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生態中國:三晉花椒第一村“解鎖”沿黃乾旱區發展困局

來源:中國網生態中國頻道 編輯:清風 人氣: 發佈時間:2020-08-04 11:39:25
摘要: 無論從土質,還是從氣候條件來講,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柏山寺鄉都是適合種植花椒,發展花椒産業的好地方。

三晉花椒第一村——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柏山寺鄉黑秀村    圖  劉 景

“小花椒,大産業!在貧瘠的土地上能讓農民快速致富,花椒還是一個不錯的産業。”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柏山寺鄉黨委書記葛吉平告訴記者。

山西吉縣是有名的蘋果原産地,也是農業部劃定的蘋果最佳優生區。在近日正式簽署的中歐地理標誌協定中,吉縣蘋果入選首批歐盟地理標誌協定保護名錄。蘋果既是吉縣的支柱産業,同時,也是當地永續發展的生態産業和綠色産業。

而地處吉縣西南黃河沿岸的柏山寺鄉境內有53道梁36條溝,少垣面多溝壑讓這塊乾旱貧瘠的土地“鎖”住了致富的希望。在發展主産業的同時,柏山寺鄉黨委、政府始終沒有停下探索的腳步,從蘋果到花椒,從柿餅到蘆花雞養殖……不停地尋找適合當地農民發家致富奔小康的路子。

經過多次考察,萌蘗性強、耐寒、耐旱、喜光、抗病能力強的花椒進入了柏山寺鄉黨委、政府領導班子的視線。無論從土質,還是從氣候條件來講,柏山寺鄉都是適合種植花椒,發展花椒産業的好地方。

至此,柏山寺就和花椒結下了不解之緣。

眼下,正是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柏山寺鄉花椒即將收穫的季節,數萬畝連片花椒園鬱鬱蔥蔥、香飄萬里、碩果纍纍。享有“三晉花椒第一村”美譽的柏山寺鄉黑秀村更是紅紅火火,村民們正在為採摘花椒做著各種準備,臉上掩飾不住即將豐收的喜悅。

“農業農村工作,説一千、道一萬,增加農民收入最關鍵,習近平總書記給我們指明瞭農業農村工作的方向和聚力點。”柏山寺鄉長黨源深有感慨。近年來,柏山寺鄉以區域特色小氣候和具體立地條件為依據,在吉縣委縣政府的全力支援下,因地制宜,科學論證、超前規劃、精準施策,扭住産業增收這條主線,破解沿黃溝壑乾旱區産業發展困局,謀劃全鄉“2+X”産業發展新佈局,建設鄉村振興三大專項産業支撐示範基地,構建促進農民持續較快增收的長效機制,讓當地百姓從貧困邁向小康,在鄉村振興的路上昂首闊步。

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柏山寺鄉黑秀村花椒豐收在即    圖  劉 景

合作社引領,抱團致富有主心骨

蘇續章是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柏山寺鄉黑秀村的大能人,也是該村最早入行的椒農之一。這個48歲的黑瘦漢子,説起花椒一臉自豪,“黑秀可是‘三晉花椒第一村’,論規模論産量絕對數得上”。

黑秀村位於柏山寺鄉西南角,挂在黃河的半山腰,十年九旱,發展受到嚴重制約。早期村民種蘋果,不僅品質差,銷路也不好。偶然間,人們發現花椒耐旱耐貧瘠,在此環境下也長勢良好,鄉政府請專家論證,花椒適宜大力發展。在縣鄉政府的支援下,果農爭相變椒農,完成自身的角色轉換。該村耕地面積5930畝,花椒面積4800畝,平均每戶10畝,下轄的河頭自然村甚至有近10戶規模高達40畝。黑秀村花椒年産量逾40萬斤,産值1600余萬元,已成為該村的主導産業,對該村脫貧攻堅起到了支撐作用。

從引苗、栽植、管理、銷售,蘇續章見證了黑秀花椒的發展歷程。為了把小花椒變成致富寶,他帶頭組織成立了山村紅花椒農業專業合作社,連同6位發起人一道為社員提供産前、産中、産後服務,帶領椒農實現增收。黑秀村與陜西韓城隔河相望,早年收購農副産品的經歷讓他與韓城花椒結下不解之緣,投身花椒産業後,他從陜西引進花椒苗,邀請專家開展技術培訓,村子偏僻,他親自請客商到府收貨。

2019年,在吉縣柏山寺鄉黑秀村壯大集體經濟項目中,合作社得到了政府50萬元的資金支援,購買了30台500斤花椒烘乾機。品質好的花椒,外觀富有油潤感,烘乾環節決定著花椒的品相,紅度好價格才高。以往椒農採用自然晾曬的方式,效率低,出品參差不齊,碰到陰天,很可能發黑甚至霉變。烘乾機的到來使得問題迎刃而解,除了保留5台作為合作社散戶使用,其他烘乾機以免費租賃形式進入社員家中,椒農的生産積極性更加高漲。此外,花椒採摘需要大量的勞動力也為村民提供了就業機會。蘇廣金家栽植花椒40畝,每年7月份,需要雇傭十多個熟練工忙碌個把月,才能結束整個採摘季的工作。由於花椒與蘋果的成熟期存在時間差,吉縣果農可以同時可幹椒農的活,為椒農打工,補貼家用。

去年,吉縣發改局修建的鄂河提水工程投入使用,施肥噴藥更加方便。蘇續章念叨著:“花椒讓外出打工的年輕娃看到了希望,黑秀村的年輕人幾乎都回來啦,在外拼搏不易,回鄉給村裏帶來了生機和活力!”今年風調雨順,受氣候災害影響小,花椒果實顆粒飽滿、産量增大,品質提高,預計增産30%以上,按照每斤40元的市場收購價,每畝收入近萬元。

吉縣柏山寺鄉黑秀村的轉型不只影響本村的生産生活,也在該鄉同類型地區起到了輻射作用,全鄉花椒面積達2萬餘畝。連臨近的鄉鎮也組織村民對黑秀的花椒産業進行實地考察,進行了引種發展。

山西省臨汾市柏山寺鄉西嶺村4000余畝果園安裝“防雹”利器    圖  劉 景

研究所支援,産業升級有助推器

説到山西省臨汾市柏山寺鄉吉縣西嶺村,人們首先想到的便是今年吉縣在該村舉辦的“春華秋實”文化旅遊活動,在此觀花賞果。西嶺村毗鄰柏山寺鄉政府,有著大片槐樹林。站在西嶺雙千畝蘋果觀光園的觀景平臺上,目之所及皆是花果飄香,頗有一種豐收在望的豪邁之氣。今年唯一的區別在於,風景被連片的防雹網搶去不少風頭,將西嶺村的4800畝果樹保護得嚴嚴實實。農戶每畝地僅需支付600元就能得到包括防雹網、滴灌、地布在內的配套基礎設施,其餘7000元由國家進行補助,這是吉縣果業中心在此實施的一個省級標桿項目。

吉縣柏山寺鄉西嶺村的海拔和緯度都是吉縣最好的蘋果生態區域內。幾年前該村就和吉縣果樹技術研究所達成協定,流轉承包240畝地,建成有機蘋果示範基地,作為該縣果樹專業科研機構,研發、培育、推廣新品種。通過合理密植,修剪樹形,為吉縣果樹提質升級和長遠發展提供技術支援,也帶動了這片區域的蘋果發展。這片果園基礎設施的惠農政策落地,得益於果樹研究所承擔的省級標桿項目支援。

果樹研究所的入駐和有機蘋果示範基地的建立,不僅讓西嶺村收益,也讓其他村子得了實惠。周邊村子的果農可以到基地學習、勞動,也成為了技術人員,幫助其他鄉親管理果樹、普及技術。掌握了技術,錢包自然也就鼓起來了。經過悉心管理,這一大片區域果園園貌整齊,品質上乘。拿蘋果收購價舉例,其他地方2.5元每斤,西嶺村能達到2.8元每斤,如果是早熟品種,更是可達4元每斤。柏山寺鄉的4座冷庫均位於西嶺村,儲存量共計2000余萬斤,滿足當地果農儲藏需求。2019年,該村投資20萬元打造千畝刺槐林,修建人工步道、發展鄉村旅遊。同時延伸産業鏈,開發柿餅、槐花、辣椒醬和蜂蜜等深加工産品等,把往年幾乎無人問津的野生和庭院資源變成了“香餑餑”。

山西省臨汾市吉縣柏山寺鄉西頭村水庫將建成水上樂園       圖  劉 景

文明村加持,鄉村振興有新抓手 

在吉縣柏山寺鄉的最東頭,是有“文化村”之稱的西頭村。這是該鄉唯一有出入門樓的村子。門樓楹聯頗佳玩味:西頭地頭心頭,腳踏實地方有奔頭;家風村風民風,鄉風文明才是正風。可窺見該村文化傳承之一斑。

自古以來,吉縣柏山寺鄉西頭村便以其特有的文化底蘊,在眾多村子中獨樹一幟。很早以前,教育為重已經成為該村村民的共識,幾十年的堅持,西頭小學的教學品質一直在全縣鄉村領先,培養出一大批優秀人才。1977年恢復高考制度後,每年都有學生被大中專院校錄取,從1991年至今,專科以上錄取人數已達300人,其中還有兩人供職于美國、加拿大名校和研究所。

吉縣柏山寺鄉西頭村歷史悠久、人文豐富,衍生出不少民俗文化,像剪紙、剪窗花、裱窯碹、吹嗩吶等,以鄉村特有的文化載體成為一個時代的記憶。現在組建了鑼鼓隊、高蹺隊、嗩吶隊,活躍在吉縣鄉村,即便文化載體隨著時代變遷不斷更替,但文化的傳承從未中斷。西頭村支部書記曹安忠説:“西頭村蘋果發展已30多年,現有蘋果2900畝,大部分需要更新換代,現在用文化旅游來轉型,進行産業提升,現在的果園改造也圍繞文旅來佈局”。

村中三棵五百年老樹見證了西頭村的變遷,村民們命名為“平安栁”、“幸福槐”。早在七十年代,該村便修建了一座水庫,現也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這個村正建設西頭民俗休閒文化度假基地。不僅如此,西頭村與臨汾喬李農場簽訂協議,通過“企業+農戶”的方式,把蘆花雞引進到村裏,採取分戶散放、傳統飼養、鼓勵自銷、農場保底回收的辦法,為村民提供技術指導,按標準回收,遊客來此處,可以收穫文娛飲食全方位的別樣鄉村旅遊體驗。

現在的吉縣柏山寺,已經拔除窮根,煥然一新。不但産業有支撐,而且民生大改善,水電路網皆通,半數家庭有轎車。僅2019年,完成了8個移民安置點的街巷硬化工程、15公里道路沿線的海棠綠化,並啟動了7村13點“固溝保垣”工程。吉縣柏山寺鄉黨委書記葛吉平説:“只要探索,每個地方總能找到適合的致富産業,柏山寺鄉要按照縣委‘五個三’工作思路和要求,不但要在産業上突破地理瓶頸,不斷開啟多元發展新路徑,而且要在鄉村振興上探路,使沿黃乾旱區也實現立體發展”。

在山西吉縣,産業發展沒有盲區。蘋果撐起了80%的地域和人口,類似于柏山寺沿黃山區一樣的不適合栽植蘋果的20%區域,也找到了各自的産業發展路徑,在打贏脫貧攻堅戰後,為鄉村的全面振興蓄勢遠航。(中國網 劉 景  通訊員 王彥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