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世界屋脊 生態高地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編輯:成科 人氣: 發佈時間:2019-08-02 16:08:40
摘要: 位於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的那曲市申扎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的傳統“大産房”。為了保護生態,上世紀90年代末,西藏對林區全面實施禁伐,國家先後投入上億元,在林芝地區建立了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察隅慈巴溝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建於1993年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保護對像是“保存完整的、獨特的高寒高原草原生態系統及其境內較多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

“今年有母藏羚羊7000多只,新生小藏羚羊2000多只,加起來比去年增加1000多只。6月底,申扎縣境內的藏羚羊全部産仔完畢。”31歲的小夥子塔青已從事藏羚羊保護10年多,還負責管理申扎全縣42名野生動物保護員。

位於西藏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核心區域的那曲市申扎縣,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藏羚羊的傳統“大産房”。多年來,中央政府和西藏自治區政府,始終把保護好青藏高原生態環境視為頭等大事,明確將生態環境保護作為西藏工作的底線、紅線和高壓線,使這裡被譽為“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

“沒有動物,這裡就不是羌塘”

西藏地處地球第三極核心區,是國家重要生態安全屏障。建於1993年的羌塘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是目前全球海拔最高、面積最大的陸地生態系統自然保護區,總面積29.8萬平方公里,保護對像是“保存完整的、獨特的高寒高原草原生態系統及其境內較多的珍稀、瀕危野生動物”,在全球生物多樣性保護中具有重要地位。

“沒有動物,這裡就不是羌塘。現在的羌塘草原,是名副其實的野生動物天堂。”有著30年野生動物保護經歷的尼瑪縣野生動物保護員噶加達忙説,近年來他在巡護時,明顯感覺到各類野生動物活動頻繁了、數量在增多。

“5年前,藏羚羊見到我就跑得遠遠的,在記錄本上只能記錄時間、地點,像數量、距離什麼的根本摸不清。現在不一樣了,你看我最新的記錄本,內容很多,因為我能更近距離地觀測它們。很多時候,這些生靈變得不那麼怕人了。”翻開噶加達忙的巡護日記本,只見裏面詳細記錄著遇到藏羚羊等重點保護動物的時間、地點、數量、巡邏人,以及動物的距離、方向等。

西藏自治區林業和草原局提供的數據顯示,黨的十八大以來,生活在羌塘草原等區域的藏羚羊種群數量,從不足7萬隻增加至現在的20萬隻左右,藏野驢從5萬頭左右增加至現在的9萬頭左右,野牦牛增加至現在的1萬頭左右。西藏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地區之一。

“為確保藏羚羊順利遷徙,林業部門依據遷徙路線,安排了大批人員全天候巡邏,密切關注藏羚羊遷徙動態。當地森林公安也加強了巡護力度,為藏羚羊遷徙保駕護航。”塔青説,每年在藏羚羊産仔前,那曲市林業等相關部門都會組織大家集中培訓,強化大家對野生動植物識別、保護管理法規等方面知識的學習。

砍樹人變成了護林人

米林縣南伊珞巴民族鄉,是我國人口較少的少數民族珞巴族的最大聚居地。這些年來,憑藉高山峽谷密林和珞巴族獨特的人文風情、好客傳統,南伊溝成了西藏旅遊的熱門景區。

“來這裡的遊客,難以想像這曾是林芝遠近聞名的‘窮林村’‘砍伐溝’。”南伊珞巴民族鄉瓊林村村民多布傑對記者説,30年前,村裏到處是運木頭的大貨車,山上的樹基本砍光了,從山腳到山頂光禿禿一片,南伊河渾濁不堪,山洪頻發。

原來,林芝地區曾是西藏木材的主要供應地。為了保護生態,上世紀90年代末,西藏對林區全面實施禁伐,國家先後投入上億元,在林芝地區建立了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察隅慈巴溝等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不僅如此,西藏自治區還建立了完善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森林生態效益補償、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濕地生態效益補償等生態補償機制,至今累計落實各類生態補償資金316億元,讓全區近70萬農牧民穩穩地吃上了“生態飯”。

“每年按時發放,保護樹林還有一筆收入,大家自然沒人去亂砍濫伐了。”珞巴族村民達久説,他們家從2008年起每年獲得生態補償金,如今,這裡的村民都從砍樹人變成了護林人。

西藏資源豐富,但生態脆弱。目前,西藏禁止開發和限制開發區域面積超過80萬平方公里,約佔全區國土面積的70%。

自然保護區建設,是保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的重要舉措。統計顯示,自1988年建立珠峰自然保護區以來,西藏已建立47個各類自然保護區(其中國家級11個),總面積41.22萬平方公里,居全國第一,佔全區國土面積的34.35%;建立了22個生態功能保護區(其中國家級1個),36個縣納入國家重點生態功能保護區轉移支付範圍,建立了4個國家級風景名勝區、9個國家森林公園、22個國家濕地公園以及3個國家級地質公園。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

“多年來,西藏自治區大力構築國家生態安全屏障,認真實施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嚴格控制資源開發利用強度,堅定不移推進美麗西藏建設,確保了西藏生態環境持續保持在良好狀態,守護了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西藏自治區副主席張永澤説。

走進山南市澤當鎮魯瓊工業園區,群山環繞,佔地10畝的山南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就掩映在這一片綠色中,周圍鳥鳴陣陣,很難讓人將其與“危險廢物”聯繫在一起。

山南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於2013年1月投入運作,設計日處理感染性及部分損傷性醫療廢物3噸,是西藏第一個建成投入使用並交由專業公司託管運營的環保基礎設施項目。現在,西藏已建成6個市級醫療廢物集中處置中心、1個自治區級危險廢物集中處置中心。

西藏始終堅持把發展建立在生態安全的基礎上,嚴禁資源高消耗、能源高消費、污染高排放項目進入西藏。為此,西藏自治區充分發揮政績考核指揮棒的作用,引導各地各部門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銀山”的理念,確實肩負起守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的使命擔當。

據介紹,西藏自治區近年來頒布實施了《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西藏自治區綠色發展指標體系》《西藏自治區生態文明建設考核目標體系》,將生態環境保護類指標在地市經濟社會發展目標考核中的權重佔比提高至12%,區直部門目標考核中的權重佔比提高至10%。從2014年開始,西藏自治區每年拿出1億元專項獎勵資金,對74個縣(區)級政府進行環境保護工作考核,並將考核結果與財政轉移支付資金、領導幹部使用等掛鉤,兌現考核獎勵資金2.72億元,推動了環境保護屬地管理法定職責的落實。

為了保護好“世界上最後一方凈土”,西藏自治區啟動了國家生態文明高地建設,目的是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探索以生態增量撬動高品質綠色發展,將雪域高原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示範地、綠色發展實驗地、自然保護樣板地和生態富民先行地。如今,山南、林芝、日喀則被納入國家生態文明先行示範區,已命名自治區級生態村2373個、生態鄉鎮213個、生態縣17個。

芒康滇金絲猴獲新生

本報記者鮮敢

從西藏芒康縣城出發,一路向南,海拔逐漸降低,約1個小時車程,便到達了紅拉山。這裡是滇金絲猴最重要的棲息地之一。被當地群眾稱為“準察”的滇金絲猴,是國家一級保護動物,與大熊貓一樣珍稀。

“以前可不知道這些猴子的珍貴。”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負責人四郎次仁説,到1975年,這裡生活的滇金絲猴不到150隻。

芒康滇金絲猴的新生,得益於黨和國家對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視。1986年,芒康縣在滇金絲猴長期生活的紅拉山設立了紅拉山自然保護區。1987年至1988年,經西藏自治區珍稀野生動物考察隊考察,確認被這裡群眾稱為“準察”的,就是全球瀕臨滅絕的滇金絲猴。2003年1月,紅拉山自然保護區晉陞為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芒康滇金絲猴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橫斷山脈中部,由於地形、地貌的特殊性,孕育了豐富的野生動植物資源。保護區成立30多年來,當地群眾的動物保護意識大大增強,保護區內的滇金絲猴種群數量增加到800多只。此外,這裡還發現國家重點保護動物60種,其中包括雲豹、雪豹、斑尾榛雞、綠尾虹雉等國家一類重點保護動物,以及小熊貓、猞猁、藏馬雞、鸚鵡、禿鷹等國家二類保護動物。

阿裏又見紅柳林

本報記者瓊達卓嘎

在海拔4300多米的西藏阿裏地區行署所在地獅泉河鎮,近年來居然長出了茂密的紅柳林!這讓許多遊客驚嘆不已。

“目前獅泉河鎮新栽種有紅柳、青海楊等10多類42萬餘株樹木,長勢良好,成活率達到85%。3年前我們從外地引進紅柳試種時,種樹的考驗從運輸途中就開始了。”噶爾縣縣委書記高寶軍對記者説,每棵樹的根部直徑都是樹榦直徑的6倍以上,10多天的路途怎麼保證樹木活性是他們面臨的第一道關卡。為了保證成活率,技術人員在運輸途中不得不每天噴水保濕,到阿裏後又挖了蓄水池將樹木浸泡了10天,才得以解決乾旱影響紅柳發芽的問題。

獅泉河鎮年平均氣溫僅0.2攝氏度,最冷時的月平均溫度為零下12.1攝氏度,年降水量只有60至70毫米,但就在這樣的高寒區域,河谷地帶居然生長有紅柳林。1966年,阿裏地區行政公署遷入此地,由於當時燃料匱乏,人們只能砍伐河灘上生長的紅柳作為薪柴。不到20年的時間裏,原本茂密的紅柳林幾乎絕跡,獅泉河谷變成荒蕪的沙礫質戈壁灘。

為了徹底改變這裡的生態環境,從上世紀90年代起,當地就開始了艱苦卓絕的治沙工作。紅柳作為本地鄉土樹種,被第一個請了回來,但直至2016年,獅泉河畔僅存活了一片紅柳林。

2016年,阿裏地區提出在獅泉河鎮區大規模試種樹的想法。阿裏地委行署邀請全國知名林業專家、學者和技術員到獅泉河城區實地考察,向農牧民群眾請教種樹經驗,並選派本地技術人員先後到青海、甘肅、內蒙古等氣候相似地區綜合考察,最後選擇20多種適宜高海拔的樹苗進行試種。

經過3年多的試種,目前獅泉河鎮新栽種的楊樹、柳樹等10多類42萬餘株樹木,成活率達85%,特別是紅柳長勢喜人。去年,阿裏地區還完成了海拔4300米以下宜林地札達縣8個村663戶的消除“無樹戶”工作,種植秀麗水柏枝、藏細柳等本土樹種1.23萬株。 

“兩江四河”在變綠

瓊達卓嘎安麗

盛夏,驅車行駛在拉薩至日喀則市南木林縣的318國道上,雅魯藏布江畔,視野所及之處綠樹成蔭,讓人很難想像,這裡幾年前還是風沙的源頭。

“以前雅江邊都是鵝卵石和沙子,連草都不長,誰會想到如今樹木成片?看著樹苗一天天長大,心裏有説不出的高興!”南木林縣艾瑪鄉德慶村63歲的護林員赤列説。

為了築牢國家生態安全屏障,2015年3月,西藏自治區啟動了總投資約300億元的“兩江四河”(雅魯藏布江、怒江、拉薩河、年楚河、雅礱河、獅泉河)流域造林綠化工程建設。該工程按照“宜喬則喬、宜灌則灌、宜草則草、宜荒則荒”的原則,將西藏自治區人工林成活面積從2015年的200多萬畝增加到1000多萬畝,從而極大改善了西藏主要流域的生態環境品質。

南木林縣是“兩江四河”工程的示範區和起步區。統計顯示,5年來,南木林縣完成造林3萬畝,栽植楊樹、榆樹等苗木200萬株,建設綠色走廊林網50公里,項目區風沙天氣減少了,空氣也濕潤起來了。

“村裏的人都積極參與到這項工程中來,植樹造林不僅能防沙治沙、美化家園,還能在家門口創收。”艾瑪鄉柳果村村支書米瑪對記者説,種苗的培育、種植,客土的運輸和樹林的管護,都能為村民帶來直接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