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深入一線,只為黃河河清岸綠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生態 人氣: 發佈時間:2020-10-22 18:54:04
摘要: 來自7個省份、10個部屬單位的285名同志,組成65個現場小組,在山西6市28個區縣1388公里的汾河兩岸拉開“戰場”,採用徒步拉網方式對入河排污口進行排查。

來自7個省份、10個部屬單位的285名同志,組成65個現場小組,在山西6市28個區縣1388公里的汾河兩岸拉開“戰場”,採用徒步拉網方式對入河排污口進行排查。

下陡崖、上高墻、踏荊棘、趟溪水、迎惡臭,他們用腳步丈量著排查範圍內的每一片土地,攻克一個個難以甄別的排口,拿下一項項長途溯源的任務。

運用無人機、大數據等科技手段,深入現場下足笨功夫,全面摸清排污口底數,為黃河流域精準、科學、依法治污奠定了堅實基礎。排查人員的努力付出,得到各界的肯定和地方政府的好評。

到一線,用腳步丈量汾河1388公里岸線

從渤海、長江再到黃河,從渤海3600公里岸線、長江2.4萬公里岸線、黃河流域湟水河2552公里岸線再到汾河1388公里岸線,生態環境部抽調全國力量,既用高科技,又下笨功夫,徒步走遍所有岸線,到底是為了啥?就是抓住入河入海排污口這個關鍵節點,回答“排污口到底有多少?”“到底在哪排?”“誰在排?”“排什麼?”“排多少?”這5個問題,堅持以環境品質改善為核心,全面摸清入河入海排污口底數,扎紮實實推進流域海域生態保護和高品質發展。

剛剛完成的汾河入河排污口排查,成為推動黃河流域生態環境品質改善的又一重大基礎性工作。

早在10年前,長期為流域排污口排查整治工作開展技術支援的生態環境部華南環境科學研究所高級工程師陳堯就對黃河流域進行過深入的調研。10年之後再來徒步黃河,他最深的感受是:“近年各地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取得顯著成效,但一些地方基礎設施仍然滯後,特別是地下管網和污水收集處置能力不到位,集中表現就是排污口量大面廣,排污問題突出,造成海洋、河流水環境品質改善形勢嚴峻。”

整治迫在眉睫,但“中斷點”依然存在。而排污口就是污染源和流域水環境品質的“連接點”,以水環境承載力倒逼陸源治理目標的“查、測、溯、治”,正是抓住了“排污口”這個關鍵點。

從渤海開始,排污口排查改變以往地方自查或自查加上級抽查的模式,由生態環境部抽調全國力量,“一竿子插到底”直接組織開展。

運用高科技,建立大數據。組織對全流域進行無人機航空遙感,航測範圍從長江源頭到入海口2.4萬公里岸線,環渤海全部岸線3600公里,影像解析度達到0.1米,發揮“無人機+大數據”在區域環境調查方面的優勢,甄別發現疑似排污點位,為現場排查提供精準靶向。

在剛剛結束的汾河入河排污口排查中,山西省6市提前對1762公里岸線、2120平方公里範圍進行了無人機航測,上千個疑似排口點位、工業園區等重點點位,以及保護區等敏感點位進入排查系統。

到一線去,到現場去。人工徒步現場排查是個笨辦法,更是好辦法、巧辦法。而排查人員在無人機航測的基礎上,徒步排查確認排口資訊,深入一線、深入現場,全面質控核實。“天地”結合、“人機”互補,建立統一規範的排污口清單,為真正解決入河排污問題,切實打通岸上、水裏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一線,探索建立黃河中游排查工作模式和技術規範

從渤海開始,“史無前例”的“大兵團”作戰模式一直在不斷完善和優化中。

從組織機制到組織模式,從前期培訓到現場實訓再到後勤保障,全面完備的保障措施成為每一場排查“戰役”的制勝法寶。

在組織機制上,排查工作逐漸形成了“三長三員一組”的工作模式:“三長”即督導組組長、城市組組長和工作隊長;“三員”指保障員、聯絡員和技術員;“一組”指機動攻堅組。

樹榦式的指揮協調機制保障了排查工作有序進行。督導組由司局級幹部擔任組長,就現場紀律、作風、品質、進度等開展針對性督導;保障員進行“兜底式”保障;攻堅組配備最“精良”的裝備,負責攻堅克難。

為了高效地完成排查工作,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專門製作了“四冊兩卡三讀懂”,從督導組組長到每一名現場排查人員,都能拿到側重點各有不同的工作手冊,讓每個“角色”都有屬於自己的“腳本”。

其中,督導組重點是抓隊伍、抓作風、抓紀律,督促指導一線隊伍管理,關注解決可能出現的薄弱環節和風險點,在攻堅一線打造生態環保鐵軍作風。

城市組和工作隊承擔一線隊伍管理、紀律作風、品質保障的主體責任,既要安排好排查工作任務,又要關心隊伍思想動態,保證高質高效完成任務。

而一線排查人員手冊主要是圍繞如何開展排查、如何操作APP、如何填報資訊等實操流程而展開。

此外,專門的宣傳動員小組每天都以點讚榜、小視頻形式,及時推出一線排查動態、典型故事、鐵軍風采等,給全體人員加油打氣,工作群裏除了工作交流討論的聲音,就是彼此鼓氣、你追我趕、爭當先進的動態。

在工作模式上,更加突出品質效能,形成了從無人機航測、圖像解釋、資料分析、現場排查質控、數據審查等全過程的品質管控體系。

微信工作群內,技術保障人員嚴陣以待,任何現場排查中出現的問題都會被他們“秒回”解決;每天晚上雷打不動的工作例會,各現場組逐一“過堂”,分析難點和困難,想辦法定措施,搜尋遺漏,強化品質保障要求。

在現場排查中,將複雜的工作要求“口訣化”“口語化”,形成了現場排查“三下五處二”“36字法”“72字訣”,併為一線人員量身定做了一圖讀懂排查流程,極大促進了排查工作的標準化、規範化。

“不放過任何一個口子”,“時間服務於品質”,風餐露宿、披星戴月,排查人員攻克下了一個個排口。

山西省6市地方政府對此次排查工作高度重視,提高思想認識,強化責任擔當,對於排查組發現指出交辦的問題,照單全收,立即整改,舉一反三,全面落實,推進汾河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同時強化服務保障,抽調精幹力量成立工作專班,細化責任分工,開展聯合巡查,及時宣傳報道;週密細緻做好排查組織工作,協調後勤保障、疫情防控、應急處置等工作,盡最大努力為排查組集中精力高效開展工作創造良好條件。

忻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表示,忻州市將此次入河排污口現場排查作為生態環境治理的重要抓手,全力配合保障,主動做好與排查組的對接溝通,隨時解決排查出現的問題,確保現場排查工作順利進行。

為一線,以忠誠乾淨擔噹噹好生態環保鐵軍排頭兵

“我志願加入中國共産黨,擁護黨的綱領,遵守黨的章程,履行黨員義務,執行黨的決定……”每一位參與排查的黨員同志在舉起右手莊嚴宣誓的這一刻,感受到的是使命與責任。

他們來自五湖四海,能力水準參差不齊,思想認識不盡相同,如何才能擰成一股繩,發揮好戰鬥力?排查期間,生態環境部生態環境執法局緊緊依靠黨建引領,紮實開展學習教育工作,以黨建促進和保證排查工作。

生態環保人的初心和使命該如何踐行?排污口排查不僅成為“守初心、擔使命”的生動實踐,也是一次攻堅克難的賦能之旅。

唯有不忘“從哪來、到哪去”,才能確保始終沿著正確的方向不斷前進。

在太原,排查組全體成員聯合基層生態環境局,來到太原解放紀念館,回顧歷史,重溫入黨誓詞;

在呂梁,排查組全體成員來到排查岸邊的劉胡蘭紀念館,重溫歷史縱深處的革命傳統,進一步堅定錘鍊生態環境保護鐵軍的紀律作風;

在河津,排查組全體成員來到龍門村黨史教育基地,在黨旗下神聖而莊嚴地宣誓,與地方生態環境部門交流心得,分享經驗;

……

緬懷革命先烈,追憶紅色事跡,接受紅色精神洗禮,所有生態環保人的政治立場更加堅定,理想信念更加堅定,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的信心和決心進一步增強。

在一面寫滿犧牲戰士名字的紀念墻面前,一位排查人員深情地説:“污染防治攻堅正值關鍵期,想想先輩們為了民族解放流血犧牲,我們在排查工作中流點汗、吃點苦,其實都不算什麼。”

他們被一個個事跡感動著、激勵著,再次感悟初心、牢記使命。

陜西省西安市生態環境局閻良分局的劉鵬在參觀完太原解放紀念館後內心久久不能平復。作為一名轉業軍人,他以軍禮這種特殊的方式,向安息在這裡的英雄致敬。“八小時身在排查一線、八小時以外心在排查一線。要把工作當成事業幹,把打贏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當使命看。”劉鵬的一席話引起了大家的共鳴,大家紛紛表示,要用務實的心態、擔當的姿態、昂揚的狀態幹好排查工作。

他們沐驟雨、爬陡坡、跨溝壑,路途再遠,也擋不住排查人員勇往直前的腳步;點位再多,也阻止不了排查人員完成任務的信心和決定。

不知道有多少人的鞋襪從未幹透過,不記得有多少次被淤泥和鵝卵石絆倒過,但是排查汾河周邊排污口的腳步不曾減慢,想讓汾河變得更加清澈的熱情不曾冷卻。

對一些困難大、條件艱苦的組,大家相互馳援、不講條件,提出不讓任何一組掉隊,同進同退,讓地方幹部、基層同志甚至租車公司都深受感動。司機師傅説:“你們現場工作強度也太大了,是不是幹環保的都‘打了雞血’?”

“我們對生態環保事業保持一種情感、一種態度和一種認同,內化於心就是初心,外化于形就是使命。”舉起右手的那一刻,有一種信念在每個人心中傳遞,要讓黨旗在排查一線高高飄揚。

參與黃河排查的環境專家説:“入河排污口‘查、測、溯、治’有助於查清污染源,實現水環境改善目標,填補過去‘九龍治水’的短板,為水環境精準治理鋪平道路。作為科研工作者,很高興參與到這一番攻堅實戰之中。”

黃河沿岸地方政府認為,這次黃河流域入河排污口排查,是推進流域生態環境治理的基礎性、關鍵性舉措之一,為精準、科學、依法治污打下了堅實基礎,為推動高品質發展提供了有力保障。(劉曉星、高崗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