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資訊 風采 資源 建設 産業 合作

嘉興海鹽綠能環保項目落成記

來源:中國環境報 編輯:曉輝 人氣: 發佈時間:2019-07-10 13:48:43
摘要: 初夏時節,浙江嘉興市海鹽縣經濟開發區,海風習習、天朗氣清。依城傍海處,一座現代化的工廠赫然矗立,工廠內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入口處,一塊LED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著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爐溫等指標數據,當前的空氣品質如何,老百姓一目了然。這座美麗工廠,便是近期建成投産的海鹽綠能環保項目。

原標題:嘉興海鹽綠能環保項目落成記

初夏時節,浙江嘉興市海鹽縣經濟開發區,海風習習、天朗氣清。依城傍海處,一座現代化的工廠赫然矗立,工廠內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入口處,一塊LED電子顯示屏實時更新著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爐溫等指標數據,當前的空氣品質如何,老百姓一目了然。這座美麗工廠,便是近期建成投産的海鹽綠能環保項目。

“垃圾焚燒廠也可以建設得很生態、很環保。”日前,在實地走訪考察海鹽綠能環保項目後,嘉興市委書記張兵為這一項目整合化、協同化、資源化、生態化的特點頻頻“點讚”。

“無處安放”的生活垃圾

多年來,海鹽面臨著“垃圾圍城”的尷尬困境。數據顯示,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城鎮化進程的加快,海鹽縣的生活垃圾産生量逐年增加。2007年,海鹽縣生活垃圾日産生量是212.78噸;2016年,已經增長到494.59噸。不到10年時間,垃圾産生量已然翻倍。

生活垃圾産生量越來越大,而垃圾處置的“出路”卻越來越窄。隨著城市的發展,再建設新的填埋場基本不可能,推動垃圾無害化處置迫在眉睫。

2016年4月,海鹽縣政府發佈在西塘橋建造垃圾焚燒發電廠選址公示資訊,沒想到引發了一起不明真相群眾非法聚集、擾亂公共秩序事件。

垃圾焚燒發電項目被迫停止。垃圾減量、外運焚燒,成為當時海鹽縣處置生活垃圾的主要方式。

2017年年初,海鹽縣大力推進生活垃圾減量分類,雖然減少了20%的垃圾量,但每天仍有400噸左右的垃圾需要處理,垃圾減量僅僅是減緩了垃圾增長量,對全縣生活垃圾處置來説還是“治標不治本”。

而外運焚燒,海鹽周邊縣(市、區)自身産生的生活垃圾也逐漸增多,各地垃圾焚燒發電廠的處置能力“告急”。

隨著時間推移,海鹽縣閣老山垃圾應急填埋場的處置能力也已接近飽和。

迫在眉睫,刻不容緩。2018年6月,海鹽縣委、縣政府痛定思痛,啟動了垃圾焚燒發電項目,即今天的海鹽綠能環保項目。

33場座談會:項目“背後”的群眾路線

“民生項目,自然要以民為本。”在海鹽綠能環保項目開工前,海鹽縣委有關負責人就下達了“指令”:在項目立項、建設、後續監管等各環節,讓海鹽市民百姓全程參與,相信群眾、依靠群眾。

“真的是環保無污染?”“對空氣品質會不會有影響?”“項目後續監管能否達到要求?”

面對群眾對項目提出的各種擔憂和質疑,海鹽縣委、縣政府堅持走群眾路線:通過召開一場場項目座談會懇談,開展一次次走村入戶宣講,組織一批批群眾外出實地參觀,消除群眾的疑慮,爭取群眾對項目的支援和理解。

在重大民生項目座談會上,海鹽縣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來到海鹽經濟開發區的會議室,與當地群眾面對面,答疑解惑、坦誠交流。通過縣領導33場座談會的耐心解答和坦誠交流,越來越多的群眾加入到項目建設的“支援方陣”之中。

在開展黨員幹部走村入戶時,海鹽縣委、人大、政府、政協領導以及各部門、鎮(街道)的領導幹部分別帶隊,一次次走進群眾家中,宣傳項目建設初衷、答覆百姓疑慮,使群眾看到了政府為民辦事的誠意,逐漸得到了群眾的理解和支援。

耳聽為虛,眼見為實。在走訪座談之後,海鹽縣還先後組織27批次群眾代表共7175人次,遠赴江蘇常州了解垃圾運輸、密封發酵、燃燒發電等垃圾焚燒發電全過程,以及項目建設、生産工藝、處理成本和爐渣、煙氣、滲濾液、飛灰處理等情況。

在實地參觀後,海鹽縣老百姓對垃圾焚燒發電有了更多的認識。

“我看常州的垃圾焚燒項目像公園一樣,不冒煙,無臭味,而且它還建在城市中心,附近有10萬居民。如果這樣的話,海鹽建設這個項目肯定也沒問題,關鍵是項目的品質一定要保證。”

一年後的今天,海鹽綠能環保項目建成運作,印證了海鹽縣領導當時的承諾,完成了進村入戶黨員幹部描繪的願景,也讓海鹽從“學習者”變身為“傳道者”。

神奇的“變廢為寶”法

走進已建成投産的海鹽綠能環保項目,幾座海洋館般的建築映入眼簾,這與想像中的垃圾焚燒發電廠相去甚遠。再走進去,可以看到工廠院墻內綠樹成蔭、流水潺潺,幾眼噴泉射向藍天,散落的水霧輕拂在臉上,讓人感到一絲初夏的涼爽。

在項目中央控制室,墻上的監控終端大型LED顯示屏,讓人驚嘆于科學技術的神奇魅力——正在焚燒垃圾的鍋爐內烈火熊熊,從垃圾倉、投料口到出渣口的實時狀況在這裡均一覽無遺。在垃圾吊控制室,只見幾臺大八爪魚似的機械手正在忙忙碌碌,有節奏地將成噸的生活垃圾填入高溫焚化爐中,負壓環境下,現場沒有一絲異味。

“這裡的垃圾焚燒發電廠日處理量是多少?”“排放出來的煙是怎麼處理的?”不久前,嘉興市生態環境局海鹽分局和海鹽縣傳媒中心組織環保代言人、環保小星星和家長代表以及環保志願者來到光大環保能源(海鹽)有限公司參觀,孩子們不停地提問。

“每個機械手一次性抓投,就可以處理掉5噸的生活垃圾。”項目負責人介紹稱,在完全密閉的空間內,機械手將生活垃圾抓投至焚燒鍋爐內,然後經焚燒轉化為電能,可以説“‘吃’進去的是垃圾,‘吐’出來的是電”,從而實現“變廢為寶”。此外,垃圾經過處理後,20%作為水過濾,20%變成爐渣,經過綜合處理後,還可被用作建築材料。

“我們項目運作以來,二噁英和氮氧化物排放值均大大低於國家標準限值,而且排放數據與生態環境部門聯網並在廠外大門口顯示屏公示,實時接受大家的監督。”項目負責人介紹説。

據介紹,這個項目包含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配套飛灰填埋和餐廚垃圾綜合處理三部分內容,規劃佔地面積189畝,總投資6.8億元。項目的生活垃圾焚燒發電一期工程、餐廚垃圾綜合處理一期工程已投入運作。目前,生活垃圾焚燒發電項目日處理規模為800噸,平均每噸垃圾可産出綠色電能500千瓦時左右,每年可處理生活垃圾約29萬噸,發電約1.5億千瓦時,所發電量可供7萬餘戶家庭使用。

“這樣讓我們的環境更美麗,讓人們更健康,還變廢為寶,不浪費。我們平時要從源頭做好垃圾分類,這樣就有利於垃圾焚燒,從而保護我們的環境,希望大家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好我們的地球。”小學三年級的環保小星星劉瀾的話道出了孩子們的心聲。(晏利揚)