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中國農科院創制出玉米密植高産綠色生産新技術體系

來源:新華網 編輯:生態 人氣: 發佈時間:2020-09-28 17:42:14
摘要: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個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創制出玉米密植高産潛力挖掘、機械粒收與全程機械化生産、水肥一體化資源高效利用、地膜替代等關鍵技術,並在生産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中國農業科學院的一個科研團隊經過多年研究,創制出玉米密植高産潛力挖掘、機械粒收與全程機械化生産、水肥一體化資源高效利用、地膜替代等關鍵技術,並在生産中大面積推廣應用。

這是記者日前從中國農科院作物科學研究所了解到的。據這個所的作物栽培與生理創新團隊負責人李少昆研究員介紹,玉米是我國目前種植面積最大、産量最高的糧食作物,過去10年全國玉米種植面積年均增長4.1%,但是單産年均增長僅為1.3%。加大提高單産力度是玉米科研的長期工作。

李少昆帶領科研團隊蒐集了全國育種單位有高産潛力的品種,通過提高種植密度挖掘産量潛力。日前,他們在新疆奇臺縣的玉米示範田經實收測産最高畝産達1663.25公斤,這是該團隊第7次刷新我國玉米高産紀錄。

同時,研究人員以密植高産、精量點播、機械施肥、機械打藥、秸稈還田、機械粒收等一批關鍵技術為核心,整合了玉米密植高産全程機械化生産技術體系,實現了高産高效協同。

傳統的玉米種植方式對水分和肥料需求較大,如何以更少的水、肥實現更高的産量,也是科研人員關注的重點。這個科研團隊研發的一體化資源高效利用技術整合了密植高産和滴灌與施肥技術,可以按土壤養分含量和作物種類的需肥規律和特點,將水分和養分均勻持續輸送到作物根部附近的土壤,水肥利用率提高30%以上,水分生産效率達每立方米2.5千克至3.0千克。

地膜覆蓋對提升玉米産量起了很大作用,同時也帶來殘膜污染問題。研究人員通過選擇適合當地熱量資源的早、中熟玉米品種以及增密種植等措施,實現了替代或減少地膜用量的目標,每畝玉米産量平均增加9.5%至12.6%、節約成本65元至70元。在內蒙古,不用地膜的淺埋滴灌水肥一體化生産技術已得到大面積應用。(董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