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書香視野中的生態文化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曉輝 人氣: 發佈時間:2019-07-22 11:27:47
摘要: 生態環境,關乎國家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命運。自然生態環境既是科學技術和社會治理問題,也是不可忽略的文化問題。從古至今,中國人熱愛自然,敬重自然,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實踐之中。《山河氣韻》這本書,對於拓展我們的生態文化認知空間,提供了參考。

書名:《山河氣韻:書香視野中的生態文化》

著者:陳華文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時間:2019年4月

◆熊宴

生態環境,關乎國家未來、社會發展和個人命運。自然生態環境既是科學技術和社會治理問題,也是不可忽略的文化問題。從古至今,中國人熱愛自然,敬重自然,將“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思想追求,融入了不同的文化實踐之中。《山河氣韻》這本書,對於拓展我們的生態文化認知空間,提供了參考。

本書作者陳華文,多年來關注生態文化研究,對不同類別的生態論著廣泛閱讀,寫了近百篇生態文化評論,其中部分評論彙編而成《山河氣韻》。全書共20多萬字,由59篇評論組成,分為生態文學品鑒錄、生態文化啟示錄、生態社會憂思錄、生態變遷感悟錄四個部分。

陳華文善於從中國傳統文化入手,探索古人的生態世界。書中,收錄了他閱讀胡淼先生的著作《唐詩的博物學解讀》後撰寫的評論——《探尋唐詩的自然世界》。在陳華文看來,唐詩裏不僅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氣魄,更有“清楓葉赤天雨霜”“兩岸猿聲啼不住”裏有待考證的楓香樹和黑葉猴。有誰曾會想到,目前長江裏需要保護的珍貴水生生物中華鱘,曾是長江的“禍害”,也是杜甫詩裏面的妖龍精怪,更是張若虛《春江花月夜》裏的魚龍。筆者很是感慨:古人認為中華鱘是“禍害”,這足以可見當時浩浩長江裏,中華鱘之多,水生物種之豐富。

《詩仙遊蹤》一書2011年出版之後,曾經引起強烈反響。陳華文閱讀此書之後,不僅看到了一個更加立體的李白,還認為李白是一個“鐵桿”的生態環保主義者,他撰寫了評論《行走山水之間的李白》。李白在今人看來是詩仙,其實他也熱愛旅遊,一生中游覽無數的名山大川。筆者認為,一個人常年與山河、與自然為伴,加上濃濃的詩情,必然會寫出流傳千古的詩行。如其説李白才氣逼人,還不如説李白的詩歌受到自然的恩賜。中國文化史上,類似李白這樣讚美自然、謳歌山水的詩人成群結隊。其實,中國文化與文學的偉大成就,與自然有著不可分割的聯繫。

陳華文閱讀、關注和研究生態文化,視野無疑是開闊和舒展的。《綠色地球史》是生態研究中的經典之作,陳華文反覆研讀後撰寫了《人類文明的綠色之殤》的長篇評論。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就是將自然環境的變遷,作為歷史發展中的重要推手。陳華文擔憂,人類文明越是朝前發展,越要警惕整個自然界面臨的破壞。筆者認為,綠色之所以成為當前最炙熱的話題,本質上講就是人類對待自然環境的態度。從世界範圍來看,工業革命之後,整個地球的自然環境曾經遭受過不同的破壞,以犧牲環境搞建設的理念,顯然不適應當代社會的發展。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目前不僅成為一種共識,也是社會治理中的行動方向。

閱讀《山河氣韻》,可以看出,大自然是個神奇的魔術師,正是因為地球上有廣闊的亞熱帶常綠闊葉林區,正因為地理環境的差異性,中國才孕育出特色鮮明、底蘊深厚的不同地域文化。不同的地域文化“集結”在一起,構成了氣勢撼人的中華文化。筆者認為,歷史文化的發展,自然環境其實從來沒有“缺位”。在一定程度上講,自然環境深刻影響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和一個區域的文化形態。比如,西部的樓蘭古城,如果生態良好、水草肥美、氣候宜人,那麼樓蘭就不會被漫漫黃沙吞噬。再進一步講,文化的興亡,有時候生態環境起著主導性的作用,如已經消失的兩河文明,就是一個沉重的例證。

正如陳華文在本書“後記”中所言,他小時候在江漢平原的農村長大,那裏河流縱橫、田野交錯、草木繁盛。20多年前在城市讀大學、工作和定居,他注意到身邊自然環境的“凶險”,不知不覺中,他關注生態文化,撰寫了一系列生態文化評論,試圖喚起人們在思想上、行動上去關注生態、保護環境。

總體上講,自然環境是一個複雜的大系統,涉及諸多學科和不同專業。無論從哪個角度看,生命的起源與進化、動植物的生長與繁衍、氣候的瞬息萬變等,都和生態環境有著密切的關係。《山河氣韻》積極探索生態文化的奧義,無疑充實了生態文化研究的內涵和廣度,吸引更多人參與其中,對生態文化進行求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