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高原喜見“壽光綠”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生態 人氣: 發佈時間:2020-09-29 13:09:36
摘要: “那時很多菜村民不認識,當成是喂牲畜的草。番茄由青變紅,村民嚇了一跳,跑來問我該怎麼辦……”提起20年前的趣事,老張哈哈大笑。

“那時很多菜村民不認識,當成是喂牲畜的草。番茄由青變紅,村民嚇了一跳,跑來問我該怎麼辦……”提起20年前的趣事,老張哈哈大笑。

老張叫張際明,在西藏自治區教種菜已20年,見證了西藏蔬菜産業的飛速發展。

蔬菜,曾長期是西藏的稀罕物。在舊西藏,只有上層貴族少數人才有條件吃。當時,僅拉薩、日喀則等地的個別城鎮零星栽培蘿蔔、馬鈴薯等寥寥幾個品種。

即使是20多年前,蔬菜在西藏仍嚴重匱乏,主要靠外運,很多人從內地休假回來都會帶蔬菜,拎著蔬菜上飛機是當時進藏航班的一景。那時的西藏,有“菜比肉貴”的説法。

1998年,對口支援日喀則市白朗縣的山東省濟南市援藏幹部提出,引入山東蔬菜産業的先進技術,在白朗縣探索發展高原蔬菜産業。

兩年後,張際明等一批蔬菜技術員來到西藏。

“頭暈,不願動,飯也吃不下……”嚴重的高原反應給老張當頭一棒。更難的還在後頭。

“剛開始沒有電,語言也不通,特別是老百姓對種菜不認可。”老張甚至一度想回家,但不服輸的他決定留下,他們騎著自行車挨家挨戶走,手把手教村民育苗、定植……

“賠了算我的,賣了錢是你們的。”老張回憶,“連怎麼擺攤賣菜,怎麼稱菜看準星,都需要現教。”

就這樣,老張在當地的徒弟越來越多,白朗蔬菜種植越來越成規模。

“全國蔬菜看壽光,西藏蔬菜看白朗”——白朗縣現已建成國家級蔬菜標準化生産示範區,正在打造萬畝果蔬産業園。

如今,不僅白朗,更偏遠的阿裏、那曲等地的蔬菜産業發展也欣欣向榮。一些邊防哨所都建了日光溫室,戰士們吃上了水靈靈的蔬菜。

2019年,西藏蔬菜種植面積已達39萬畝、産量達97萬噸,夏秋主要城鎮蔬菜自給率已達85%以上,冬春自給率也有65%左右。

上個月,記者來到日喀則市科技路農貿市場,內地能看到的蔬菜,這裡幾乎都有看到,蘿蔔每斤2元,西葫蘆每斤1.5元,圓白菜每斤1元……普通百姓都能吃上物美價廉的新鮮蔬菜。

“以前村民連內地最常見的黃瓜、番茄都沒見過,更別説吃。現在大家越來越習慣吃蔬菜,吃法也多了。”白朗縣彭倉村73歲的老支書邊巴頓珠説。當地第一個蔬菜大棚就誕生在他們村,老支書當年師從張際明帶頭種菜致富,把落後村變成了先進村。

蔬菜品種豐富後,佔據西藏百姓餐桌“主打”位置的,不再只是牛羊肉和糌粑。數據顯示,西藏每人平均預期壽命從過去的35.5歲提高到如今的70.6歲,普遍認為,除了醫療條件改善、社保體系完善外,常吃蔬菜及飲食結構的改善功不可沒。

邊巴頓珠介紹:“現在村裏60歲以上的老人有40多人,其中一位超過90歲。”

蔬菜産業也是西藏脫貧的重要抓手。僅白朗縣,就有4000多人靠果蔬增收實現脫貧。白朗,正成為高原果蔬設施栽培的創新基地和技術輸出基地。

節能溫室、電腦控制、密植矮化技術……來自山東的中農聖域農牧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孟德利帶著記者逐個參觀溫室,興奮地介紹其獨家研究、適合高寒地區的新技術。

“這裡沒有工業,純凈的空氣、土壤、水是難得的好資源,高寒、晝夜溫差大的氣候條件,在科技的彌補下可轉化為發展優勢。”孟德利順手摘下一根頂花帶刺的黃瓜,“你嘗嘗,我們溫室裏果蔬的幹物質含量高,味道很好。”

“我們想讓國內外的人,都有機會吃到雪域高原高品質的果蔬。”孟德利雄心勃勃。(謝銳佳、張京品、邱麗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