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二污普成果助力杭州防治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清風 人氣: 發佈時間:2020-10-28 09:53:04
摘要: 杭州市劃定高排放機械禁止使用區,排放檢驗結果達到二類以上機械允許進入禁止使用區。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抽查,下發通報並督促整改。對於未申報、排放不達標、使用不符合標準的機械依法予以責令退場。

2017年-2019年開展的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以下簡稱“二污普”),經歷了前期準備、全面普查和總結發佈3個階段,對全國有污染排放的358萬多個單位和個體經營戶進行了全面調查,獲取了全國工業污染源、農業污染源、生活污染源、集中式污染治理設施和移動源相關基本資訊和污染物排放資訊。

對於普查結果,不僅要查得清、算得準,更要用得上、治得好。日前,記者跟隨生態環境部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劉舒生一行,前往浙江省杭州市開展二污普成果運用調研。

杭州市針對大氣污染防治工作的新特點、新變化,依託二污普調查數據和工作經驗,以制度創新和精細化管理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污染防治工作,促進了當地空氣品質水準的提高。

借力普查探虛實

近年來,杭州市大氣污染治理取得顯著成效,然而伴隨著機動車污染防治工作的深入以及城市建設的推進,非道路移動機械正成為杭州空氣污染防治的重點。

非道路移動機械是指裝配有發動機的移動機械和可運輸工業設備,生活中常見的非道路移動機械包括挖掘機、裝載機、拖拉機等。

記者乘車從機場前往杭州市區的沿途,隨處可見正在建築施工的工地以及各類工程機械。“杭州目前正全面進行亞運會相關基礎設施建設,市內破土動工的地方多,道路兩旁都是各類非道路移動機械,對空氣品質造成較大影響。”浙江省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辦公室副主任徐鴻為記者介紹。

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單機污染排放量較大。據了解,一台普通工程機械的氮氧化物和顆粒物排放量分別是國五重型柴油車的2倍和15倍,相當於200-400輛五人座私家車的排放量。

面對非道路移動機械帶來的大氣污染問題,杭州市借力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順勢抽樣調查市內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基本狀況。

杭州市生態環境局綜合規劃處副處長王磊表示,杭州市2018年便將非道路移動機械入戶抽樣調查正式納入杭州市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工作中,這一部署為非道路移動機械調查提供了政策依據。

調查過程中,通過自主開發的“二污普非道路移動機械精細化調查系統”,杭州市對抽樣選取的2800多臺機械開展基礎資訊收集,並對部分機械的排放情況進行檢測,其中3台典型機械還加裝DPF系統進行治理試驗。

依託二污普開展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杭州市內非道路移動機械擁有以下特點:機械底數不清,流動性大;類型多,老機型資訊資料嚴重缺失;排放情況差異較大,部分治理效果差;機械所有者和使用者缺乏主體責任意識,公眾認知不足。

申報制度保全面

針對已有調查結果反映的核心問題,杭州市創設非道路移動機械使用申報制度,實現對機械的全面監管。

據杭州市生態環境局宣教資訊中心副主任陳昀介紹,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包括機械首次資訊申報和機械使用申報兩類。其中,機械首次資訊申報要求機械所有人按規定登錄非道路移動機械資訊管理平臺,上報機械相關基礎資訊,經當地生態環境部門審核後接受機械唯一性核對以及初次排放檢驗,核對、核驗通過的機械將獲得環保號碼以及檢驗合格證明。而機械使用申報需要機械使用人在使用機械前,通過管理平臺選擇相關基礎資訊上報完畢並通過檢驗的機械,填寫使用資訊進行申報。

從2019年8月起,杭州市組織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屬地、使用單位(個人)開展申報培訓33場,累計培訓8000余人,實現建設工地、工礦企業、機場、港口碼頭和物流園的全覆蓋。

杭州市通過“前期服務指導、中期監督勸導、後期執法倒逼”的形式,逐步推進機主主動申報。當前全市已申報登記機械2.4萬台,主管部門可精確掌握全市549家工地名下機械使用及排放情況。

多項政策促精細

“杭州市實施非道路移動機械精細化管理,從多方面努力構建非道路移動機械精細化管理體系。”杭州市生態環境局巡視員馬衛國表示。

對機械進行精細化管理,頂層設計非常重要。陳昀介紹,2019年8月,杭州市出臺《關於印發〈杭州市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氣污染防治實施方案〉的通知》和操作手冊,配合浙江省生態環境廳制定《浙江省非道路移動機械申報及排氣煙度檢驗技術指南》,從頂層設計方面為精細化管理提供保障。

同時,杭州市對非道路移動機械進行“一源一檔”全生命週期管理,並實現機械歷史檢測數據、環境違法行為、排放等級等業務的關聯管理。

據記者了解,杭州市還注重對非道路移動機械的區域管控與執法檢查。杭州市劃定高排放機械禁止使用區,排放檢驗結果達到二類以上機械允許進入禁止使用區。開展非道路移動機械的抽查,下發通報並督促整改。對於未申報、排放不達標、使用不符合標準的機械依法予以責令退場。中國環境報見習記者 溫笑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