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老工業基地趟出生態宜居之路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清風 人氣: 發佈時間:2020-11-03 14:39:15
摘要: 聚焦老區換新顏,打好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清水塘老工業區廠外生態治理基本完成,正大力推進“一橋一塘二十二條路”建設,三一石油智慧裝備園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陸續開工,一座生態文化科技新城正在加速崛起。

如今的湖南省株洲市河西湘江風光帶上,人氣滿滿。人們在遊步道上跑步、散心,沙灘上有孩童撒歡瘋跑,樹林間、草地上,有人席地而坐,飲茶讀書、鼓瑟弄弦,享受閒暇時光。

“現在這裡的江水清、空氣好,沒事就出來溜達,生活滋潤得很。”風光帶的涼亭裏,正同一幫老夥計吹拉彈唱的李春波這樣説道。一位普通市民的切身感受背後,承載的是株洲市堅持走綠色發展道路的決心與恒心。

作為一座典型的老工業基地,株洲素以江南工業重鎮著稱,誕生了新中國工業發展史上290多個“第一”,為國家經濟建設作出了突出貢獻。但長期沿襲粗放型發展模式,給城市帶來嚴重污染,2003年、2004年連續兩年被戴上“全國十大空氣污染城市”的帽子,市民反映強烈。

為徹底改變這一局面,2016年以來,株洲市積極探索老工業城市轉型發展之路,實現了從傳統工業城市到以現代工業文明為特徵的生態宜居城市的華麗蝶變。

“一減一增”,創新綠色發展機制

株洲始終緊緊抓住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積極創新綠色發展機制,加快構建現代産業體系,推動發展方式變綠、發展品質變優。

注重“減”。株洲市在全市域大力度關停污染企業、淘汰落後産能,冶煉、化工、煤炭、鋼鐵、建材等一大批企業乃至整個行業大幅退出,累計關停污染企業1670家、畜禽養殖場1553家。特別是打好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一舉將包括株冶在內的261家企業全部關停退出,2019年為湘江減排化學需氧量、氨氮分別達1800噸、190噸。

清水塘老工業區通過“傷筋動骨”換來了“脫胎換骨”,成功退出重金屬污染重點防控區。2019年,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獲國務院真抓實幹通報表彰。

發展“增”。株洲堅持優勢優先發展,全力打造中國動力谷,構建了具有株洲特色的“3+5+2”(軌道交通等三大優勢産業,新能源等五大新興産業,陶瓷等兩大傳統産業)現代産業體系,一大批核心技術和關鍵産品持續涌現,新動能加速培育。

近五年,株洲規模工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引進企業1126家,簽約投資5000萬元以上項目673個。實施節能技改,推行綠色製造,累計實施節能技術改造項目322個,推動241家企業開展清潔生産自主審核,獲批國家綠色製造專項11個,省級綠色企業(工廠)26家。

2019年,在近300家企業關停的背景下,株洲市地區生産總值增幅仍達到7.9%,分別高於全國、全省1.8個百分點和0.3個百分點;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在全省第二個跨越200億元臺階;固定資産投資增長12.2%,增幅居全省第一。中國動力谷十大産業增長16%,佔全市工業比重達到75%,萬元GDP能耗下降11.58%,萬元規模工業增加值能耗累計下降21.6%。

“一獎一罰”,創新生態文明參與機制

株洲市始終把生態環境保護擺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積極創新生態文明參與機制,著力構建“黨委領導、政府主導、全民參與”的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格局。

“獎”優。株洲建立健全了生態文明建設工作體系,先後成立了市環保委、市生環委,新組建市生態文明建設服務中心,形成市區聯動、部門協作、統一高效的工作機制。建立健全生態文明建設考評體系,出臺了《株洲市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等文件,在全省率先開展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産離任審計試點。

從2016年起,株洲市每月對縣市區城市環境空氣品質進行排名,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進展情況進行考評、通報。建立健全公眾參與生態文明建設機制,出臺了《株洲市公眾舉報環境違法行為獎勵試行辦法》,全面提高全社會參與環保的積極性。

“罰”劣。株洲市始終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的“高壓”態勢,積極創新監管手段。

創新管理體制。2014年,原環境保護部在株洲試點構建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格局,2019年又以新一輪機構改革為契機,將市兩型辦、創建辦、河長辦、湘江辦“四辦合一”,組建市生態文明建設服務中心,實現了從“多頭管”到“統一管”轉變。

創新監管機制。2018年,株洲在全國首創性運用“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模式,通過“電力大數據”排查違法生産的“散亂污”企業,同時對高排放企業的環保設施單獨加裝智慧電錶,建立網際網路24小時實時監控平臺,有效遏制了違法生産、偷排現象。株洲“電力大數據+環境監管”模式更是獲得了生態環境部高度肯定,並在全國進行推介。

創新聯合執法機制。株洲市建立了由市生態環境、水利、交通、農業部門輪流牽頭巡查執法,市公安局負責執法保障的“4+1”輪值巡查機制,深入開展“藍天利劍”等聯合專項執法行動。近三年以來,累計環境立案525起,刑事拘留26人,處罰2369.7萬元。

“一實一虛”,創新污染防治機制

株洲全力以赴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通過“虛實結合”的方式,積極創新污染防治機制體制。

務“實”。株洲市創造性地實施“一單五制”工作法(整改責任清單、書記市長交辦制、市級領導包案制、層層落實責任制、整改進度定期報告制、責任追查追究制),集中解決了一批環保“老大難”問題和群眾反映強烈問題。

目前,全市對中央、省級生態環保督察問題整改,均達到上級要求的目標進度。同時,在全省開創性地將第三方評估方式引入到突出環境問題整改工作中,確保問題整改到位。

抓“虛”。株洲市堅持生態環境保護全民參與。通過在全省率先出臺《株洲市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工作指導意見》,並在全省率先完成“四嚴四基”試點任務,為全省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制度體系的建設探索了路徑、打造了樣板,獲得生態環境部肯定,典型經驗在全國推介。

“一高一低”,生態環境變化群眾有目共睹

通過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株洲市生態環境品質不斷提高,環境污染也不斷“走低”。

聚焦藍天300天,打好“藍天保衛戰”。株洲市積極在控塵、控車、控排、控燒、控煤等“五控”方面下功夫、求實效,市區空氣優良天數從2013年的214天增加到2019年的280天,空氣綜合指數連續6年實現“連年降”。今年1月-9月,株洲市空氣優良率為91.6%,同比上升11.7個百分點; PM2.5、PM10濃度改善率雙雙排名全省第二。據數據顯示,株洲空氣品質從2013年到現在上升了一百多位。

聚焦全域Ⅱ類水,打好“碧水攻堅戰”。通過對河流水體“一條一條”地清,株洲市全面落實“河長制”,圓滿完成了第一、第二個湘江保護和治理三年行動計劃,並實施了第三個行動計劃。湘江株洲段水質由Ⅲ類提升到Ⅱ類,今年1月-9月,淥江水質由Ⅲ類提升到Ⅱ類,湘江株洲段、洣水水質持續保持或優於國家Ⅱ類標準,飲用水水源水質達標率為100%。

聚焦土凈地肥美,打好“凈土持久戰”。通過對污染場地“一寸一寸”地治,株洲市全力加快土壤修復、嚴控新增污染,修復治理土壤27.64萬平方米,2018年以來,累計完成種植結構調整53.54萬畝,受污染耕地安全利用率達到91%以上,污染地塊安全利用率達90%以上。

聚焦老區換新顏,打好清水塘老工業區搬遷改造攻堅戰。目前,清水塘老工業區廠外生態治理基本完成,正大力推進“一橋一塘二十二條路”建設,三一石油智慧裝備園等一批重大産業項目陸續開工,一座生態文化科技新城正在加速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