜、種好菜,鄭陽霞帶領科特派專家服務團再次前往西藏開展蔬菜産業科技幫扶,將“設施蔬菜技術培訓小課堂”開到田間地頭,手把手對種植戶進行種植技術培訓,現場講解蔬菜大棚種植的管理方法、病蟲害防治、種植密度、溫度濕度的調節。

  在田間地頭,鄭陽霞用淺顯易懂的語言向摩肩接踵而來的種植戶認真講授技術,就土地整理、設施改進、合理密植等進行了細緻指導,並對生産中遇到的番茄疫病等實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解答。

  高原土壤土層薄,鄭陽霞就和科特派專家服務團的其他成員進行土壤改良;很多平原地區的蔬菜,當地群眾不認識也不接受,他們又當起了推廣員,鼓勵群眾大膽試種,讓群眾嘗到種菜的甜頭;群眾不懂育苗、管理、施肥,他們就手把手地傳授技術。

  科技下鄉,人才下沉。漸漸地,科學種植的理念在當地群眾中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科特派專家服務團先後調研走訪了35個蔬菜種植主體,提供了強有力的解決方案,勠力提升産業發展動力,走出了一條“科技服務團+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的産業發展之路。

  從澤當鎮出發,在前往瓊結的路上,路邊現代化鋼結構塑膠溫室十分醒目,溫室大棚裏瓜果飄香,農展廳裏立體種植、無土栽培等現代農業技術一覽無余。蔬菜産業,在這裡已經搭上了科技致富的快車。

  “西部之光”招才引智興産業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格桑是山南市農業技術推廣中心的一名專業技術人員。2021年9月,他加入“西部之光”訪問學者培養計劃(以下簡稱“西部之光”計劃),到四川農業大學訪學研修,以“導師+助手”的培養方式直接參與導師鄭陽霞所在研究團隊和實驗室的科研工作,學習設施蔬菜領域前沿技術和理論動態。到山南開展蔬菜産業科技服務的鄭陽霞和科特派專家服務團,正是走出去的格桑引回來的“智囊團”。

  來到山南市隆子縣蔬菜基地達孜老漢的溫室大棚內,紅的、黃的、大的、小的番茄已完全成熟,旁邊綠油油的綠心菜長勢喜人,56歲的達孜正在除草。過去,因為缺乏技術支援,達孜一年僅能賺4000元左右,僅僅初步實現脫貧。“西部之光”計劃讓達孜的蔬菜基地有了巨大改變,在格桑和鄭陽霞以及科特派專家服務團的幫助下,達孜瞄準新鮮蔬菜市場,大力開展蔬菜生産。現在,達孜一家年收入達到10萬元,實現了致富。

  達孜告訴記者,“西部之光”計劃還有很多細緻入微的服務,科特派專家服務團建立了“蔬菜産業技術指導微信群”,將産業基地負責人、技術員、種植戶等加入微信群,架起與專家溝通的直通橋,切實有效地滿足了群眾對産業技術服務的實時需求,使科特派專家服務團成為群眾隨叫隨到的産業“醫生”,實現了線上“問診開方”。山南市大力實施科技服務與培訓是“西部之光”計劃工作的一個縮影,達孜是這項計劃眾多受益者之一。

  “西部之光”計劃為山南蔬菜産業發展打開了一扇門,送出去“一粒”求知若渴的“種子”,回來的,不僅僅是一個正在成長的可造之才,還帶回了科研團隊與産業技術,為山南蔬菜産業結構進一步優化提供了智力支援。

  如今,在科技特派員的幫扶下,藏區農民熱種“科技菜”,科技特派員把創新的動能擴散到田間地頭,為藏區農民致富奔小康提供了重要支撐。(實習記者 楊宇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