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變廢為寶”:我們“解鎖”了新途徑

來源:人民網 編輯:成科 人氣: 發佈時間:2019-08-28 13:26:46
摘要: 至此,垃圾變廢為寶,重獲新生。周春説,那時,她的心底便有了致力於環保事業的想法。為提高居民積極性,周春還設計了一些深受老人和小孩喜愛的小遊戲。

周春(站立者)正在對志願者進行培訓

武錚(右)在基地觀察黑水虻照片均由受訪者提供

環保“圾不可失”

從走遍中國、去世界各地旅行並做志願者開始,周春的生活就與環保緊緊聯在了一起。

徒步于澳洲的塔斯馬尼亞,晶瑩無塵的樹葉和一碧如洗的藍天令她震撼;非洲參加公益項目時,志願者不計報酬、不懼辛苦的堅持令她感動。周春説,那時,她的心底便有了致力於環保事業的想法。

在美國陪伴丈夫讀博士期間,周春開始申請成為公益組織的工作人員,並擔任波士頓海平面上升國際建築設計大賽項目經理。清理海面垃圾的項目讓她深有感觸,“那麼美的環境,誰又能想得到40年前,這裡曾遭受過嚴重污染呢”。公益組織的工作經驗,給了周春啟發:希望將獲得的經驗借鑒到國內的環保工作中。為深入了解環保工作整體運營模式,周春又申請了哈佛大學公共政策管理碩士,學習公益組織系統化運作和管理以及社會企業的運營。

2016年回到上海後,周春最開始的創業方向是有機農業,之後受長寧區居委會之邀,周春改變方向,做起了垃圾分類。

去年9月,她啟動了自己的第一個垃圾分類項目:幫一家老舊小區定制垃圾分類實施方案,培訓志願者並組織推進方案執行。她創立了“圾不可失”社區垃圾分類項目品牌並自成體系:針對小區不同問題,實地調研後為其量身定制具體實施方案,之後再組織志願者改造小區硬體設施。為提高居民積極性,周春還設計了一些深受老人和小孩喜愛的小遊戲。

垃圾“重獲新生”

對垃圾“情有獨鍾”的不只是周春,武錚也是其中一個。2012年從英國愛丁堡大學畢業回國,學習人工智慧專業的他,每天的生活卻讓人有些意想不到——他忙著跟廚余垃圾和黑水虻打交道,而且一幹就是7年。那時,廚余垃圾的産業化在國內近乎空白,相關研究也比較少,武錚一開始就瞅準了這個領域。“別人都在做的領域我再去做,不會有太大意義了,未知地帶很可能會有更多機會。”武錚笑著説。

他曾在南韓看到過利用黑水虻對垃圾進行生物化處理的産業模式,利用微生物和昆蟲獨特的生物特徵來分解餐廚垃圾並轉化為生物蛋白。考慮到當時國內廚余垃圾的處理現狀,直接把項目照搬過來是行不通的,整條産業鏈需要從頭摸索。“因為那時國內很少有人在做這個領域,因此大部分與之相關的技術、設備以及配套産業鏈,都需要依靠我們的自主研發。”武錚介紹説,國內的廚余垃圾有其獨特性:含油量較高、水分比較大,這就需要附加工藝來處理。“國內廚余垃圾的含鹽量也很高,如果直接做成肥料使用,會使土地鹽鹼化,造成土壤板結。”他説。

為此,武錚探索出了一條較為完善的廚余垃圾産業鏈。廚余垃圾到達處理廠之後,第一關是利用微生物發酵,目的是除臭。然後分離出其中的塑膠等雜物,再將其粉碎並用來餵養黑水虻。長大後的黑水虻在烘乾步驟完成後就可以賣給養殖場作為高蛋白飼料,同時,昆蟲糞便還可用來當肥料。至此,垃圾變廢為寶,重獲新生。

這是“資源富礦”

“我們需要做的遠不止志願者培訓,垃圾分類歸根結底是社區治理的一部分,需要一套完整方案。雖然我們已經建立了一整套體系,但目前還不夠完善,需要不斷改進。”在周春看來,更好推進垃圾分類需要探索長效機制,一方面是基層的管理和巡查機制;另一方面則是她最近忙碌的重點——聯繫合作方,希望根據垃圾分類示範街鎮評選標準,開發出一款融入AI圖像識別和大數據技術的軟體,這將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垃圾分類治理的工作量。

自今年7月《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施行以來,全國範圍內掀起了學習、研究垃圾分類的熱潮,這讓周春及其團隊幹勁倍增。近一年來,周春與團隊已承接了88個居民小區的垃圾分類項目。未來,她希望能把自己的服務領域從上海擴展到全國。

目前,武錚正在建設新的廚余垃圾集中處理場,他在國外學習的人工智慧專業知識派上了用場,他設計製造的廚余垃圾分離器目前也已經投入使用。在武錚的8個基地中,每天一共能處理400噸廚余垃圾,但他想做的遠不止於此。“廚余垃圾是一個很大的‘寶藏’,可供挖掘的還有很多,‘垃圾是放錯了地方的資源’,這句話説得太對了。”武錚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