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為了中國更美麗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生態 人氣: 發佈時間:2021-02-23 12:32:50
摘要: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考察,首站選擇烏江。在烏江化屋碼頭,他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編者按

“十三五”時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階段。面對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特別是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的嚴重衝擊,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頂風破浪、攻堅克難,勝利完成“十三五”規劃確定的主要目標和任務,為“十四五”時期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本報今起開設“輝煌‘十三五’展望‘十四五’”專欄,報道“十三五”期間生態環保領域取得的重大成就和經驗,盤點收穫,展望未來。


春節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到貴州考察,首站選擇烏江。在烏江化屋碼頭,他強調,要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守住發展和生態兩條底線,努力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子。

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對生態環境保護非常重視,無論是在國內主持重要會議、考察調研,還是到國外訪問、出席國際會議活動,常常強調要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維護生態安全。

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十三五”時期是我國生態環境品質改善最大的5年,也是生態環境保護事業發展最好的5年,認識程度之深、政策舉措之實、投入力度之大、群眾滿意度之高前所未有。

領導幹部對“國之大者”要心中有數

2020年4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到陜西考察調研,首站選擇的是秦嶺。

在這裡,他指出保護好秦嶺生態環境意義十分重大,強調各級黨委和領導幹部要自覺講政治,對“國之大者”一定要心中有數。他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作出的最重要的決策之一,也是黨的執政宗旨、執政綱領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中華民族永續發展息息相關。

生態文明建設就是要牢記在心的“國之大者”——

2012年11月召開的黨的十八大,首次把“美麗中國”作為生態文明建設的宏偉目標,把生態文明建設擺上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佈局的戰略位置。

黨的十八大通過的《中國共産黨章程(修正案)》,把“中國共産黨領導人民建設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寫入黨章。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一個政黨特別是執政黨的行動綱領,中國共産黨在全世界是第一個。

2019年3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三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內蒙古代表團審議時,首次提出“四個一”:在“五位一體”總體佈局中生態文明建設是其中一位,在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其中一條基本方略,在新發展理念中綠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堅戰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堅戰。

這“四個一”體現了我們黨對生態文明建設規律的把握,體現了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黨和國家事業發展中的地位,體現了黨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部署和要求。

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

每年全國兩會期間,習近平總書記“下團組”都會強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貴州代表團審議時指出,“小康全面不全面,生態環境品質是關鍵。”

他在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江西代表團審議時形象地指出,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要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對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不能手軟,不能下不為例。

這些年來,各地各部門認真落實黨中央的決策部署,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過程中,不斷加大生態環境保護力度,藍天增多、河水變清,環境“顏值”提升不少,顯著增強了人民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厚植了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綠色底色和成色。

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

黨的十八大以來,從城市到鄉村,從大漠戈壁到江南水鄉,習近平總書記每赴各地考察調研,都有對生態環境保護的深邃思考和明確要求。

2013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海南考察工作時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産品,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面對高原明珠洱海,強調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

2016年8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青海考察時指出,生態環境沒有替代品,用之不覺,失之難存。

2020年3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杭州西溪國家濕地公園考察時,強調發展旅遊不能犧牲生態環境,不能搞過度商業化開發,不能搞一些影響生態環境的建築,更不能搞私人會所,讓公園成為人民群眾共用的綠色空間。

説的是西溪濕地,號召的是全國。習近平總書記的話語,表達了鮮明的導向,就是要統籌好生産、生活、生態三大空間佈局,建設人與自然和諧相處、共生共榮的宜居環境。

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産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

在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指引下,各地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採取有效舉措,加快形成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空間格局、産業結構、生産方式、生活方式,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兩山”理念深入人心,綠色發展步伐加快,成就喜人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正確處理好綠水青山和金山銀山的關係,是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在要求,也是推進現代化建設的重大原則。

當前,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已經成為全黨全社會的共識,化為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行動。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快車道,一幅天更藍、山更綠、水更清的綠色畫卷正在神州大地徐徐展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浙江安吉余村十餘年來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實現從“賣石頭”到“賣風景”的轉變,走出一條生態美、産業綠、百姓富的綠色發展之路。

烏江之變也是如此。

由於水生態環境問題突出,烏江部分流域曾被一些群眾稱為“污江”。近年來,經過“鐵腕”治污,烏江生態環境品質得到明顯改善,一江清水向東流的美景得以重現。

2015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雲南考察時強調,經濟要發展,但不能以破壞生態環境為代價。生態環境保護是一個長期任務,要久久為功。一定要把洱海保護好,讓“蒼山不墨韆鞦畫,洱海無弦萬古琴”的自然美景永駐人間。

2020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時隔5年再次到雲南考察調研,專門察看了滇池、撫仙湖、洱海水樣和滇池生物多樣性展示。

5年間,雲南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打響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念好“山字經”,唱好“林草戲”,讓大地增綠、産業增效、農民增收,鑄就生態文明建設的高地。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

讓綠水青山充分發揮經濟社會效益,不是要把它破壞了,而是要把它保護得更好,實現環境與經濟協調發展。

從2018年至今,全國已有87個地方被授予“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實踐創新基地稱號。

北京市密雲區實現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雙贏共進,走上了保水與富民協調發展之路。

江西省靖安縣通過強力推進生態保護,生態優勢更加鞏固, 2018年,綠色低碳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佔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比重達75.4%,旅遊業綜合收入達到53.6億元、同比增長21.3%。

雲南紅河哈尼梯田通過“四素同構”(即同步構建森林、村寨、梯田、水系),不僅成功將1300多年的農耕文明延續至今,而且通過大力發展稻田經濟,讓老百姓的錢袋子一天天地鼓了起來。

這些實踐創新基地個個都是實現經濟效益與環境品質雙贏的典範,在推動生態農業、生態加工業、生態旅遊業等生態優勢向經濟優勢、發展優勢轉化方面成效顯著。

堅定走高品質發展之路——

2020年4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陜西考察時指出: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財富,又是經濟財富。

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

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將生態環境保護合作提升到一個新高度。經過多年實踐,京津冀協同發展成效顯現:北京“瘦身提質”,天津“強身聚核”,河北“健身增效”,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調整;生態環境保持向好態勢,資源要素配置範圍擴大……

湖南近年來累計關閉“散亂污”企業1563家、涉重企業1200余家,取而代之的是,2020年,湖南高新技術企業突破8000家,高新技術産業增加值近萬億元。

地處蒙冀遼三省交界處的赤峰市,森林面積由新中國成立初期的682萬畝增加到4540萬畝,實現了由“沙進人退”向“綠進沙退”的歷史性轉變。

……

越來越多的地方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使青山常在、清水長流、空氣常新,讓人民群眾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産生活,為子孫後代留下了可持續發展的“綠色銀行”。

從南到北,從東到西,神州大地上,發展理念和方式的深刻變革,引領中國發展邁向新境界。

保持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戰略定力

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特別強調保持戰略定力,注重運用戰略思維統籌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在關鍵時刻、重大部署、重大問題上,體現得尤其突出。

關鍵時刻保持定力——

當我國經濟下行壓力加大時,社會上就有輿論認為,生態環境保護力度可能會有所放鬆。此時,習近平總書記一再強調,絕不能以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越是在這種關鍵時刻,越需要保持戰略定力。

去年以來,在新冠肺炎疫情衝擊和世界經濟衰退的影響下,我國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困難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先後赴浙江、陜西、山西等地考察調研,“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題貫穿始終,始終如一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彰顯了黨中央推進新時代生態文明建設的意志和決心。

去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一般性辯論上提出中國低碳轉型的碳減排碳達峰目標,這一重要宣示充分體現了我國應對氣候變化的力度,彰顯了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走綠色低碳發展道路的堅定決心。

在生態環境保護上,堅持方向不變、力度不減。2019年7月,第二輪首批8個中央生態環保督察組,分別對6個省(直轄市)和中國五礦集團有限公司、中國化工集團有限公司等兩家中央企業開展督察,解決了一大批群眾舉報的環境問題,約談、問責了一批責任人。

去年8月,第二輪第二批中央生態環保督察啟動,除了對3個省(直轄市)、兩家中央企業開展督察之外,首次對國家能源局、國家林業和草原局等國務院的兩個部門開展探討式督察。此次督察共受理轉辦群眾舉報1.05萬餘件。截至2021年1月25日,已辦結8766件,立案偵查131件,問責283人。

重大部署保持定力——

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是黨中央為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解決人民群眾關心的突出環境問題而做出的重大決策部署。

2013年9月、2015年4月、2016年5月,國務院陸續印發《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堅決向污染宣戰。

2018年6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堅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意見》發佈,針對重點領域,抓住薄弱環節,明確要求打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和七大標誌性重大戰役,著力解決一批群眾反映強烈的突出生態環境問題。

2020年10月,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品質,對“十四五”生態環境保護工作作出部署。

“十三五”以來,污染防治攻堅戰階段性目標任務高品質完成。藍天、碧水、凈土保衛戰,七大標誌性戰役取得決定性成效,生態環境部量化調度的54項任務指標全面完成。

重大問題保持定力——

一些地方粗放式發展,一些企業沒有嚴格遵守法律法規,留下了突出的環境問題,不但損害了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而且影響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於這些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始終盯住不放,要求嚴肅查處。

對祁連山生態破壞問題,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批示,要求“抓緊解決突出問題,抓好環境違法整治,推進祁連山環境保護與修復”。

2017年7月,中辦、國辦通報甘肅祁連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生態環境問題,上百人被問責。牧民從祁連山保護區核心區遷出;持證礦業權全部退出、恢復治理礦山地質環境;水電站完成分類處置,生態流量得到落實;旅遊項目完成整改和差別化整治。祁連山終於安靜了。

對秦嶺違建別墅嚴重破壞生態問題和秦嶺生態環境保護問題也是如此,習近平總書記先後6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強調“務必高度重視,以堅決的態度予以整治,以實際行動遏止此類破壞生態文明的問題蔓延擴散”。

1194棟違建別墅被徹底整治,4557畝土地被收歸國有,一批相關責任人被嚴肅處理,最終換來違建別墅區域全面復綠,秦嶺北麓又恢復了昔日寧靜美麗。

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禁止洋垃圾入境推進固體廢物進口管理制度改革工作。習近平總書記多次作出重要指示批示,親自部署、親自推動。

自2017年以來,我國出臺了一系列禁止固體廢物入境的舉措,近4年累計減少固體廢物進口1億噸,有效減輕了我國處理固體廢物的壓力。到2020年底,實現了固體廢物零進口目標。

對影響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大生態環境問題,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常抓不懈。

2016年1月、2018年4月、2020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分別在重慶、武漢、南京召開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提出了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必須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戰略定位,使長江經濟帶成為我國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主戰場,保持長江生態原真性和完整性等要求。

5年來,長江經濟帶11省(直轄市)及青海省“三線一單”成果陸續發佈實施。沿江省市持續推進生態環境整治,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了轉折性變化,2020年,長江幹流歷史性地實現全Ⅱ類水體。

2019年9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河南主持召開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座談會時強調,治理黃河,重在保護,要在治理。

目前,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戰略正在黃河沿線省市深入實施。黃河流域試點地區排污口排查完成,共發現各類入河排污口12656個。山西、山東、河南、寧夏、內蒙古黃河流域五省(自治區)“三線一單”成果已通過審核,正在落地實施。

“十三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美麗中國建設進一步推進。

“十四五”開啟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對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提出了新目標新要求。我們要落實新發展理念,乘勢而上,攻堅克難,奮力開創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新局面,讓人民更幸福,讓中國更美麗。(馬新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